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腹部CT增强扫描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诊断肝外干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东台市中医院科室影像科确诊的5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均予以腹部CT增强扫描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ERCP)检查,比对两种方式对于单外胆管结石检出率差异。结果ERCP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检出率(82.00%)明显高于腹部CT增强扫描(5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4.610,P<0.05);ERCP对胆总管无扩张胆总管结石检出率(58.33%)明显高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5.145,P<0.05)。结论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确有较高准确率,特别对于肝外胆管无扩张的患者中此项技术明显优于CT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胆管腔内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B-RFA)是一种治疗恶性胆管梗阻(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MBO)的新方法,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应用于胆管癌、胰头癌、转移性淋巴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MBO。因其具有微创及可重复进行等优点,在MBO初治中联合支架植入或支架植入后狭窄/阻塞支架再通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抗癌协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牵头下,组织该领域知名的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针对EB-RFA治疗MBO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并发症的处理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等问题达成统一意见,制定本共识,以期指导国内同行更好地应用EB-RFA治疗MBO。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结合胆管造影术在胆管癌中的诊断效果与临床应用,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8月一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胆管癌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胆管造影术检查诊断,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将诊断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超声结合胆管造影术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超声结合胆管造影术诊断为胆管癌者56例,经病理证实,实际胆管癌患者53例,误诊3例,总误诊率为5.0%,没有一例患者漏诊。结论超声结合胆管造影术对胆管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使得超声结合胆管造影术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 年 01 月至 2019 年 01 月期间在本院就诊 的 94 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开展 此次研究,均分为参照组( n=47 ) 给予胆道 CT诊断 和研究组( n=47 ) 给予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 , 比较两组的阳性率和 结石直径小于 8 毫米患者的检出率 。 结果 参照组诊断的阳性率 ( 68.89 % ) 显著低于研究组( 88.89 % ) ,(P< 0.05 ), 参照组结石直径小于 8 毫米患者的检出率( 64.00 % ) 显著低于研究组( 92.00 % ) ,(P< 0.05 )。结论 在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 胆道 CT联合 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 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行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18例(T管引流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一期缝合术96例(一期缝合组),行双镜联合双猪尾胆管支架置入胆管一期缝合术104例(猪尾支架组)。猪尾支架组在胆汁引流量、每日输液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T管引流组;在术后禁食时间、输液量、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一期缝合组。本中心认为双猪尾胆管支架应用于双镜联合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胆道CT联合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94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开展此次研究,均分为参照组(n=47)给予胆道CT诊断和研究组(n=47)给予胆道CT联合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比较两组的阳性率和结石直径小于8毫米患者的检出率。结果参照组诊断的阳性率(68.89%)显著低于研究组(88.89%),(P<0.05),参照组结石直径小于8毫米患者的检出率(64.00%)显著低于研究组(92.00%),(P<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胆道CT联合MR胰胆管水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和胆管内支撑引流术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问题。方法对胆管道梗阻病例26例实施了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或)内镜下胆管内支撑引流术(ERBD)的护理。结果对26例胆道梗阻病例实施的ENBD和(或)ERBD术,对于抢救重症胆管炎或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命,进而降底择期根治性手术危险性尤为重要,提高了胆道梗阻者择期手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071例行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9例,女692例;年龄为(53±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详细术前检查。对于区域性结石,行解剖性肝切除术。对于弥漫性结石,切除局限于肝段或肝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必要时行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和(或)胆道镜取石。当肝门部胆管存在严重狭窄影响胆道引流时,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狭窄成形术等。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ICC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数表示。连续性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根据临床常用参考值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截断值进行转换。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1 071例患者术前检查: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为8.2年(0~27.0年),CA19-9为(163±87)U/mL,癌胚抗原为(5.0±2.1)μg/L,左半肝、右半肝、双侧肝叶、肝总管或胆总管结石分别为545、245、228、53例,226例伴有胆管狭窄,172例伴有肝段萎缩。1 071例患者中,595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272例行局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143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61例行胆肠吻合术。2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残留狭窄胆管,74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2)随访情况:1 07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6±1.5)年。1 071例患者中,92例发生ICC,发生率为8.590%(92/1 071);其中32例、66例、90例患者术后3、5、8年内发生ICC,发生率分别为2.988%(32/1 071)、6.162%(66/1 071)、8.403%(90/1 071)。(3)影响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以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7年为最佳截断值,将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分类变量进行后续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939,2.654,1.903,2.361,95%可信区间为1.582~5.460,1.145~6.154,1.068~3.390,1.118~4.987,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43,2.469,1.922,2.202,95%可信区间为1.523~5.309,1.042~5.851,1.064~3.472,1.021~4.747,P<0.05)。结论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存在发生ICC的风险;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肝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几率,以胆管结石为主要诱因,患者发病后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反应,影响患者胆囊、肝脏功能的同时,造成组织器官炎症反应,对患者健康存在较大危害性。在肝内外胆管结石继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诊疗期间开展临床护理,针对性干预患者机体状态及病情,能够使患者疾病康复得到有效促进,以此降低疾病影响,恢复其消化系统及肝脏组织功能,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外胆管结石运用核磁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均经病理及手术证实,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40例)和对照组(采用腹部CT诊断,40例),分析观察两组诊断检出率及诊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诊断检出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满意度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部CT诊断相比,肝外胆管结石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检出率和诊断满意度,诊断准确性较好,可以进行积极普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胰胆管成像在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疑似胆管结石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声、多层螺旋CT、MR胰胆管成像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比较超声、多层螺旋CT、MR胰胆管成像对胆管结石的诊断结果,分析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140例疑似胆管结石患者中,10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胆管结石。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MR胰胆管成像对胆管结石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00%(97/100)、95.00%(38/40)、96.43%(135/140),均高于超声检查的87.00%(87/100)、80.00%(32/40)、85.00%(119/140)及多层螺旋CT检查的89.00%(89/100)、77.50%(31/40)、85.71%(120/140)(χ2=6.794、4.114、10.854,4.916、5.165、9.882,均P<0.05)。经一致性分析,MR胰胆管成像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而超声、多层螺旋CT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中等。结论在胆管结石诊断时,MR胰胆管成像的诊断准确性优于超声、多层螺旋CT,其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减少胆管结石的漏诊、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采用对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方法的效果评价分析。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收并诊断的肝外胆管结石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2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均采用了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技术,记录并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三种不同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研究对象中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法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B超检查和腹部CT诊断(P<0.05),况且CT检测要明显高于B超诊断(P<0.05)。如果是检测小于8厘米的肝外胆管结石,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要明显高于腹部CT跟B超检验(P<0.05),但腹部CT跟B超检验没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在针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时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高于腹部CT和B超,检出率较高,但B超检验封存在其特殊性和经济价值,所以临床上还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