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伊布替尼诱发HP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伊布替尼治疗后诱发HPS的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后第8天诱发HPS,病情迅速恶化。结论伊布替尼不能精准抑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存在脱靶效应,可抑制T细胞激酶,具有潜在有害性突变的DLBCL患者在接受伊布替尼治疗时应意识到诱发HPS这一潜在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供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供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900025419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供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供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供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供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900025419
简介:摘要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BTLA)是21世纪初发现的负向共刺激分子成员,是Ig超家族的Ⅰ型跨膜蛋白,其配体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 HVEM)。BTLA调节γδT细胞和固有淋巴细胞(ILCs)稳态,促进效应T细胞存活,并帮助其向记忆T细胞分化;BTLA还在维持树突状细胞(DCs)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BTLA敲除的小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TLA在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BTLA在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出系统的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表达POLR2A对于卵巢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OLR2A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低表达POLR2A后其蛋白的变化。CCK-8、台盼蓝实验、流式细胞术以及AO/EB检测低表达POLR2A后A2780细胞活性以及凋亡情况。GEPIA染色数据库分析POLR2A在卵巢癌中表达及潜在的作用通路。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低表达POLR2A对于P53信号通路中P53及P21蛋白的影响。结果POLR2A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4)。低表达POLR2A能够明显抑制卵巢癌A2780细胞活性(P=0.024),同时诱导A2780细胞凋亡。低表达POLR2A组中Bax/Bcl-2表达比值升高(P=0.029),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41)。生物信息方法分析P53信号通路是潜在的POLR2A在卵巢癌中作用通路,且低表达POLR2A能够使A2780细胞中P53蛋白表达升高(P=0.047),P21蛋白表达升高(P=0.036)。结论低表达POLR2A通过调控P53/P21信号通路诱导卵巢癌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鼠李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正常皮肤细胞(HaCaT)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H2O2(300、600、900、1 200 μmol/L)处理HaCaT细胞1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筛选合适的H2O2浓度建立氧化应激模型。使用不同浓度异鼠李素预处理HaCaT细胞12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异鼠李素安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使用安全浓度的异鼠李素预处理HaCaT细胞12 h,600 μmol/L H2O2干预HaCaT细胞12 h,进行细胞增殖活力检测、SOD活性检测和MDA含量测定。结果随着H2O2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细胞中SOD活性逐渐下降和MDA含量逐渐升高。其中,600、900、1 200μmol/L H2O2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2O2组(300、600、900、1 200 μmol/L)的SOD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600 μmol/L H2O2建立HaCaT细胞氧化应激模式。20、40、60、80和100 μmol/L异鼠李素处理HaCaT细胞12 h,对细胞无毒性作用,选择20、40和60 μmol/L异鼠李素进行后续实验。与H2O2组比较,40、60 μmol/L异鼠李素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72.21±5.11)%、(76.08±4.91)%,P<0.05];20、40、60 μmol/L异鼠李素SOD活性增高(19.81±0.38、20.52±0.52、15.45±3.13,P<0.05)和MDA含量下降(35.94±0.31、22.04±0.26、19.26±1.36,P<0.05)。结论异鼠李素对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异鼠李素可能是治疗白癜风的潜在药物成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鼠李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正常皮肤细胞(HaCaT)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H2O2(300、600、900、1 200 μmol/L)处理HaCaT细胞1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筛选合适的H2O2浓度建立氧化应激模型。使用不同浓度异鼠李素预处理HaCaT细胞12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异鼠李素安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使用安全浓度的异鼠李素预处理HaCaT细胞12 h,600 μmol/L H2O2干预HaCaT细胞12 h,进行细胞增殖活力检测、SOD活性检测和MDA含量测定。结果随着H2O2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细胞中SOD活性逐渐下降和MDA含量逐渐升高。其中,600、900、1 200μmol/L H2O2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2O2组(300、600、900、1 200 μmol/L)的SOD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600 μmol/L H2O2建立HaCaT细胞氧化应激模式。20、40、60、80和100 μmol/L异鼠李素处理HaCaT细胞12 h,对细胞无毒性作用,选择20、40和60 μmol/L异鼠李素进行后续实验。与H2O2组比较,40、60 μmol/L异鼠李素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72.21±5.11)%、(76.08±4.91)%,P<0.05];20、40、60 μmol/L异鼠李素SOD活性增高(19.81±0.38、20.52±0.52、15.45±3.13,P<0.05)和MDA含量下降(35.94±0.31、22.04±0.26、19.26±1.36,P<0.05)。结论异鼠李素对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异鼠李素可能是治疗白癜风的潜在药物成分。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颅锁骨发育不全(cleidocranial dysplasia, CCD)患儿RUNX2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儿进行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患儿RUNX2基因发生了c.460G>T(p.Val154Phe)错义变异(GRCh37/hg19),该变异位于Runt结构域,高度保守(PM1),在正常人群数据库频率为0(PM2),多种计算机软件预测有害(PP3),与患者临床表型高度相符(PP4)。该变异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显示患儿父母均未检测到该变异,因此患儿的变异为新发变异(PS2),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RUNX2基因c.460G>T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S2+PM1+PM2+PP3+PP4)。结论RUNX2基因c.460G>T(p.Val154Phe)变异可能为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扩展了RUNX2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DUFAF5基因变异所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陷临床表型特点及基因型。方法回顾并随访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2例NDUFAF5基因变异患儿临床资料。以"NDUFAF5"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中国期刊全文和中国维普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20年2月)文献报道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结果病例1于1岁4个月感染后出现智力运动倒退,末次随访至5岁6个月病情未再反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额顶颞叶白质、基底核区、丘脑、小脑、脑干、胼胝体多发病变。例2于7岁4个月以急性视神经病起病,末次随访至8岁8个月,视力好转,无其他症状。头颅MRI示中脑大脑脚、导水管周围、延髓、壳核病变,脊髓MRI示颈1-4椎体水平长节段脊髓病变。2例患儿均检测到NDUFAF5基因双等位基因变异,例1为c.764C>T(p.Ala255Val)/c.508C>T(p.Arg170Trp),例2为c.836T>G(p.Met279Arg)纯合变异。符合检索条件的6篇文献共报道14例患者,常见临床表型为Leigh综合征。新生儿期起病2例,病情进展迅速,1岁内死亡。婴幼儿期起病11例,72.7%(8/11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常见首发症状为发育倒退、喂养困难、肌张力障碍,72.7%(8/11例)为感染后急性/亚急性起病,发作性加重,幼儿期或儿童期死亡。儿童期1例以肌张力障碍起病,至成年期出现双眼视力障碍。结论NDUFAF5基因变异发病年龄范围广,临床表型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表型主要为Leigh综合征。常见婴幼儿期起病,多呈感染后发作性加重病程。少见儿童期起病。
简介:摘要对2020年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Ⅱ型Bruck综合征(Ⅱ型B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资料进行分析。患儿,男,3 d,因"出生3 d发现右下肢疼痛、肿胀"收入院。由于患儿存在全身多处骨折,锁骨、肋骨骨折后骨痂已形成,肱骨青枝骨折、右股骨骨折、左胫腓骨骨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双腕肘髋膝关节挛缩等临床特点,考虑不能排除染色体疾病,基因测序结果示患儿(先证者)PLOD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缺失,突变及杂合缺失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确诊为Ⅱ型BS。提示临床医师注意识别PLOD2的1个错义突变和杂合缺失导致的Ⅱ型BS,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反复低血糖惊厥发作伴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姐姐及父母外周血样DNA,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进行遗传学分析并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反复夜间低血糖伴惊厥发作,姐姐仅存在空腹低血糖。全外显子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及姐姐均携带GYS2基因第5外显子c.731T>A(p.M244L)和第6外显子c.928G>A(p.G244S)复合杂合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其母亲携带c.731T>A(p.M244L)变异,父亲携带c.928G>A(p.G244S)变异。结论GYS2基因c.731T>A(p.M244L)和c.928G>A(p.G244S)复合杂合变异为本例糖原贮积症0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结果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患儿低血糖时惊厥发作易被误诊为癫痫,但对抗癫痫治疗无效,可通过改善饮食维持血糖稳定控制发作。
简介:摘要患儿 男,1岁,因“大运动发育落后、不会坐”于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要表现为巨颅畸形、全面发育迟缓,影像学可见多小脑回畸形、脑室扩大。基因测序示患儿CCND2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820G>T, p.E274*杂合无义变异,诊断为巨脑症-多小脑回-多指(趾)畸形-脑积水综合征3型,扩大了CCND2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的基因变异位点,并进行致病性功能验证。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标本,提取血液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手段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变异位点,再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并在健康人群中筛查该变异。同时构建PKD2基因的野生型和变异型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和HeLa细胞,观察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先证者存在PKD2基因c.2051dupA(p.Tyr684Ter)移码变异,该变异使cDNA序列第2051位碱基A重复,导致终止密码子的形成,产生截短蛋白。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变异型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由PKD2编码蛋白C端缺失引起。结论PKD2基因c.2051dupA(p.Tyr684Ter)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脓毒症中特异分化的单核细胞亚群,并筛选及构建用于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拟时序分析对单核细胞差异亚群进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差异亚群中的基因表达,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用于初步构建候选差异基因集。利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在脓毒症患者PBMC以及脓毒症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模型中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并利用韦恩图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使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差异基因集进行外部数据验证。结果①细胞注释及拟时序分析结果显示,NEAT1+CD163+单核细胞的分化明显区别于其他亚群,并在脓毒症早期就已经出现,是脓毒症病理过程中的特征亚群。②从NEAT1+CD163+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中筛选出22个与脓毒症相关的差异基因,经过数字PCR进一步验证后,最终筛选出碱性亮氨酸拉链ATF样转录因子(BATF)、原癌基因JUNB、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4(CEACAM4)、第9号染色体上95开放阅读框(C9orf95)、G蛋白α亚基15(GNA15)、补体C3A受体1(C3AR1)、转录生长因子β1(TGFB1)、线粒体载体同源物1(MTCH1)8个基因,用于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③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由于C9orf95基因在GEO数据库的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均无数据,因此在验证时将其排除。在GSE154918数据集,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中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log2表达量:BATF为12.78±0.08比11.39±0.35,JUNB为16.88±0.07比16.04±0.03,CEACAM4为14.73±0.08比13.77±0.05,GNA15为13.16±0.06比12.30±0.04,C3AR1为14.62±0.13比12.87±0.05,TGFB1为16.95±0.05比16.57±0.36,MTCH1为14.80±0.02比14.61±0.15,均P<0.05);在GSE133822数据集,基因集中BATF、CEACAM4、GNA15、C3AR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og2表达量:BATF为8.66±0.16比7.92±0.14,CEACAM4为9.20±0.16比8.36±0.20,GNA15为10.66±0.18比10.13±0.16,C3AR1为11.49±0.27比10.48±0.16,均P<0.05),而JUNB、TGFB1、MTCH1的表达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集差异分析(GSVA)显示,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脓毒症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的富集分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GSE154918:0.38±0.04比-0.44±0.02,GSE133822:0.56±0.02比0.20±0.05,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993(0.980~1.000)和0.944(0.873~1.000),提示其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及数字PCR技术筛选得到的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诊断效能,或许能够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EMR)的影响因素和预后。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5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ALL患者中33例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中位复发时间为5.7(0.7~52.3)个月,其中单纯EMR10例(10.5%),骨髓复发15例(15.8%),髓内和髓外同时复发8例(8.4%),EMR中位时间为7.4(0.7~52.3)个月,部位以中枢神经系统最多,其次为睾丸和骨骼。EMR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33.3±11.1)%。单因素分析表明,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前伴髓外浸润、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与EMR发生显著相关(P=0.026, P=0.005, P=0.033, P=0.013),进一步将这些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伴髓外浸润(RR=5.067, 95%CI 1.542~16.645, P=0.007)与aGVHD(RR=3.585, 95%CI 1.245~10.320, P=0.018)是ALL患者allo-HSCT后EMR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胎儿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DNA中检测到与X染色体连锁耳聋2型(deafness X-linked 2,DFNX2)相关的POU3F4基因完全缺失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先证者母亲和胎儿均为POU3F4基因杂合缺失变异携带者,先证者父亲POU3F4基因拷贝数正常。结论POU3F4基因缺失变异是一个基因功能丢失变异,可能为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用于指导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胎儿产后听力正常,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