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第80集团军医院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供区,遗留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进行随访,对供、受区外观和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评估皮瓣肿胀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肿胀程度依次加重)。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10~65岁,平均38.4岁。内踝处创面9例,踝前创面6例。创面大小3 cm×4 cm~6 cm×10 cm。切取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2 cm×8 cm ~4 cm×12 cm,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2 cm×6 cm~4 cm×10 cm,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3~36个月,皮瓣颜色、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疗效评价:满意13例,一般2例。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3个月)Ⅰ度12例,Ⅱ度2例,Ⅲ度1例;后期(3~6个月)Ⅰ度14例,Ⅱ度1例。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不携带肌肉、深筋膜,对供区损伤较小,无需植皮,接力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外形,无需二期皮瓣修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面负压治疗技术(VSD)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负压治疗技术辅助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患者20例,对比护理前后。结果:在接受护理后患者的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创面的患者,辅助采用负压治疗技术,结合护理干预,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天节损伤共31例,其中19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例用螺钉困定胫腓下联合,2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例松动,2例术后1~2年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的30例患者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0例患者术后创面均未愈合且有溃疡,给予30例患者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的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接受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术后对患者实施3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皮瓣成活30例(100%),通过测量和比较发现患者皮瓣面积为67~82cm2,平均皮瓣面积为(68.13±4.98)cm2,患者蒂部的宽度均为3-5cm,平均蒂部宽度为(4.09±0.36)cm。通过随访发现,患者经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皮瓣弹性以及质地均较好,供区愈合情况良好,足踝活动无影响,30例患者均未发生慢性骨髓炎、肉芽瘢痕、股骨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小腿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创面,可修复足踝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面不愈合或者溃疡等情况,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足踝功能,安全性高,临床可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踝关节融合术对足踝部严重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足踝部严重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投掷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名患者。在实际治疗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手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半年骨性融合率更高(P<0.05),在术后1年后,观察组的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足踝部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足踝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家庭为痉挛型脑瘫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中的儿童神经康复中心 2016年 4月 -2018年 12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60例,均佩戴踝足矫形器,按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依从性、下肢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儿依从率为 93.33%,高于对照组的 66.67%;研究组患儿 MAS评分低于对照组, 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过程中,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依从性,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足踝双源CT检查中伪影识别对痛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诊断为痛风患者58例为病例组,男57例、女1例,年龄18~69(39±13)岁。对照组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37例,男36例、女1例,年龄为16~76(34±14)岁。两组均行单侧足踝部双源CT扫描,病例组选取患侧/症状重侧。并利用痛风软件(Dual-Energy Gout)对所得薄层数据进行尿酸盐分析。比较两组在趾甲、亚毫米点、皮肤、运动影及血管钙化影等影像中检出尿酸盐阳性的差异。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阳性趾甲检出率分别为94.8%(55/58)和59.5%(22/37),单个个体阳性趾甲检出个数及阳性趾甲尿酸盐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伪彩阳性亚毫米点总检出率分别为81.0%(47/58)和13.5%(5/37),在肌腱韧带的检出率分别为75.9%(44/58)和13.5%(5/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数据在皮肤、运动影及血管钙化影伪彩阳性的检出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趾甲与亚毫米点尿酸盐伪彩阳性对痛风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应被简单判定为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