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861年8月,咸丰帝弥留之际"后事"安排,是一种意在调适权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权力争夺行政措施.上谕"铃印"规定,从制度上确保了皇权不致旁落,排除了肃顺等人挟制天子可能,但同时也为慈禧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和保证.慈禧与肃顺等人在慈禧太后封号、有无干预朝政权、是否垂帘听政、辛酉政变等问题上较量胜利,在相当大程度上皆依恃皇权代表有利地位.当时弥漫于朝野上下正统皇权主义思想,使许多文武大臣及封建士大夫对肃顺等人赞襄政务、辅弼幼帝合法性与可靠性表示出普遍怀疑.这种正统皇权主义思想才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成功决定性深层次原因.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人们,甚至影响着当代某些史学工作者.

  • 标签: 辛酉政变 臣权与君权 正统皇权思想 成功原因
  • 简介:20世纪初知识分子地方意识在社会生活许多方面表露出来,成为一种普遍社会心理现象.地方意识总体上是乡土社会在近代社会变迁方面的反映.地方意识特点是爱国主义与本位主义、进步性与落后性、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交织在一起.总之,这些特点使得20世纪初知识分子地方意识对近代中国社会演进产生了深远而复杂影响.

  • 标签: 知识分子 地方意识 社会变迁
  • 简介:明清以来徽州地区宗族保障日趋完善,本文着重探讨徽州宗族在医疗方面所建立疾病预防、医疗(侧重在族医体制)和救助较为完善医疗体系。徽州宗族长期延续,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族人身体世代相续,故徽州宗族十分重视其医疗保障功能。这是徽州瘟疫发生次数较之毗邻其他江南地区来得少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族医制度与宗族“显亲宁亲,儒医等耳”价值观促进了新安医学发展,成就了新安医学辉煌。

  • 标签: 徽州 宗族 医疗保障 族医 新安医学
  • 简介: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国语(文)教科书选录外国翻译作品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事件。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编辑者在这一事件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一方面,为了启蒙救国,他们积极在国语(文)教科书中选录蕴含西方先进文化外国翻译作品。另一方面,在选录外国翻译作品、积极进行启蒙救国同时,近现代知识分子也实现了自己"精英"身份认同。

  • 标签: 编辑者 身份认同 国语(文)教科书 外国翻译作品
  • 简介:本文从两宋之际川陕地区时局变动与中央应对关系,探讨宣抚处置司设置原因。认为两宋之际川陕地区战略地位突显;川陕地区地方行政运行中弊端丛生,危机四伏;朝臣关於加强地方权力与整合地方力量呼声日益兴起等,促成了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置。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置,是南宋中央在新形势下所作出积极回应。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置过程,提供了一个认识两宋之交地方行政运行绝佳个案,从中展现出南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互动演变轨迹。

  • 标签: 南宋 川陕宣抚处置司 地方行政 中央与地方关系
  • 简介:太仓刘家港天妃宫是妈祖信仰北传重要标志,同时也在郑和下西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现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今人对这一重要历史遗迹始建时间与变迁等历史地理认知多有错误。文章从史源角度对这些问题考证后认为:路漕天妃官即刘家港天妃官,刘家港天妃宫始建时间为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午),而非官方宣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也不是一些地方史专家认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亦不是一些史料记载至正三年(1343年)或明永乐初年。至正二年(1342年)刘家港天妃宫迁建原因是刘河河道“北徙”而非长江南岸崩坍,不能用张寅《海塘论略》中所言元代刘家港天妃宫三迁来论证明末清初长江口南支南岸崩坍。

  • 标签: 刘家港 天妃宫 元代 始建 迁建
  • 简介:<正>引言1004年,因澶渊之盟,契丹(辽,以下只称为契丹)和宋(北宋,以下只称为宋)进入和平关系。以后两国间保持了历史上少见百年安定状态。但是,此间在边境附近也有过小规模冲突,此外,两国间和平关系也几度出现危机。这就是1040年代增币交涉和本文所关注1070年代代北地界交涉(下文中所言地界交涉,即指1070年代代北交涉)。通常把此次交涉称为"画界交涉",但本文则仍沿用史料中用语称为"地界"。本文中所言代北地区,在下文中加以说明,因为此次交涉中争执地点与周边界线是模糊

  • 标签: 契丹人 乙室部 澶渊之盟 宁化军 代北 《辽史》
  • 简介:“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政策转变未能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远离中国革命斯大林,对瞬息万变中国革命实际并不了解,所提出政策转变,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二,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看法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没有统一意义.第三,陈独秀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自动放弃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

  • 标签: “四·一二”政变 共产国际 中国 革命政策 政策转变
  • 简介:一、内蒙古东南部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1.3000aB.P.从以农业为主转为农牧并重全新世以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发展起来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千斤营子类型、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还是青铜时代早期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有一整套松土(掘土)、收割、加工谷物农业生产工具(表1).虽然各类考古学文化生产工具形制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畜牧,到了青铜时代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遗址中缺少本地区具有传统特色锄、铲之类松土(掘土)工具,而文化层堆积中牛、马、羊、猪、鹿动物骨骼也较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大增多,其居住址规模远远不如夏家店下层文化,以上这些都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农业极为简陋,而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农牧并重经济形式.

  • 标签: 交错带考古学 内蒙古农牧 农牧交错带
  • 简介: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离村重要时段,其多元复杂社会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经济解体、灾荒直接推力以及城乡收益位差驱动等.剖析近代农民离村问题,可以深化对中国近代区域社会变迁与转型认识.

  • 标签: 20~30年代 江苏 农民离村 社会原因
  • 简介:岭南瑶族族内婚习俗由来已久。直至民国时期,广西大瑶山某些瑶族族系依然用“鸡不拢鸭”俗语来表达他们对族际通婚态度,并通过“石牌制度”将族际通婚禁忌加以制度化。但近年来抽样调查数据和民政部门统计数据却表明,大瑶山各民族之间通婚率已达到相当高水平。本文根据对问卷数据、深入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分析,认为民族平等政策实施、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缩小是导致广西大瑶山瑶族婚姻观念嬗变以及族际通婚现象不断增多重要原因

  • 标签: 族际通婚 民族关系 广西金秀
  • 简介: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形成,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团结乃至“四个模范”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 标签: 广西 民族团结 经验 原因
  • 简介:20世纪中国最大社会变迁,莫过于1949年新旧政权更迭。国民党遭到失败,退出大陆,共产党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建立起新政权。

  • 标签: 1949年 国民党 社会变迁 政治制度 蒋介石
  • 简介:关于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失利原因解释,传统观点有所谓缺乏炮弹之说,在社会和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此说主要出自当时几个来华西人,即泰莱、赫德、汉纳根等人相关说法。但笔者认为,此说大可怀疑,难以成立,是对失利原因一种错误解释。

  • 标签: 北洋海军 黄海海战 失利原因 炮弹
  • 简介: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前期创作了大量不朽社会性讽喻诗,充分展示了他“动言直笔书”而“不惧权豪怒”直吏本色和兼济天下政治抱负。后期,诗人又吟咏了相当数量山水、田园间或有感伤情调闲适诗,“独善其身”是这一时期诗作主要表述倾向。白居易从“志在兼济”入仕抱负到官场失意后“独善其身”,不是简单表象变化,而是诗人在重创之下屈而难伸思想转换,“江州之贬”就是这种思想转换界碑。

  • 标签: 白居易 “中隐”生活 中国 唐朝 生平事迹 思想转变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统治下广西被誉为中国“模范省”.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成就。但是,在新桂系统治下,20世纪30年代广西农村教育投入与现实严重失衡。文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原因以及对当时农村社会影响后得出结论:农村要想真正改变,必须实行一场根本变革。

  • 标签: 20世纪30年代 广西 农村教育
  • 简介: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寺和属寺传统称谓、主属寺关系中几组模式、主属寺系统形成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因素是其内在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属寺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主要原因

  • 标签: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主寺 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