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首先区分英语中的无灵句与无灵主语句,然后以韩礼德一项相关研究中的实例为语料,对比分析无灵句和无灵主语句在书面与口头语篇中的分布状况和语用特征。对比分析发现:(1)无灵句在书面和口头语篇中分布均衡,不受语篇类型差异的影响,而无灵主语句则主要存在于书面语篇中,能体现书面语篇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2)无灵句在书面语篇中以被动结构占绝对优势,在口头语篇中则以主系表结构最具代表性,而无灵主语句则无论在书面还是口头语篇中都以主谓宾结构为主;(3)无灵主语句是由生命性概念跨域映射而形成的隐喻句。由于生命性存在强弱之分,隐喻性也有程度之别,因此,无灵主语句既大量存在于书面语篇中,也少量出现在口头语篇里,但各自的语用特征不同;(4)书面语篇中的无灵主语句,因用词具体和造句新颖独到而生命性较强、隐喻性明显,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而口头语篇中的无灵主语句,则因用词笼统和注重习惯搭配而生命性较弱、隐喻性不明显。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
简介:本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和错误分析(ErrorAnaIysis),诊断了一个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发音问题。研究对象为一名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生物系就读的研究生,实验材料采用了普斯特和罗宾内特(Prastor&Robinett)的"诊断篇章"(DiagnosticPassage:1985)和自发式谈话样本(SpontaneousSpeechSamples)。数据采集为期十二周,每四周录音一次。依据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结合其母语语言背景,研究对象的发音问题被诊断为七种类型,三大类别,从而证实这些发音问题不是任意而为,而是与其母语发音系统,母语组音规则和母语韵律方式密切相关。
简介:政府新闻发布会翻译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翻译,充分反映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对语言选择和表达的影响。批评话语分析则是研究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有效工具。本文旨在探讨政治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作为具体的语言分析工具,对2015年李克强见中外记者这一政治语篇的原语版本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政治语篇翻译有积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读者正确解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
简介:典籍英译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典籍英译批评却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点评式、印象式和随感式的评论方式以及“标准——分析——结论”的规定性批评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拟对杨宪益和葛瑞汉所译的《前赤壁赋》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译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带有价值判断的批评方式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根据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典籍英译的文本批评应充分考虑译者主体这一重要因素。本文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与文化身份的塑造息息相关,译者通过典籍英译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描述性的、多元阐释的批评模式有助于促进典籍英译批评的健康发展。
简介: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语篇,总统竞选辩论在美国大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研究视角对2016年9月26日特朗普与希拉里的首场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发现竞选辩论中介入资源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探讨特朗普与希拉里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不同的人际意义以实现自己在大选中胜出的目的,进而揭示特朗普与希拉里在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发现特朗普在面对质疑时,反驳态度更为坚定,言辞中展示了高度的自我认同,语言特点属于进攻型。相比而言,希拉里的辩论言辞更加缓和,属于防护型。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旨在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了解目标区域国家所开设的社会文化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中以东北某高校英语学院英语专业2014级7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采集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索了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教学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研究发现,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影响下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而交际信心最弱;同时也发现了国别社会文化系列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