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高、中、低度近视及正视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2─8月至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112例(112眼),其中高度近视组(A组,屈光度≤-6.00 D)46例、中度近视组(B组,-6.00 D<屈光度≤-3.00 D)37例、低度近视及正视组(C组,-3.00 D<屈光度≤+0.50 D)29例。使用OCTA和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OCTA参数及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与黄斑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各OCTA参数、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深层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4.5%±6.6%、47.2%±7.4%、48.4%±5.3%;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9,P=0.035);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浅层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分别为(27.7±2.2)dB、(28.0±1.8)dB、(29.2±1.0)d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6,P=0.004);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为47.7±31.0,40.9±27.2,25.1±22.6,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8,P=0.004);两两比较中,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固视稳定性(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及检测时间(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层MVD与RS无相关性(r=0.184,P=0.052),深层MVD与RS呈正相关(r=0.281,P=0.003),FAZ面积与RS呈负相关(r=-0.277,P=0.003)。深层MVD与AL呈负相关(r=-0.254,P=0.007),浅层MVD、FAZ面积均与AL无相关性。RS与AL呈负相关(r=-0.439,P<0.001),MI、t均与AL呈正相关(r=0.386,P<0.001;r=0.276,P=0.003),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均与AL无相关性。结论:OCTA联合MAIA微视野计对研究高度近视及其他屈光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有意义,OCTA检查中的深层MVD以及MAIA微视野计检查中的RS、MI可用于检测不同度数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90岁及以上住院心房颤动(AF)患者住院期间抗凝现状及分析院内缺血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住院的90岁及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缺血性脑卒中及院内主要出血情况,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分为2,3,≥4分3组,评估3组中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同时根据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分为出血高危组(≥3分)及非出血高危组(≤2分),评估两组中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主要出血情况。结果在223例90岁及以上NVAF患者中,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比例42.6%,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比例25.6%,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比例31.8%;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住院期间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47.4%和42.9%和26.4%),但3组间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院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5%和12.2%和15.5%,P=0.75);与非出血高危组相比,出血高危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比例稍高(47.2%和38.3%),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稍低(28.7%和34.7%),两组间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院内主要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和10.2%,P=0.51),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院内主要出血发生率升高(16.8%和6.4%,P=0.02;21.3%和8.0%,P=0.01)。结论90岁及以上NVAF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比率偏低,应规范化抗凝治疗;同时,在评估其出血风险时,除HAS-BLED评分外,应考虑是否合并感染、呼吸衰竭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及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前检查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妊娠≤34周的早发组(38例)与妊娠>34周的晚发组(30例)。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例健康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孕妇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维生素A(VA)、维生素E(VE)、维生素D3(VD3)水平进行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对疾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三组孕妇年龄、产次、孕次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BMI、VA、VE、TC、TG、LDL-C水平[(22.99±4.39)kg/m2、(0.48±0.08)ng/mL、(11.91±1.74)ng/mL、(4.93±0.34)mmol/L、(1.57±0.26)mmol/L、(2.68±0.27)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68±3.68)kg/m2、(0.40±0.07)ng/mL、(10.32±2.56)ng/mL、(4.12±0.67)mmol/L、(1.25±0.32)mmol/L、(2.15±0.32)mmol/L](t=3.725、6.698、4.352、8.731、6.282、10.512,均P <0.05)。研究组HDL-C、VD3[(1.51±0.32)mmol/L、(16.16±2.37)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8±0.57)mmol/L、(17.86±2.39)ng/mL](t=-6.959、-4.520,均P<0.05)。早发组BMI、TC、TG、LDL-C、VA、VE水平[(23.13±4.13)kg/m2、(5.05±0.34)mmol/L、(1.62±0.27)mmol/L、(2.95±0.32)mmol/L、(0.52±0.06)ng/mL、(12.16±1.80)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507、17.462、11.217、16.593、9.075、4.142,均P<0.05),HDL-C、VD3[(1.43±0.28)mmol/L、(15.76±2.42)ng/m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4.635、5.871,均P<0.05);晚发组BMI、TC、TG、VE水平[(22.70±4.32)kg/m2、(4.67±0.32)mmol/L、(1.49±0.25)mmol/L、(11.45±1.61)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821、12.857、8.059、3.482,均P <0.05),VD3水平[(16.72±2.31)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t=4.319,P=0.01)。晚发组LDL-C、HDL-C、V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发组BMI、TC、TG、HDL-C、LDL-C、VA、VD3、VE与晚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TG、TC、HDL-C、LDL-C、VA、VD3、VE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0.008、0.032、0.043、0.032、0.002、0.041、0.009),BMI、TG、TC、VD3、VE是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2、0.016、0.013、0.031、0.042),BMI联合血脂、脂溶性维生素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7.81%,特异度为76.67%),而对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预测方面价值不高(敏感度为52.51%,特异度为55.10%)。结论BMI联合血脂、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预测方面有较高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炎性指标NLR、PLR、LMR及肿瘤标志物CEA、CA125、NSE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分期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兰陵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病理组织学结合影像分析对不同患者进行肿瘤分期诊断,取外周血并检测CEA、CA125、NSE及计算NLR、PLR、LMR,分析炎性指标及肿瘤指标与肿瘤分期相关性及临床诊断效果。结果随着肿瘤发展,炎性指标和肿瘤标志物均呈现上升趋势。炎性指标及肿瘤标志物与T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呈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单独分析不同指标诊断肿瘤分期敏感度CA125>NSE>NLR>LMR>PLR>CEA,特异度CEA>CA125>NSE>NLR>LMR>PLR。肿瘤标志物各指标AUC值均高于炎性指标。联合多项指标NLR、PLR、LMR、CEA、CA125、NSE组合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1.8%和81.6%,AUC值为0.930。结论联合炎性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作为评价体系可为肿瘤分期和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预测性指标,有助于进一步确定高危患者,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在高血压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中明确血清钾、低钾血症与心电图左心室肥大(ECG-LV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规范进行PA筛查并完善血钾、心电图检查的1 107例高血压患者,确诊PA患者17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或PA患者血清钾、低钾血症与ECG-LVH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钾或低钾血症筛查ECG-LVH风险的准确性。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清钾(OR=0.482,P=0.033)、低钾血症(OR=1.819,P=0.033)独立于血压、肾素活性、醛固酮/肾素等指标与ECG-LVH相关;在PA患者中,血清钾(OR=0.070,P=0.004)、低钾血症(OR=6.472,P=0.007)独立于收缩压与ECG-LVH相关。血清钾筛查高血压或PA患者ECG-LVH的AUC为0.607及0.784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M(Q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及家属术前心理状况,为尿道下裂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该院尿道下裂患儿及家属在手术前1 d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的心理行为和家属的心理及应对疾病的态度。结果父母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患儿是否为独生子、在家中排行情况、是否长期跟随父母生活都会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持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尿道下裂患儿家属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方面问题突出(均P<0.001);尿道下裂患儿在活动水平、注意时限和坚持度、节律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反应强度和趋避性方面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道下裂患儿在抑郁因子、多动因子、攻击性因子、社交退缩因子、交往不良因子方面问题突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尿道下裂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行为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关注尿道下裂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才能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满意度。
简介:摘要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是把双刃剑,在便于手术操作的同时又会造成通气/血流比例(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V/Q)失调和不同程度肺损伤。文章从OLV所导致V/Q失调和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肺隔离过程中实施非依赖肺适度通气的益处。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别阐述了非依赖肺通气(independent lung ventilation, ILV)的理论基础、实施意义和相关临床应用,同时介绍了基于潮气量分流并共用呼吸回路的ILV方法。这种方法相对较为简便易行,在实施保护性肺隔离通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导致儿童致死致残性生长发育障碍性疾患的罕见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匀称性身材矮小、大头畸形、三叉戟手及特殊面容。鉴于目前临床对本病认识不足,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诊疗经验,在软骨发育不全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最新治疗进展等方面形成系统、全面的专家共识,以供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