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驱动基因敏感突变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开始放疗时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模拟定位CT结果分析治疗前后每隔10 d原发肿瘤体积变化。当前后两次体积变化≤5%或治疗90天后终止定位和体积测量并实施放疗,记录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比较实施和模拟放疗计划的相关参数。结果30例中29例纳入分析(1例脱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后原发肿瘤体积均缩小,但退缩率和速度不一致,至终止定位时最大缩小90%、最小缩小28%;治疗40 d内平均体积缩小明显,每间隔10 d的平均体积不同(P<0.001);40天后逐渐出现因原发肿瘤体积退缩率≤5%的病例,至90天仅1例体积退缩>5%,平均体积退缩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退缩率为49.15%~54.77%;70天平均体积略有增大后又缓慢缩小,每间隔10 d的平均体积相近(P>0.05)。终止定位后实施放疗病例的原发肿瘤可给予剂量为(69±7) Gy,发生2、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分别为2例和3例、1例和0例。按照实施放疗计划的技术、剂量参数分别设计EFGR-TKI治疗前和第40天的模拟放疗计划,全部显示实施计划显著优于EGFR-TKI治疗前模拟计划(P均<0.05),而与第40天模拟放疗计划之间相近(P>0.05)。结论EGFR-TKIs治疗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原发肿瘤退缩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减缓,40天内缩小最显著而后缓慢缩小,每一病例的肿瘤退缩速度不一致,治疗后40天开始放疗可能是获得提高剂量并控制放射损伤的最佳时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西罗莫司治疗卡梅现象(KMP)患儿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西罗莫司治疗KMP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KMP病例,男2例,女2例,年龄2 d至3个月,均表现为巨大包块,其中3例位于头颈部,1例位于腹膜后。患儿均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100×109/L)、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00 μg/L)及D-二聚体升高(>6 000 ng/ml),手术切除病灶、血小板支持治疗或激素治疗均无法纠正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3例患儿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合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诊断为KHE伴KMP。1例患儿未行活检,根据患儿的B超及CT结果,结合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诊断为KMP。4例患儿均加用西罗莫司,初始剂量每天0.1 mg/kg或0.8 mg/m2,每12 h 1次口服,用药后3 d测量药物谷浓度,适当调整剂量,将血药谷浓度维持在10~15 ng/ml。原激素用量逐渐减少,直至停药。观察患儿服药后情况,定期测量患儿血小板数值。结果患儿在使用西罗莫司后血小板均升至正常范围。3例患儿在接受西罗莫司治疗1~4 d内,均出现了短期内明显的血小板降低,甚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例患儿在使用西罗莫司治疗后病灶停止肿胀增大,包块逐渐缩小变硬,皮肤表面青紫减轻,但肿块未完全消退。另2例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和严重的肺部感染,其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另1例死亡。随访至1年,存活患儿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西罗莫司有助于KMP患者血小板的稳定,但不能完全治愈原发病灶。
简介:摘要:目的 根据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结果结果,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及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探讨不同梗死部位、不同梗死范围、不同类型、不同病情程度的脑梗死患者心脏损害的特点。方法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7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按发病 24小时后检查的头颅 MRI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岛叶组和非岛叶组;按梗死范围分为大面积梗死组、腔隙性梗死组;按病灶多少分为单发组、多发组;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脑梗死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志愿者,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为 40.5%与对照组的 3.6%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重型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脑梗死组 CK、 CK- MB、 LDH和 cTn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中型组CK- MB、 cTnI和 Mb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组心肌酶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组 CK、 CK- MB、 LDH和 Mb均明显高于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组 cTnI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提示:病灶位于岛叶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相对较高,大面积梗死及病情程度呈中、重型者更易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和 ST- T的改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岛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及病情程度呈中、重型者更易出现心肌酶的增高,为研究脑梗死并发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具有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住院的142例T1DM患儿为T1DM组,又根据病程分为新诊断组(此次入院初次诊断为T1DM)45例和病程稍长组(诊断为T1DM>1年)97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间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差异,计算各组总胆红素值>25.14 μmol/L的人数比例,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T1DM组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T1DM组患儿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2.62±6.29) μmol/L、(2.46±1.27) μmol/L、(10.15±5.18) μmol/L,均高于对照组[(10.36±3.36) μmol/L、(1.94±1.00) μmol/L、(8.41±3.05)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总胆红素>25.14 μmol/L的人数比例(7.1%)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程稍长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93±1.78)%]低于新诊断组[(10.94±2.68)%],而其非结合胆红素水平[(10.65±5.88) μmol/L]及其总胆红素浓度>25.14 μmol/L的人数比例(10.30%)均高于新诊断组[(9.06±3.00) μmol/L、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DM组总胆红素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218,P<0.05),但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胆红素在T1DM患儿发病初期及病程进展中的水平逐渐增高,推测血清胆红素可能作为临床判断T1DM患者体内抗氧化水平的参考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脓毒症大鼠肠损伤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3月龄,体重20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脓毒症组(Sep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盲肠穿孔结扎的方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2组术后均以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右颈静脉留置静脉营养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于术后12、24、48和72 h(T1-4)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取肠系膜淋巴结和结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比,ELISA法测定结肠IL-17、IL-23、TGF-β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Sep组T1时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T3,4时Treg细胞百分比和T2-4时Th17细胞百分比升高,T1-4时结肠IL-17和IL-23含量、T3,4时TGF-β含量和T2-4时IL-10含量升高,T2时TGF-β含量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机制与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失衡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生化和血凝指标的变化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收的60例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血凝指标与生化指标。结果 LDH、CK-MB、AST、α-HBD、CK方面,经过PCI介入治疗后均比术前低,差异明显(P0.05)。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DD、PT、FIB、APTT和TT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化指标,促进其心肌细胞功能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采纳、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结石周围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2019年9—10月将临床收集的一水草酸钙结石打磨成直径约1 cm大小的类圆形,在肾模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断端将结石推入肾盂,形成肾结石模型。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行经皮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温度记录仪探头置于肾盂内结石周围5 mm处,激光功率采用4 W和8 W,灌注速度分别为0、25、50、100 ml/min,脉宽模式分为短脉宽和长脉宽,激光设备选用第5代EMS激光设备。实时记录结石周围温度变化,每种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实验,温度变化值为实验结束时与开始时的温度差值。比较不同功率、不同灌流速度、不同脉宽模式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时结石周围温度的变化差异。结果在钬激光功率为4 W,灌流速度分别为0、25、50、100 ml/min时,长脉宽与短脉宽模式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0±0.30) ℃与(2.97±0.15)℃,(1.20±0.30) ℃与(1.17±0.21)℃,(0.77±0.21) ℃与(0.53±0.15)℃,(0.60±0.10) ℃与(0.47±0.06)℃,均P>0.05]。在钬激光功率为8 W,灌流速度分别为0、25、50 ml/min时,长脉宽与短脉宽模式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3±0.06)℃与(5.97±0.25)℃,(2.63±0.06)℃与(1.77±0.25)℃,(2.07±0.31)℃与(0.97±0.06)℃,均P<0.05];在灌流速度为100 ml/min时长、短脉宽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7±0.06)℃与(0.67±0.12)℃,P>0.05]。在长脉宽模式,灌流速度为0、25、50 ml/min时,4 W与8 W钬激光功率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灌流速度为100 ml/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在0、25、50 ml/min灌流速度下,钬激光高功率和长脉宽模式较低功率和短脉宽模式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大;无论长、短脉宽模式,在碎石功率≤8W、灌流速度≥25ml/min时,碎石过程中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均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行乳腺癌患者术后 3个月内患肩功能、癌症相关症状及自我感觉手臂运动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与其术后患肩功能相关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首次诊断为 I-III 期乳腺癌且首次接受乳腺癌切除术患者。共纳入 71例乳腺癌患者,分四次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手术前 1天、术后第 1个月、第 2个月及第 3个月,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四次资料收集均包含结构式问卷调查表及患肩关节外展活动角度测量(患肩功能)。资料分析包含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变异数分析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t检验 (t-test)、皮尔森相关分析 (Pearson correlation)及广义估计方程式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模式。 结果 患者术后 3个月患肩关节外展活动角度(患肩功能)随时间改善,但术后第 3个月表现仍比术前差,患者术后第 3个月癌症整体相关症状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术后第 3个月自我感觉手臂运动功能改善评分显著高于术后第 2个月。术后 3个月内乳腺癌患者中,未接受化疗、疲倦程度越低、自我感觉手臂运动功能改善越显著、能规则执行手臂运动者,其患肩功能越好。 结论 临床医生需细心且持续监测及处理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治疗期间患肩功能、癌症相关症状、自我感觉手臂运动功能改善及手臂运动执行状况,针对可调整因素进行相应干预,以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肩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NRG-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HF患者92例为CHF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及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NRG-1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肌酐、NT-proBNP、LVEDD、NRG-1水平为(82.16±22.83)μmol/L、(2 834.97±2 790.92)pg/ml、(56.83±11.77)mm、(1 391.40±285.09)pg/ml,高于对照组的(69.87±15.92)μmol/L、(91.64±53.18)pg/ml、(44.80±3.62)mm、(1 224.37±305.11)pg/ml,P<0.05;CHF组NT-proBNP、LVEDD随着LVEF降低而升高(P<0.05)。LVEF与LVEDD成强负相关关系(r=-0.868,P<0.05),与NT-proBNP成弱负相关关系(r=-0.350, P<0.05)。结论血清NRG-1可作为诊断CHF的参考指标,但用来判断CHF严重程度还需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硫酸钠是浮法玻璃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澄清剂,但其很难完全分解,进入锡槽后,玻璃中残余的硫酸盐在还原气氛下还原为硫化物,可能造成玻璃缺陷和锡耗的产生。为解决硫污染的危害,提高我们对浮法玻璃成型过程中多相体系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需要研究硫在成型过程中价态变化和其扩散机理。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浮法玻璃成型过程中硫的形态变化及扩散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简介:摘要:公司自转型升级后,打破传统只做工程 C部分的承包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在大力开发项目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来。风险因素普遍存在于工程项目中,随着项目进展的变化,项目的风险源随时间的进展以及决策问题的减少呈递减规律。而工程项目设备采购阶段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属于关键,因此对工程项目设备采购采购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明/暗适应时间对正常成年食蟹猴闪光视网膜电图(ERG)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只成年食蟹猴,分别于暗适应20、40、60 min后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会标准参数刺激,常规程序记录暗适应ERG,在暗适应40 min后,分别明适应1、5、10 min记录明适应ER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段振幅与潜伏期变化。结果:不同暗适应时间,a、b波和震荡电位OPs的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52,P=0.949),暗适应时间小于40 min时,a、b波和OPs的振幅随暗适应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大(F=50.800,P<0.001);暗适应40 min时,振幅达到最大,且不再随暗适应时间增加而增大(F=0.016,P=0.899)。明适应a、b波的潜伏期同样不受明适应时间的影响(F=0.980,P=0.381),a、b波的振幅在明适应5 min后达到最大(F=4.789,P=0.036)且随时间延长趋于平稳(F=0.135,P=0.717)。结论:在一定时间内,明/暗适应时间对食蟹猴闪光ERG结果影响较大,故对食蟹猴暗适应ERG记录的时间不宜少于40 min,而明适应ERG在5 min后即可记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12月,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四科住院的尘肺病患者265例为研究对象,完善肺功能检查,包括用力肺活量(FVC)、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百分比(DLCO%)、用力呼气余75%、50%、2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百分比(MEF75%、MEF50%、MEF25%),收集其年龄、吸烟史等资料,并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评问卷(CAT)评分,3年后对其进行随访,分析肺功能指标3年下降率及其与尘肺病期别、年龄、吸烟指数、起始肺功能值、CAT评分的关系。结果265例尘肺病患者与入选时比较,随访3年后9个肺功能指标值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EV1/FVC、MEF75%、MEF50%、MEF25%下降率与尘肺病期别呈正相关(r=0.250、0.290、0.219、0.280、0.141,P<0.05);FEV1%和MEF75%下降率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148、0.152,P<0.05);DLCO%和MEF25%下降率与其起始肺功能值呈正相关(r=0.276、0.153,P<0.05);FEV1%、FEV1/FVC和MEF50%下降率与其起始肺功能值呈负相关(r=-0.215、-0.146、-0.214,P<0.05);FVC%、FEV1%、MEF75%和MEF50%下降率与CAT评分变化值呈正相关(r=0.147、0.208、0.210、0.196,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高初始DLCO%值是DLCO%下降率的危险因素(OR=1.105、1.078,P<0.05);高吸烟指数是MEF75%下降率的危险因素(OR=1.016,P<0.05);尘肺病期别高、CAT评分增加是MEF50%下降率的危险因素(OR=1.548、1.162,P<0.05);高初始MEF25%值是MEF25%下降率的危险因素(OR=1.010,P<0.05)。结论尘肺病患者3年肺功能指标下降明显,尘肺病期别、年龄、吸烟指数和肺功能损伤程度与肺功能下降速率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多层螺旋CT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肾上腺的大小、密度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COVID-19患者(简称新冠组)和70例正常对照组的肾上腺CT平扫图像。新冠组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重型两组。测量对照组(单时相)和新冠组(多时相)的肾上腺厚度和CT值,并计算肾上腺/竖脊肌CT密度比值。结果双侧肾上腺的体部、内外侧支厚度在新冠组入院、出院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组大于对照组;肾上腺/竖脊肌CT值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肾上腺内侧支最大厚度作为诊断标准所得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81)。新冠组患者双侧肾上腺体部、内外侧支厚度和肾上腺/竖脊肌CT值比在不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患者双侧肾上腺轻微肿胀,体部、内外侧支厚度略大于正常肾上腺,密度无异常,在病程中无明显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