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Masquelet技术也被称作是膜诱导技术。其可以作为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特别是对于,长时间感染骨坏死导致这种疾病的情况,利用这项新的技术为一些原先无法保肢的患者创造了保肢机会。这篇文章就是介绍利用这项技术,如何治愈此类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骨折后的骨缺损长度实施分组,其中A组的50例患者在一期治疗时采用外固定架结合腓骨钢板固定骨折端治疗,二期对骨缺损部分进行髂骨植骨治疗;B组的50例患者在一期治疗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对缺损部分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骨缺损的重建效果都比较良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结合钢板固定实施治疗,这种办法比较适合骨缺损长度小于6cm的患者,而对于骨缺损长度大于6cm的患者适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进行治疗,效果也比较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结构性植骨在膝关节翻修术中大块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1994~2001年芬兰坦佩雷大学医院应用单一翻修假体及同种异体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大块骨缺损患者10例(膝),男1例,女9例,平均年龄70岁(61—77岁),平均随访5年(1~8年),所有手术均由两名高年资专科医师执行,采取KS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最后随访时,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分(4~51分)提高至81分(28—102分;P〈0.05);疼痛评分由术前的18分(0—30分)提高至42分(10—50分;P〈0.05)。2例出现假体周围透亮线(〈1mm),但没有任何松动症状;所有结构性植骨均获得满意的愈合,最后随访时没有出现吸收征象,1例患者术后出现膝前疼痛,经髌骨表面置换后症状消失。结论同种异体骨结构性植骨应用在膝关节翻修术中大块骨缺损中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重建下肢力线、第三代骨水泥技术的应用及有由专科医师实施手术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Ŷ)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简介:目的:将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接种到β-TCP/CPPF/PLLA支架上,进行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植入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评估BMSCs/β-TCP/CPPF/PLLA复合体促进成骨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BMSCs/β-TCP/CPPF,PLL复合物组(A组)、β-TCP/CPPF/PLLA支架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共三组,建立兔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相应植入自体细胞材料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检查结果:A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的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成骨现象较4周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生的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比正常的桡骨较细。B组、C组术后2~16周,虽有不同程度的成骨现象,但没有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较C组修复明显。X线评分结果:A组在各时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BMSCs与β-TCP/CPPF/PLLA复合物移植能修复大节段的骨干缺损。
简介:摘要颌面部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放化疗。手术风险较高,术后形成大块骨缺损,较难自行修复;而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严重。因此,如何修复颌面部肿瘤术后的骨缺损,同时预防肿瘤复发成为临床上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光热疗法因侵入性小、高效且无不良反应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光热材料也应运而生,并应用于光热治疗。为治疗肿瘤相关的骨缺损,很多研究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光热功能骨支架,在修复手术后骨缺损的同时预防肿瘤复发。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光热材料、骨修复材料和光热功能骨支架在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解决颌面部肿瘤术后骨缺损及肿瘤复发这一临床挑战提供新思路。
简介: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中、重度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初次采用TKA治疗的15例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52~75岁,平均58岁.膝关节内翻角17°~29°,平均(26.2°±2.4).术前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20.4±7.2)分,功能评分(21.3±8.5)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Ⅱ型13例,Ⅲ型2例.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延长杆胫骨假体修复胫骨骨缺损.术后观察膝内翻角、骨愈合情况,植骨块是否移位,及假体松动、下沉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再次采用膝关节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0min,平均(72±6.3)min;术中出血20~55mL,平均(43±8.5)mL.患者均获随访10~32个月,平均(18.7±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2.2±5.0)分,功能评分(90.6±7.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临床=42.138、t功能=35.254,P值均〈0.01).术后X线片显示:膝内翻角5°~9°,平均(7.6°±1.3),结构植骨块与平台骨组织一期愈合,植骨块无移位、骨吸收,无假体松动、下沉,无关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对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胫骨平台中、重度骨缺损,可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嵌合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筋膜瓣(CMFCOF)治疗手足部外伤性掌、指骨(跖骨)长段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CMFCOF治疗外伤性手足部掌指骨(跖骨)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4~56(平均4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机器挤压伤3例,压砸伤2例,均存在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手近节指骨骨缺损2例,掌骨骨缺损3例,跖骨骨缺损3例;受伤到本次手术时间为2~120 d,平均84 d。骨缺损范围2.0 cm ×1.2 cm×1.2 cm~4.4 cm×3.0 cm×2.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1.4 cm~5.6 cm×4.5 cm。所有骨缺损位置均在骨干,不涉及关节。2例合并肌腱缺损。术中根据骨、软组织缺损面积切取相应大小CMFCOF,同时在筋膜瓣表面进行植皮。结果组织瓣切取时间为52~96 min,平均53 min。供区伤口直接闭合。术后所有患者受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受区和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16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终末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行皮瓣修薄;供区功能恢复正常,无髌前区感觉障碍。5例手部损伤病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3例优,1例良,1例可;3例足部损伤病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CMFCOF具有术式简便、供区隐蔽、骨量优质、外形美观的优点,是修复手或足部长段骨、软组织复合缺损创面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随机的方式选取32例在本院进行下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治疗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即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6例患者。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于实验组,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长于实验组,经对比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临床治疗中,可采取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对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行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的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量表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行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的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负性情绪,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前,多种临床技术应用于牙槽骨缺损的重建,为后期修复创造条件.多数学者建议采用自体骨重建牙槽骨,并保持适量软组织覆盖[1].最常用的骨增量技术包括onlay骨块移植术[2-3]、骨引导再生术[4-6]和“三明治”植骨术[7]等.这些技术均需进行损伤较大的手术,且技术敏感性较高.因此,探索一种手术创伤小、技术敏感性低且效果肯定的牙槽骨重建手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了1例应用自体骨块移植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即刻修复上颌种植体唇侧骨板缺损的病例,并对自体骨重建牙槽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22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7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各39例。所有患者采用上颌前牙种植技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厚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成骨厚度与WES美学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牙槽骨厚度差异较小(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更高,同时治疗后成骨厚度与WES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用于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有更好的效果,可以提高口腔颌面美观度,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