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部良好的宪法是能够自我实施的,其关键在于建构健全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就文本而言,我国宪法设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制度、一元审查多元配合的违宪审查制度等共同构筑起了促进其自我实施的保障制度。然而,就实践而言,我国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宪法融入社会生活,文本预期与实践效果之间遭遇断裂。因此,有必要回应当下实践的诉求,对我国宪法实施保障制度进行改良,让其从文本走向实践,实现宪法理想与宪政实践的对接。概而言之,其前提在于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基础在于建构中央与地方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核心在于建立专门机关的直接审查与人民法院行政法庭的间接审查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违宪审查制度。
简介: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法则属性,以及国家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周边国家不应一直固守传统国际法所依赖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囿于条约的模糊性,主体加入的选择性,调整对象的广泛性,实施机制的羸弱性,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现有国际立法和区域合作文件并不能真实、充分回应南海海域所面临的渔业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而现有渔业合作模式也并非为南海区域的最佳选择。基于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南海渔业协定》,融合了中国的主导性,区域的特定性,主体的多边性以及协定的约束性,通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务实开放的姿态来探索区域合作。
简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针对决策的后果带来社会不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预测与分析,实现源头防治。依据决策理论,探究决策与风险源的关系。在当下中国决策过程的典型事例进行比较与剖析基础上,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结构的变异、决策过程的碎片化、政策变迁过于频繁、政策缝隙过大等五个方面来研究决策与风险聚集的关系。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规模高风险的社会不稳定的关键点是推动决策过程的转型。在发展型国家的框架内,建构良好社会秩序的决策制度安排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问题。在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中,其选择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社会不稳定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上。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出社会不稳定是社会利益系统失衡的一种表现,其根本在于决策制度安排,推动决策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要义,从而真正实现源头治理的目标。
简介:产业区域转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难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综观产业区域转移的四次全球性浪潮,对国内外产业区域转移研究的源起、发展与趋势进行回顾、梳理,可以说,从产业集聚、跨国公司、梯度理论及价值链等四个视角来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研究是当前的主要趋势,这些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不同侧面,也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然而,产业集聚视角、跨国公司视角、梯度理论视角等更主要的是从产业转移的方式、载体、模式等方面来进行的一种事实描述性研究,没有深入探求其内部的机制和根源。而价值链的视角从历史上讲,是产业转移研究传统的延续,但是随着价值链理论从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区域价值链、到产业间边际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价值链的不断深入,到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