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40-slice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ticocclusivedisease,ASO)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下肢ASO的27例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据在Lenonado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formation,CPR)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7例432支血管中均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0级55支,Ⅰ级103支,Ⅱ级104支,Ⅲ级96支,Ⅳ级74支,下肢Ⅲ级以上狭窄最多发生在胫前动脉。9例患者术中所见与CTA一致。结论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ASO的下肢动脉病变,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明确诊断和筛选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直接机械取栓63例(直接机械取栓组),接受桥接治疗53例(桥接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术前基线资料、诊治情况以及术后即刻血管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病死率等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直接机械取栓组患者的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均明显低于桥接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长于桥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机械取栓组与桥接组患者间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34.9% vs. 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管有效再通率(69.8% vs. 79.3%)、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5.9% vs. 7.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8.6% vs. 35.9%)和病死率(22.2% vs. 17.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接受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2019年9月-2020年9月院内医治的61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30例参照组进行直接取栓,31例观察组进行桥接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比参照组好,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中桥接治疗能更好的影响预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2月-2021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溶栓术治疗的72例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各抽取36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开展更加全面护理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的NIHSS评分、BI指数未见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其BI指数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接受直接取栓与桥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2019年9月-2020年9月院内医治的61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30例参照组进行直接取栓,31例观察组进行桥接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比参照组好,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中桥接治疗能更好的影响预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匹多莫德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 MMP-9、 TIMP-1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 年 4 月 -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 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体内的 MMP-9、 TIMP-1的水平、康复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内的 MMP-9 、 TIMP-1 水平无明显区别( P > 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内 MMP-9 、 TIMP-1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在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方面,研究组患者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 < 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区别( P > 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匹多莫德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体内的 MMP-9、 TIMP-1水平,缩短患者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改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的血栓强化(TE)特征及血栓渗透性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小于12 h的9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TOAST标准将患者按血栓来源不同分为心源性血栓(CE)组4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LAA)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平扫和CT血管成像,并对患者的血栓渗透性[血栓CT值的增加值(TAI)、血栓孔隙率(ε)]及TE特征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²检验对2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源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AI、ε、TE及logistic模型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价值。结果CE组与LAA组患者性别、房颤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TAI、ε、TE特征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TAI(OR=1.300,95%CI 1.147~1.473,P<0.001)、高血压史(OR=0.116,95%CI 0.025~0.535,P=0.006)、基线NIHSS(OR=1.165,95%CI 1.040~1.304,P=0.008)是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模型预测心源性血栓的AUC最大,为0.907(95%CI 0.848~0.966);TE特征阳性预测心源性血栓的灵敏度最高,为90.7%。结论基于CT的TE特征及血栓渗透性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心源性血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t=-25.160,P<0.01),卢瑟福分级为[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Z=-6.825,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脑梗死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加而不断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是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如果能在梗塞发生前发现脑血管狭窄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脑血管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公认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金指标”,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且检查费用昂贵等原因而无法作为脑血管病治疗前的常规检查。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CTA(CT血管造影)和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等无创性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本文就DSA、CTA、MRA、TCD对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行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 51例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已经导管血管噪音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在本次受检的 51例患者检验结果中,超声组基恩侧结果显示,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18例,双侧闭塞 7例,胫前动脉 7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1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1例,对 CT组相比较,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26例,双侧闭塞 6例,胫前动脉 9例,双侧闭塞 2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4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4例,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讨论: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导管诊断结果数据差异明显,且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在诊断结果上诊断准确率极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 【摘要】:目的:比较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100例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组、B组。A组采用桥接治疗,B组采用直接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组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桥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本院70例采取介入溶栓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两组护理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以下均简称脑梗死)患者采用桥接治疗或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桥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结果:2组术后均未出现:0级、1级,且2组术后的2a级率、2b级率、3级率相比均差异较小P<0.05;施治前NIHSS、mMRS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2组的NIHSS、mMRS评分均较本组施治前降低P<0.05,而施治后2组的NIHSS、mMRS评分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采用桥接治疗或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治疗均可获得确切疗效,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相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CT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24例开展观察研究,术前均进行64层CT造影检查,并根据造影检查结果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进行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64层CT造影结果明确显示24例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狭窄程度、范围准确,行经皮腔球囊扩张术及血管内支架治疗18例,单纯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6例。术后踝肱指数(0.88±0.12),显著高于术前(0.4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中进行64层CT造影检查,发现血管狭窄4例,再次开展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结论64层CT造影检查无创、准确、快捷,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重要评估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AIS)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MT治疗且术后血管再通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血流分级2b级及以上LVO-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RAPID软件自动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CT灌注成像参数。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转归的CT灌注成像参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T灌注成像参数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8例LVO-AIS患者,男性52例(59.1%),中位年龄71岁(范围58~78岁),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4分(范围11~17分)。11例(12.5%)接受静脉溶栓桥接MT治疗,77例(87.5%)接受直接MT治疗。90 d转归良好47例(53.4%),转归不良41例(46.6%)。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血管闭塞部位、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尝试取栓次数、VCBF<30%、VTmax>6 s、VCBF>30%/不匹配体积以及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与转归良好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 OR)6.200,95%置信区间(confifidence interval, CI)1.225~31.374;P=0.027]、基线NIHSS评分(OR 1.188,95% CI 1.00~1.404;P=0.043)和VCBF<30%(OR 1.079,95% CI 1.03~1.123;P=0.027)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VCBF<30%以及三者联合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0.739、0.882和0.914。VCBF<30%在单因素预测转归不良方面的诊断效能最高,当截断值为16 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9%和78%。结论基于CT灌注成像的RAPID软件分析参数可用来预测LVO-AIS患者MT术后的临床转归。VCBF<30%>16 ml对MT术后转归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机械血栓切除(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与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桥接MT(IVT+MT)治疗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血栓负荷评分≤6分并接受血管内治疗(MT或IVT+M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对直接MT组与IVT+MT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情况、临床转归、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15例,年龄(65.4±12.0)岁,男性70例(60.9%);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8.0(14.0~22.0)分;直接MT组70例(60.9%),IVT+MT组45例(39.1%);49例(42.6%)转归良好,66例(57.4%)转归不良。直接MT组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210(130~255)min对230(187~268)min;Z=-1.982,P=0.047]和发病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283(228~358)min对320(268~385)min;Z=-2.017,P=0.044]显著短于IVT+MT组,但血管成功再通率(84.4%对81.4%;χ2=0.173,P=0.677)、术后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6.7%对7.1%;P=1.000)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40.0%对44.3%;χ2=0.206,P=0.650)与IVT+MT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尽管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7.1)d对(10.6±6.6)d;t=1.128,P=0.262],但直接MT组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IVT+MT组[80 328(63 214~101 136)CNY对88 517(68 001~115 590)CNY;Z=-1.972,P=0.04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2;P=0.01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117,95% CI 1.029~1.213;P=0.008)和基线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较低(OR 0.189,95% CI 0.056~0.641;P=0.008)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而血管内治疗方式与转归无独立相关性。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直接MT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临床转归良好率与IVT+MT相当,但花费更少。因此,直接MT可能是治疗高血栓负荷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