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孔径三维立体泡沫状外消旋聚乳酸材料(PDLLA)的成能力。方法采用溶剂注模并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3种(70~150μm,150~300μm和400~700μm)孔径的外PULLA料,在62例1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模型中分别植入3种孔径材料和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行X线、组织学观察及8、12周扫描电镜观察缺损生成情况。结果70~150μm与150~300μm材料成较好,与400~700μm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DL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制成泡沫状具有较好的传导性能。

  • 标签: 生物相容性材料 外消旋聚乳酸 孔径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移植在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方法通过将4周龄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头颅骨移植到4周龄裸鼠颅骨缺损来模拟重建移植,实验分观察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4~24周后进行大体观察,组织面积测量(BTA%)和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结果大体观察显示,观察组小鼠颅骨左侧缺损术后4~24周逐渐出现成,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且具有相同的厚度。单纯颅骨缺损区域没有新形成,仅被纤维组织覆盖,表明缺损未被修复。组织学提示,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颅骨移植部位组织面积百分比BTA(%)值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为(6.33±0.73) %、(3.40±0.68)%、(1.98±0.21) %、(0.81±0.08)%、(0.68±0.06)%,各观察时间点的数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移植在颅骨缺损的成活机制主要是的爬行替代和再生。

  • 标签: 骨移植 绿色荧光蛋白 骨再生 爬行替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创伤后骨髓炎并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asquelet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并缺损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1个月。患者均获得影像学愈合,愈合时间4~16个月,其中29例12个月内愈合,1例15个月后愈合并拆除外固定。结论Masquelet技术是一种简单、可靠、经济的慢性骨髓炎并缺损的治疗办法,特别对大段缺损的重建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慢性骨髓炎 骨缺损 生物膜 自体骨移植
  • 简介:摘要利用颧种植赝复体修复上颌缺损,不仅改善了传统赝复体固位不良的问题,而且又可避免自体组织移植带来的二次创伤和风险。本文从颧种植体植入的解剖学基础、颧种植赝复体的生物力学特征、颧种植体的临床植入、赝复体的设计制作、颧种植赝复体的并发症和存留率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颌面假体植入 颧骨 上颌骨 存活率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选取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10号期间在我院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缺损患者24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果表明,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缺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游离腓骨 肌皮瓣修复 下颌骨缺损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下颌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改进及术后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骨肿瘤切除后导致下颌缺损并同期行自体非血管化髂骨重建术修复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影像学资料,根据CT数据制作快速原型,设计手术方案,术中精确重建下颌缺损。结果采用游离非血管化髂骨同期移植重建下颌缺损的17例患者。结论自体非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术是下颌缺损重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术前模型设计及钛板和重建板的坚固内固定,能实现下颌的精确重建,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外形及功能。

  • 标签: 快速原型 下颌骨缺损 下颌骨重建 髂骨移植 坚固内固定
  • 简介:目的分析维他灵支架赝复体在上颌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上颌缺损患者78例,将所有患者按照Brown分类进行上颌缺损分类,并依据缺损部位进行分组,使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缺损部位及类型上保持一致,对照组患者给予纯钛赝复体支架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给予维他灵2000支架赝复体进行修复,修复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修复后研究组患者在美观度、舒适度、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及固位功能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研究组及对照组总优良率分别为97.43%及79.48%,研究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5,P〈0.05)。结论维他灵支架赝复体可有效的修复上颌缺损,恢复患者容貌,改善其语音功能及咀嚼功能,修复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维他灵 支架 修复 上颌骨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纤维性皮质缺损的X线表现,并探讨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纤维性皮质缺损的临床和X线资料,并与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例纤维性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下干骺端13例、胫骨上干骺端4例、腓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后缘;多呈圆形、椭圆形,大小约0.3~3.2cm,边缘硬化;切线位呈皮质“陷入”髓腔或缺损之表现。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中,位于胫骨上干骺端4例、胫骨下干骺端1例、股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前缘或前侧缘;呈多囊状或分叶状,大小约2.0~6.5cm,病灶向髓腔深入较著,皮质膨胀变薄但无缺损表现。结论纤维性皮质缺损切线位摄片显示皮质凹陷缺损是其特点;非骨化性纤维瘤之病灶呈多囊状或分叶状,皮质膨胀变薄但无明显缺损是与纤维性皮质缺损鉴别的关键。

  • 标签: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非骨化性纤维瘤 放射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纤维性皮质缺损的X线及CT表现,总结本病的影像特点。结果多数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以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为主,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边界可有硬化线,表面无壳。结论纤维性皮质缺损可以通过影像检查确诊,X线平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对平片所显示不清的病灶及不典型的病例提供准备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放射摄影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予以种植牙缺损患者以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和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种植牙缺损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分组,传统组(n=15)和分析组(n=15);予以传统组常规护理,予以分析组预见性护理,观察、对比2组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2022年2月-2023年3月。结果 分析组较之传统组,护理后SAS、SDS、VAS评分更低,护理依从性更高;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种植牙缺损患者负性心理、减轻患者治疗疼痛感,以及保证患者护理依从性有良好效果与价值。

  • 标签: 种植牙 骨缺损 预见性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劈开夹心植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劈开引导沟。采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性。

  • 标签: 骨劈开术 延期种植 上前牙 水平向 改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缺损54例,感染性缺损74例。按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水泥间隔填充时间、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缺损水泥间隔填充时间、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缺损

  • 标签: 上肢骨骼 下肢骨 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 骨水泥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常规水泥治疗比较,评估开放性水泥治疗感染性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7例感染性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一期应用水泥外置充填缺损、二期行皮瓣覆盖并植12例,为开放性水泥组;一期行水泥充填缺损结合皮瓣覆盖、二期行植15例,为常规水泥组。术后定期换药。门诊复查随访创面情况,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软组织及骨感染控制率、缺损愈合时间、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9~24(16.5±3.9)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缺损均愈合,其中开放性水泥组缺损治疗时间25~34(28.5±2.8)周;水泥组缺损治疗时间25~36(29.4±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2例植入骨水泥后感染未能控制,经过再次清创、冲洗等治疗后感染控制。两组患者所有皮瓣均成活;开放性水泥组出现皮瓣裂开3例,积血(液)2例,部分坏死1例;水泥组出现伤口裂开4例,积血(液)8例,部分坏死3例;两组皮瓣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愈合情况采用Samantha 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分,两组评分分别为(5.41±0.67)分和(5.40±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ley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关节功能评价,开放性水泥组: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常规水泥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水泥治疗相比,开放性水泥治疗感染性缺损,不增加及软组织感染机率,且不增加皮瓣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感染的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

  • 标签: 骨水泥技术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植骨术 外科皮瓣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外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9例闭合性跟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6岁;初次内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14~75 d,平均47.3 d。其中术后伤口脂肪液化伴裂开1例,伤口皮肤坏死2例,伤口感染6例;伤口常规扩创后形成类梭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5.0 cm×2.0 cm~7.0 cm×3.5 cm,且所有患者创面Pinch试验均阳性。于创面两侧缘各置入1枚直径为2.0的克氏针,安装新型皮肤牵张器,术中根据创面两侧软组织条件,可急性闭合5 mm左右(宽度),术后每天调整牵张器的螺纹杆以逐渐缩小创面,创缘靠拢后无张力缝合。记录创面牵张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创面靠拢时间、牵张速度、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创面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均获得顺利闭合,创面靠拢(至缝合时)时间8~15 d,平均12.1 d;牵张速度为1~3 mm/d,平均2 mm/d;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至拆线时)22~30 d,平均26.8 d,牵张期间VAS评分为3~7分,平均为4.9分;VSS评分2~7分,平均为4.1分;无术口感染复发、皮肤再坏死及需再手术患者。结论新型皮肤牵张器治疗跟骨折内固定术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外露,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的创面原位修复器械;建议操作时设定牵张速度为平均2 mm/d,患者耐受性好。

  • 标签: 跟骨 骨折 感染 创面修复 皮肤牵张器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在Ilizarov技术联合搬移治疗胫骨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接受Ilizarov技术联合搬移治疗的胫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比较两组疾病认知度、术后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负性情绪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在Ilizarov技术联合搬移治疗胫骨缺损患者中,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ILIZAROV技术 骨搬移 胫骨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实施外固定支架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及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来我院实施外固定支架搬移治疗的患者88例,依照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44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44例在一般护理中增加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后期生存质量。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躯体健康、人际、生理功能、精神等生存质量相比于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通过干预措施的应用增加了患者后期生存质量,增加了预后。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髓炎 骨肿瘤术 骨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大段缺损移植组织工程(TEB)后,Arpin蛋白介导的宿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至移植区参与修复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观察BMSCs中Arpin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蛋白)的表达及相对定位。构建干扰Arpin蛋白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rpin的抑制水平。按照Arpin蛋白表达含量不同,分为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用迁移小室建立细胞迁移模型,上室接种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迁移数量;6孔板接种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建立"伤口愈合实验"模型,显微镜检测"伤口愈合"情况。体内实验:选取8周龄C57BL/6小鼠,所有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载体对照组(6只)和Arpin表达抑制组(6只)。切除股骨中段2 mm骨干和骨膜,制作大段缺损并移植TEB模型。每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00万个BMSCs细胞,术后2, 7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SCs迁移至缺损区数量的差异。术后4周,取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骨密度(BMD)、相对体积(BV/TV)、小梁间距(Tb.Sp)、小梁厚度(Tb.Th),然后标本进行病理HE和Masson染色,观察成骨质量。结果小鼠BMSCs表达Arpin蛋白,相对于Arp2/3,其定位在细胞边缘。在转染慢病毒后,B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并且Arpin表达抑制组Arpin基因及蛋白表达较空载体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体外细胞迁移实验中,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迁移数量[(105.7±6.5)个]较空载体对照组[(76.6±6.6)个]高(P<0.01)。"伤口愈合实验"中,Arpin表达抑制组"伤口愈合"百分比[(62.6±3.2)%]较空载体对照组[(43.8±1.9)%]高(P<0.01)。体内实验的免疫荧光结果表示,术后2 d,两组迁移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乎无标记细胞迁移;术后7 d,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迁移至移植区的数量[(11.3±1.5)个]较空载体对照组[(5.7±1.5)个]更多(P<0.01)。术后4周,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空载体对照组[BMD:(140.0±6.0)mg/cm3,BV/TV:(23.4±0.9)%,Tb.Sp:(0.28±0.01)μm ,Tb.Th:(0.15±0.01)μm ], Arpin表达抑制组[BMD:(172.7±6.0)mg/cm3,BV/TV:(28.8±1.3)%,Tb.Sp:(0.33±0.01)μm,Tb.Th:(0.11±0.01)μm]成骨质量更高(P<0.05);病理染色提示,Arpin表达抑制组存在更多的新生组织。结论沉默Arpin蛋白的表达会促进BMSCs的迁移,增加宿主BMSCs迁移至缺损区域,提高修复效果。

  • 标签: 组织工程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分析 Arpin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联合自体移植在牙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60例(95颗患牙)牙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46个位点)和观察组(30例,49个位点),均进行常规翻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自体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GTR联合自体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周的术区同位点牙槽骨密度与缺损高度、牙周组织指标、龈沟液中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水平,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同位点牙槽骨密度较术前增加(P<0.05),缺损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后24周两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牙周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深度(PD)较术前缩短(P<0.05),出血指数(BI)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GAL值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龈沟液中TGF-β、BMP-1水平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TR联合自体移植能有效促进牙周缺损的修复和新生,患者术区牙龈美容形态良好。

  • 标签: 牙周骨下缺损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自体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X线、CT等影像学技术在组织工程修复山羊大段负重缺损远近期实验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CHAP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s,BMSCs)],术后ECT、X线、CT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评价缺损修复情况及各种手段的应用价值.其中在早期术后2、4、8周行ECT检查,4、8、12周行X线检查.远期在术后2、3、6个月行CT检查,术后6、12、18个月行X线.结果术后影像学手段检测表明,组织工程组可以修复2cm的缺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CT显示术后组织工程呈渐进性和偏心性,12个月以后组织工程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结论组织工程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大段缺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影像学技术提供了理想的直观依据.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山羊 成骨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