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重复癌即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ultipleprimarycarcinoma,MPC)是指在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以上互不相连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本病诊断标准为①每个肿瘤均为恶性;②每个肿瘤有各自的病理形态;③彼此排除互为转移的可能。MPC有同时和不同时之分,大多数文献认为不同原发性癌瘤发生时间相距在6个月以内者称同时性重复癌,6个月以上者为异时性重复癌。胃和食管是恶性肿瘤好发部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管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以期提高对运用PICC管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121例留置PICC患者,其中男49例,女62例,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3.7岁。结果PICC的运用及其留置时间为抢救患者运用28例(23.1%),平均留置时间23.4天;治疗烧伤患者运用10例(8.3%),平均留置时间35.9天;肿瘤患者运用54例(44.6%),平均留置时间41.5天;需反复输血的患者运用13例(10.7%),平均留置时间6.4天;需胸腔引流的患者16例(13.2%),平均留置时间13.2天。结论随着PICC管被广泛用于各种病人的治疗中,其效果良好、维护简单,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方便出入各种药物;同时对PICC置管患者的正确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治疗顺利完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拔尿管的最佳方法,以减少拔管对尿道的损伤。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骨科收治因外伤致下肢骨折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病人。对照组在患者有排尿感后用20ML注射器抽空气囊内生理盐水后缓缓拔出尿管。实验组拔管前反复回抽气囊内生理盐水2~3次后将原液回注0.3~0.5ML。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在拔管时的疼痛程度、拔管后排尿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拔管时的疼痛、拔管后尿路刺激征、血尿及排尿顺畅性均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实验组拔尿管方法简单、方便,减轻病人拔管时的痛苦及拔管后并发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充电式暖手袋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提高置管成功率和预防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将需进行PICC置管,血管选择条件相近的30名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人各15名,观察组在行PICC置管前后均使用暖手袋热敷置管侧肢体,对照组按常规置管,不予以暖手袋热敷。结果观察组15名病人均顺利置管成功,功率为100%,置管后1例病人出现轻微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发生率为6%,对照组有4名病人因置中血管紧张导致送管失败而重新置管,成功率约为73%,置管后有5名病人出现轻重不一的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发生率约33%。结论充电式暖手袋运用于PICC置管全过程,及置管后常规行预防性热敷,对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和预防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骶管麻醉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行腹部以下手术患儿,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试验组患儿采用骶管麻醉,观察与比较两组行腹部手术以下的患儿经不同麻醉方式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术后清醒时间、术后镇痛作用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经不同麻醉方式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的术后清醒时间较短,术后镇痛作用时间较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试验组经不同麻醉方式后出现尿潴留、感染、神经损伤、低血压及局麻药毒性反应的患儿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儿出现呕吐及躁动的例数较对照组少,分别少25.58%、27.9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较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好,患儿呼吸循环也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清醒质量高,围术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一种理想麻醉,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