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立足于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并验证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了研究性的支持。采用手机成瘾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自我和谐问卷,通过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结论:手机成瘾与孤独程度呈正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

  • 标签: 手机成瘾 孤独感 自我和谐
  • 简介:目的:探讨邢台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自尊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尊量表对本市8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论:邢台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河北省大学生常模;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其自尊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好于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

  • 标签: 邢台市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尊
  • 简介: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性水平在“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的自我投入”这一因子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的危机”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3)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初中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 简介:本研究以大五人格问卷、自我怜悯问卷和焦虑自评问卷为工具,以南昌市八所大学942名学生为对象,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怜悯总体状况良好;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相关显著,大五人格和自我怜悯对焦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怜悯在人格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 标签: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 大五人格 自我怜悯 焦虑
  • 简介: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群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群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群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47名医生和58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医生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患者;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医患关系 元刻板 印象威胁 群际焦虑
  • 简介: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流动儿童 疏离感 应对方式 学校态度 中介作用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 标签: 亲子关系 不良同伴交往 冒险行为 青少年
  • 简介:以1261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个人规划问卷和抑郁量表,考察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规划(探索和投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对抑郁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性:教育探索和投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探索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投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职业探索和投入均不能预测抑郁;(2)性别能调节婚姻/家庭探索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女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男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则不能预测其抑郁。

  • 标签: 高中生 个人规划 探索 投入 抑郁
  • 简介:采用问卷法以453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孤独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孤独感总分、孤独感和孤独应对策略及气质类型各维度上存在性别、城乡、专业差异;大学生孤独感各维度与其气质类型以及3种类型的孤独感应对策略得分间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气质类型、孤独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

  • 标签: 大学生 孤独感 孤独应对策略 气质类型
  • 简介:以毕生发展为研究视角,调查了3192位不同年龄群体被试,探讨不同年龄群体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各变量都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2)在不同年龄群体里,神经质和开放性都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且预测值随着年龄而增大,而外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存在年龄差异;(3)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60岁之后其解释率上升;(4)年龄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 标签: 大五人格 主观幸福感 年龄 毕生发展
  • 简介:本研究以5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间隔1年(两次收集教据)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及其与社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欺负在小学儿童中十分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现象,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受欺负只是一种短暂的经历。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中,只有大约6.6%的儿童被连续两次评定为受欺负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儿童的受欺负与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同时性关联;鉴别分析表明,同伴拒绝、退缩行为是区分儿童受欺负稳定性的两个最主要的社会能力变量。

  • 标签: 受欺负 社会能力 孤独感 攻击行为 退缩行为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物质主义价值观、金钱态度与薪酬满意度的关系。对329名社会人员(男149,女178)的调查结果表明:(1)物质主义价值观、金钱态度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金钱态度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薪酬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

  • 标签: 物质主义 金钱态度 薪酬满意度 激励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50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即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归因方式问卷的总分与气质性乐观、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气质性乐观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归因方式的自身性雏度上,乐观者、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无显著性差异;持久性和整体性维度上,对可控性低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无显著性差异,对中、高水平事件,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比乐观者更悲观;(3)归因方式对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气质性乐观为中介变量。

  • 标签: 归因方式 气质性乐观 悲观 心理幸福感
  • 简介: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纠纷频发并呈恶性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因此,要有效减缓或消除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必须构建医患互信。而医患互信的成功构建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中国人"托人看病"或"关系就医"式的关系运作内蕴的"陌生关系熟悉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患互信的本土化构建机制,经过适当的"创造性改造"之后,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医患互信构建的有效的社会机制。

  • 标签: 医患紧张关系 医患信任危机 关系运作 陌生关系熟悉化 医患互信
  • 简介:本研究以306名父外留守、147名双留守和288名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以亲子依恋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亲子依恋与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以及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1)双留守青少年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父外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后两组青少年之间差异不显著;(2)安全性母子依恋能降低父外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安全性父子依恋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3)安全性母子依恋能补偿不安全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影响;(4)教师支持既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也能增强安全性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焦虑 母子依恋 父子依恋 教师支持 留守青少年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 标签: 流动儿童 亲子依恋 城市适应 心理韧性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性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性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异。而3.5岁不同活动性女孩其父母教养方式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差异显著。

  • 标签: 活动性 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气质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有无特异性联系、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否以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中介。694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67岁)完成了父母控制问卷、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攻击以及社会退缩量表。结果表明:(1)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与两类结果有关,未表现出"一对一"的特异性联系;(2)行为控制与两类结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心理控制与两类结果呈线性关系;(3)认知重评在心理控制与攻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表达抑制在心理控制与社会退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控制 情绪调节 攻击 社会退缩 青少年早期
  • 简介: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建立了因果关系模型。两模型区别在于:(1)学业成绩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大于对高中生的;(2)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受内部控制、非学业自我概念受未知方控制直接影响。研究还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中生的;(2)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高低一致;(3)内部控制源与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源显著相关。

  • 标签: 自我概念 学业成败归因 学业成绩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735名4~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考察在个体水平和班级水平上班主任风格的两个维度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8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除运动能力的自我概念以外,无论是在个体水平还是在班级水平,班主任的互动风格都与小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相关,不过这种相关关系在互动风格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按分析层次看,在班级水平上班主任风格对小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远远高于在个体水平上班主任风格对小学生个体自我概念的预测力.

  • 标签: 班主任 班级 小学生 自我概念 互动 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