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药房管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125例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分析12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制定针对性药房管理方法。结果:与<60岁和用药时间>1h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60岁和用药时间≤1h患者均明显偏高(P<0.05);125例患者不良反应累及部位占比位居前三的为皮肤占比33.60%、消化系统占比24.00%和呼吸系统占比17.60%。结论: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制定针对性药房管理措施,提升用药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药制剂 不良反应 药房管理方法 给药方式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连续湿法制粒技术,双螺杆制粒对于药物生产过程及性能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其能在改善细粉流动性、粘附性的基础上,防止药物细粉飞散。本文在阐述双螺杆制粒技术内涵的基础上,就该技术下制粒仪器的关键元件展开分析,并指出药物制剂领域中双螺杆制粒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期望能深化双螺杆制粒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而在提升双螺杆制粒技术应用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制药产业的有序发展。

  • 标签: 双螺杆制粒技术 制药领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PPi制剂、胃黏膜保护剂联用在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例数:46;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分组方法:信封法(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用PPi制剂治疗,后者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对比治疗结果,以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为研究分析指标。结果:症状缓解时间上观察组腹胀、腹痛、反酸以及暖气缓解时间明显更短,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数据对比明显(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中应用PPi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能够让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并且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PPi制剂 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性溃疡 症状缓解时间
  • 简介:摘要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对放化疗不敏感,是预后较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肿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胆管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客观反应率低,这与其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密不可分。因此,了解胆管癌免疫微环境的组成特点,并针对其免疫微环境靶点进行调控,以及采取ICIs联合治疗策略,将是提高胆管癌免疫疗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标签: 胆管肿瘤 免疫疗法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多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效果。随着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肝癌的二线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别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药物在接触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免疫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其副作用发生特点与传统化疗及靶向药物有很大差异,有效地监测、发现及干预免疫相关副作用是保证病人获得临床获益的必要保障。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发生于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预后,需要进一步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表观遗传能够直接影响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而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组蛋白修饰手段,能够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过程。大量研究结果证实组蛋白甲基化对结直肠癌的进展产生影响,相关组蛋白甲基化及去甲基化的抑制剂可作为潜在的结直肠癌治疗药物发挥作用。对结直肠癌及其相关甲基化调控进行综述,总结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类型及其调控,论证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与去甲基化酶参与结直肠癌进展调控方式,并总结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对于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意义,探究相关抑制剂作为结直肠癌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 标签: 结直肠癌 表观遗传 组蛋白甲基化 甲基转移酶 去甲基化酶
  • 简介:摘要报道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收治的4例化脓性汗腺炎,年龄20 ~ 45岁,均为男性,皮损表现为腋窝、臀部、腹股沟的窦道、脓肿、瘢痕,Hurley分期Ⅱ~Ⅲ期。既往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案,改善均不明显。予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5 mg/kg,第0、2、6周各1次,后每间隔8周1次;或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第0、2周各80 mg/次,后每间隔2周40 mg/次。2例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抗后出现输液反应,改用阿达木单抗。3例达到化脓性汗腺炎临床反应(HiSCR),1例无效。

  • 标签: 化脓性汗腺炎 生物制剂 治疗 英夫利西单抗 阿达木单抗
  • 简介:摘要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 促排 放射性核素 核辐射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导致的垂体炎病例的诊治及23个月的随访情况,提示进行PD-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钠血症等情况,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价和长期随访。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垂体炎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出现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尽管ICI疗效显著,但仍有较多患者无法从单独的免疫治疗中获益。目前研究方向聚焦于多种治疗方案的联合。放疗可以上调免疫原性细胞表面标志物,调节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大量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正在探索ICI与放疗联合在不同分期NSCLC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还包括放疗时序、最佳剂量、剂量分配等。

  • 标签: 免疫疗法 放射疗法 癌,非小细胞肺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尤其是涉及黏膜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而细胞因子靶点的出现极大推动IBD治疗进展。根据作用不同,以细胞因子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可以分为抗炎细胞因子衍生的生物制剂和促炎细胞因子衍生的生物制剂,目前正处于不同的研究阶段。本文综述细胞因子衍生的生物制剂在维持肠道免疫平衡方面的应用及前景,为IBD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细胞因子 生物制剂 靶向治疗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致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以"PD-1" 、"nivolumab" 、"pembrolizumab" 、"PD-L1" 、"atezolizumab" 、"durvalumab" 、"avelumab" 、"CTLA-4" 、"ipilimumab" 、"tremelimumab"为关键词,与"myocarditis"或"心肌炎"组成检索式,对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发表的所有ICIs相关心肌炎的个案报道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结果共有49篇个案报道,64例患者,报道最多的是nivolumab,其次为pembrolizumab、ipilimumab。年龄(65.5±13.2)岁,以老年患者为主,37例(57.81%)为男性,总病死率为31.25%(20/64)。临床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39/64,60.94%)。53例(94.64%,53/56)患者心脏生物标记物水平升高。35例(54.69%,35/64)患者使用1~2剂后出现心肌炎,17例死亡。60例患者接受类固醇作为初始治疗,25例患者采用免疫抑制疗法如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或)血浆置换法,其中17例(68.00%)症状改善。结论ICIs可致心肌炎,死亡率高,应密切监测和及时治疗。类固醇可作为初始一线治疗,免疫抑制剂和(或)血浆置换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 标签: 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评价氢氧化钙制剂用于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牙体牙髓疾病患者;共62例,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31例)和实验组(应用氢氧化钙制剂治疗方法,31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牙体牙髓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发生率。结果:两组牙体牙髓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氢氧化钙制剂用于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

  • 标签: 氢氧化钙制剂 牙体牙髓疾病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大多数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中高表达,FAP抑制剂(FAPIs)已用于肿瘤治疗。以FAP为靶点,可开发一类新的肿瘤显像及治疗放射性药物,FAPIs作为肿瘤显像及治疗的载体已被用于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该文对FAPIs在核医学显像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拮抗剂和抑制剂 膜蛋白质类 成纤维细胞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用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20年5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共10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四联用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联用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联合微生态制剂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生存质量和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微生态制剂 四联用药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胚胎外胚层发育(EED226)抑制组蛋白甲基化过度修饰是否具有抗癌活性并研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用不同浓度的EED226处理肝癌细胞4、6、8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5 μmol/L的EED226或者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肝癌BEL-7402和SMMC7721细胞株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组蛋白3上的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和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株的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Bim)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EED226能强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的增殖,抑制效应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作用。处理8 d后,EED226在两个细胞株中的半数细胞活性抑制率(IC50)分别为0.8 μmol/L和0.9 μmol/L。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个肝癌细胞株分别经EED226处理与DMSO处理后H3K27me3的表达相比较显著下降。在BEL-7402和SMMC7721细胞中,EED226处理组H3K27me3的下游基因Bim和p2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DMSO组[1.00±0.15比5.67±1.53(t=-5.266,P<0.01),1.00±0.05比6.67±1.53(t=-6.422,P<0.05)和1.00±0.25比6.30±1.50(t=-5.968,P<0.05),1.00±0.10比6.00±1.00(t=-8.6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Bim和p21蛋白质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表观遗传调控新型抗癌制剂EED226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中组蛋白三价甲基化过度修饰,进而解除对Bim和p21表达的抑制,达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表明EED抑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肝癌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组蛋白 甲基化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能显著提高晚期癌症的生存率。随着ICIs的广泛应用,其所诱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也越发多见,涉及多个器官,常见受累内分泌腺体包括甲状腺和垂体,其次为肾上腺、胰腺和甲状旁腺。irAEs影响各腺体功能。尽管内分泌系统不是常见的受累器官,但因症状不典型或比较轻微,易被误诊、忽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治疗进展,甚至发生内分泌危象。目前,国外已发表相关指南,国内亟需肿瘤科与内分泌科医师共同完善ICIs诱导的内分泌相关疾病诊治指南,指导临床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内分泌腺体 腺体功能紊乱
  • 简介:摘要本综述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肝移植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应用的临床报道,分别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发生排斥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描述,以期为临床管理人员制定肝癌肝移植术后诊疗计划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肝癌 复发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其关键机制是特异性结合PD-1/PD-L1或CTLA-4靶点,破坏肿瘤免疫耐受,激活淋巴细胞和免疫细胞从而杀灭肿瘤细胞。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机制还尚未完全明了,故了解其机制并早诊断和早治疗仍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副反应 机制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