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我院收入的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观察其疗效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本例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无头晕,左侧肢体乏力麻木改善,左上肢持物欠稳,左下肢可抬离床面,口角向左歪斜,言语清晰,右眼视物稍模糊,纳寐一般,二便调,最终康复出院。结论 给予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促进脑部功能恢复正常。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动脉取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来的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疾病采用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其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效的术前护理使患者身体指标、心理状态达到手术标准。术后4例患者出现一过黑矇、失语症状(13.3%),2例患者出现突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症状(6.7%),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反应(80%)。结论颈动脉是脑的门户,它的侵入治疗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心脑并发症,严重的有脑卒中,甚至死亡。护理主要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下肢血运情况。

  • 标签: 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腔内血管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采用跨越腹股沟韧带支架置入治疗左髂静脉长段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有73例长段髂股静脉闭塞患者(包括4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后残余左髂静脉长段闭塞和31例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接受了介入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球囊扩张并置入至少两枚支架,支架远端越过腹股沟韧带。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肿痛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后残余左髂静脉长段闭塞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组[(35±12) min比(62±12) min,P<0.05]。平均支架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28.34(12~50)个月,总体累积一期、辅助一期和二期支架通畅率在6个月时分别为100%、100%和100%,12个月时为87.7%、95.9%和100%,24个月时为75.8%、85.1%和96.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断裂。结论跨腹股沟韧带支架置入治疗长段髂静脉闭塞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诊断的124例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2例,采用数字血管减影检测。观察组62例,采用CT血管成像检测。对两组患者血管诊断结果和检查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轻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方面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闭塞方面诊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临床诊断,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数字血管减影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在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我院就诊于2019年10月10日~2022年5月30日疑似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全称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全称CT angiography,简称CTA),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诊断效能、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检出情况。结果 (1)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检出情况: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DSA、CTA方式比对,无明显差异(P>0.05)。(2)诊断效能;CTA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一致均较高,误诊率、漏诊率较低。结论 在诊断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疾病中,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价值较高,诊断一致较高、符合率高等,可推广应用。

  • 标签: CT血管成像技术 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病(CTO)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市第一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CTO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晓率、服药依从和满意度及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总知晓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71.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 < 0.05)。观察组患者Morisky药物依从量表(MMAS-8)评分[(7.23±0.45)分]高于对照组[(6.08±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4,P < 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5.56%(43/45)]高于对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概念[(20.54±2.23)分]、自护技能[(31.45±2.28)分]、自护责任感[(24.12±3.25)分]和健康知识[(43.25±3.87)分]均高于对照组[(16.94±2.65)分、(27.97±2.65)分、(19.54±2.10)分和(38.94±2.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7、6.67、7.94、5.92,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22.01±3.31)分]高于对照组[(17.86±2.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P < 0.05)。结论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在CTO患者中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晓率和满意度,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具备显著创新和科学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心脏病 健康教育 计算机通信网络 精准医学 自我护理 病人满意度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溶栓术治疗超早期急性闭塞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77例超早期急性闭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两个组别,分别为其提供常规治疗和介入溶栓术治疗。观察患者的NIHSS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以及社会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术可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介入溶栓术 超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病患者中所产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慢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病患者,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每35例为一组的观察组以及参照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管理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值<0.05;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远远高于参照组,p值<0.05。结论:对慢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病患者采取互联网+精准健康教育模式的护理干预手段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互联网 精准健康教育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标志物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感染(stroke-associated infection, SAI)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纳入2016年至2020年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对SAI组与非SAI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AI的独立影响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列线图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能。结果研究期间纳入409例患者,年龄(71.3±11.7)岁,男性250例(61.1%),基线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t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6分,119例(29.1%)接受静脉溶栓,376例(91.9%)术后血管成功再通,293例(71.6%)发生SAI。单变量分析显示,SAI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显著高于非SAI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hs-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NLR是SAI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种炎症标志物(hs-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NLR)联合预测SAI的价值显著优于单项炎症标志物(P<0.01),其曲线下面积为0.782(95%置信区间0.719~0.846),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6%和64.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与传统指标相比,基于炎症相关指标(hs-CRP、白细胞计数以及NLR)的预测列线图对预测SAI具有更高的净获益能力。结论hs-CRP、白细胞计数以及NLR可用于预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SAI的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感染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炎症介导素类 生物标志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方法 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筛选60例患者,其中30例实施神经介入治疗,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采取静脉溶栓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纳入观察组。对比治疗效果、预后。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神经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置管溶栓
  • 简介:目的评价踝肱指数(AB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闭塞疾病(PAOD)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73例ESRD患者,其中血液透析组42例,非透析组31例,采用HDI5000超声仪和5~10MHz的超声探头依次探测患者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内膜、内径、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期流速、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以及测定双侧肱动脉(造瘘者仅测非造瘘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收缩压,计算ABI.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诊断患者下肢是否为PAOD,以此为标准判断ABI诊断下肢PAO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50.68%(37/73)ESRD患者下肢PAOD,其中血液透析组50%(21/42),非透析组51.61%(16/31).以ABI≤0.9为诊断下肢PAOD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1.08%和97.22%,Kappa指数0.78.结论ESRD患者下肢PAOD非常常见,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ABI是筛选ESRD患者下肢无症状PAOD的可靠方法.

  • 标签: 踝肱指数 终末期肾病 下肢 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 超声波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82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DSA技术,观察组实施旋转DSA技术,对比两组诊治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成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例数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未清晰显示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我院应用旋转DSA技术对诊治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具有重要价值,能清晰呈现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图像依据。

  • 标签: 旋转DSA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 FVH)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方法回顾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MRI图像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和FVH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价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VH与转归的独立相关。结果共纳入6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男性37例(56.9%),年龄(64.35±12.13)岁。29例(44.6%)转归良好,36例(55.4%)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甘油三酯(P=0.037)、接受抗高血压药治疗(P=0.03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P<0.001)、DWI-ASPECTS(P=0.017)以及FVH评分(P<0.001)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评分(优势比6.477,95%置信区间1.570~26.716;P=0.010)和NIHSS评分(优势比1.869,95%置信区间1.326~2.635;P<0.001)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但DWI-ASPECTS与转归无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451,95%置信区间0.068~2.988;P=0.410)。结论FVH评分是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梗死,大脑中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弥散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纳入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 56例颅内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28例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术治疗,观察组 28例实施血管内再通治疗术 +替罗非班治疗。将两组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管再通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压积以及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颅内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再通治疗术 +替罗非班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可提升血管再通率且安全较高。

  • 标签: 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再通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后亚低温治疗对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LVO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支架取栓术后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予以支架取栓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5、7、9、11、13、15 d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采用t检验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治疗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和治疗后15 d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3、5、7、9、11、13、15 d,2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水平总体低于对照组(F=2030.805,P<0.001)。治疗前,治疗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14.7±4.32)分 vs (14.43±4.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1,P=0.810)。治疗15 d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83±2.21)分vs(6.00±4.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79,P=0.013)。2组治疗前ASPECTS评分及治疗15 d后mTICI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后亚低温治疗AIS-LVO,能显著降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支架取栓术 亚低温 脑卒中,急性,大血管闭塞 S100β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