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天灾饥荒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纳入8 868名出生于中国天灾饥荒期间(1959至1962)的上海市嘉定社区常住居民。研究对象分为未经历组、胎儿期经历组、儿童期经历组和青少年期经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女性在儿童期经历饥荒和青少年期经历饥荒均增加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男性中并未观察到显著的相关性。在较少体育活动、较低文化水平人群中,饥荒经历组成年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未经历组显著增加,且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增加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风险,尤其是在女性中。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西格列汀药品阻止或者延缓 2型糖尿病肾病的效果,确定相应进展与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进行诱导,同时形成高脂饲养条件,以此形成大鼠的 DN模型,完全成模之后,分成 SIT组与 DN组,分别指西格列汀组与模型组,另外还设置对照组为 NC组。连续 12周对实验对象实施灌胃处理,获取其肾组织,实施检测工作,确定肾脏的实际纤维化程度,通过其他的检测方法对肾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确定,最后确定蛋白含量时运用免疫组化法的检测方式。结果:对比对照组,模型组的 NF-κB、 TLR4与 TLR2都有所增加,同时纤维化程度也有所增强,对比西格列汀组与模型组,其相应指标降低。结论:根据本次实验可以确定,西格列汀可对存在 DN症状的大鼠体内的肾纤维形成影响,其运行机制极大可能与抑制 NF-κB、 TLR2与 TLR4出现过度活化情况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采用中医消渴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70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中医消渴饮治疗。统计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糖指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大幅超过观察组患者,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明显超过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2.86%(P<0.05)。结论: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采用中医消渴饮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切实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病情发展。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围绝经期女性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 -2018年 10月在本院就诊的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围绝经期女性 120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60)及观察组( n=60)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分析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围绝经期、降糖及自我保健等方面医学知识了解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干预前 SAS、 SDS评分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观察组干预后 SAS、 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围绝经期女性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方法对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儿科内分泌疾病,我国儿童T1DM发病率快速增加且低龄化趋势明显。T1DM发病越早,慢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风险就越大,患儿平均预期寿命减少约12年。我国儿童T1DM血糖控制达标率远低于西方国家,亟待系统化、规范化诊疗知识的普及。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儿童T1DM的分型诊断、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急慢性并发症以及合并症的评估及治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共识指南,结合我国儿童T1DM的流行现状、临床研究成果,特制订本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肝囊型包虫病破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9例儿童肝囊型包虫病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0~10.0岁,中位年龄7.5岁。患者和(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9例均出现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症状。均行急诊腹腔镜手术清理及冲洗腹腔、囊腔,行内囊摘除、部分外内囊切除术及残腔处理等。术后口服阿苯达唑预防包虫病复发。观察患者手术及术后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32)min,术中出血量(6±3)ml。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腹腔脓肿形成。术后胆漏2例,1例抗炎治疗5 d后治愈,1例残腔引流2周后自行治愈。术后随访3~15个月,腹腔、盆腔及肝脏未见包虫复发。结论急诊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肝囊型包虫病破裂安全、有效、可行,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的基因突变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诊治的12例儿童NF2患者(儿童组)的临床资料。纳入同期治疗的20例成人NF2患者(成人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首发年龄、诊断年龄、诊断延迟时间、首发症状、NF2相关病变、NF2累及系统及手术干预次数等临床资料。对25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其余7例于外院行二代测序)和41例患者直系亲属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初步筛选共有基因突变。比较儿童组与成人组NF2基因突变类型和严重等级的差异。结果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患者首发症状年龄[分别为(33.4±8.3)岁、(11.3±4.4)岁,P<0.001]、确诊年龄[分别为(37.6±8.4)岁、(18.9±4.4)岁,P<0.001]均更早,儿童组平均诊断延迟时间大于成人组[分别为(7.6±4.3)年、(4.2±3.0)年,P=0.014];首发症状比较中,儿童组比成人组以非听力相关症状起病者(比例分别为9/12、3/20,P=0.002)和以皮肤症状起病者(比例分别为6/12、1/20,P=0.006)均多;儿童组有非前庭神经鞘瘤(分别为6/12、1/20)、脊柱脊髓病变(分别为9/12、4/20)、皮肤病变者(分别为10/12、4/20)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成人组(均P<0.01);儿童组中疾病累及系统数多于成人组(P<0.001);儿童NF2相关干预次数为(2.3±1.2)次,与成人组的(1.2±0.7)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NF2基因突变的比较中,儿童组比成人组无义突变(比例分别为6/12、3/20,P=0.049)、截短突变(比例分别为7/12、3/20,P=0.018)及基因突变严重等级为3级者(分别为7/12、3/20,P=0.018)所占比例均高。结论初步推断儿童型NF2发病年龄早,诊断延迟时间长,以皮肤等不典型症状起病者多,常伴多系统受累,基因突变分级高,需积极干预并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Angptl4水平在2型糖尿病肾病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探究其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组(B组)、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组(C组),另选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组),检测其血Angptl4水平,并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尿蛋白/肌酐比值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论:血Angptl4水平随糖尿病肾病进展逐渐降低, 血Angptl4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一项监测性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 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消化内科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 5mg po tid,观察组给予莫沙必利( 5mg po tid) +乳果糖( 20~40mg po qd) +双歧杆菌( 4片 po tid)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FPG( 5.6±0.4) mmol/L、 P2hPG( 8.2±0.7) mmol/L、不良反应占 2.6%。对照组治疗后 FPG( 5.5±0.5) mmol/L、 P2hPG( 8.5±0.6) mmol/L、不良反应占 5.3%。两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05)。观察组治疗后排便频率( 2.3±0.5) d/次、排便困难( 0.4±0.1)分、腹痛腹胀( 0.1±0.1)分、排便不尽( 0.5±0.3)分、有效率 94.7%。对照组治疗后排便频率( 4.5±0.6) d/次、排便困难( 2.0±0.3)分、腹痛腹胀( 1.9±0.3)分、排便不尽( 2.0±0.8)分、有效率 73.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采用莫沙必利、乳果糖、双歧杆菌联合治疗老年 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能够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且有效率高,安全性强。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实施颈排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82例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间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抽样方法进行随机分组,41例患者纳入比对组、41例患者纳入分析组,比对组患者开展推拿手法治疗,分析组患者实施颈排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比对分析2组治疗总有效率、JOA、VAS评分。结果:比对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分析组(P<0.05);分析组JOA、VAS评分均好于比对组(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实施颈排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升患者颈椎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正在成为治疗代谢疾病的最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在外科领域不断地尝试探索中,陆续出现了多种代谢外科手术方式。各种减重手术对肥胖及其相关代谢并发症均有较好的改善,肥胖症与很多慢性疾病相关,比如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相关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中风)、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骨关节炎、不孕不育等,在减重手术后代谢综合症短期内即可得以有效缓解或治愈。但此类手术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各种假说针对包括术后热卡摄入减少、胃肠道激素改变或前肠-后肠理论、血清胆汁酸与肠道细菌菌群的改变等机制进行探讨,但都并不能完全解释不同减重手术方式都能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原因,但相信在未来,随着大宗临床数据研究报告支持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调控机制,进行精确的对因治疗,可更好的让患者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对糖尿病肾脏病变(DKD)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4年在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6个中心)就诊的3 133例基线时无DKD的T2DM患者。按照随访时有无DKD分为DKD组(1 152例)和非DKD组(NDKD,1 98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尿病病程、用药情况、血压、血脂、HbA1c等临床资料。HbA1c变异性表达为HbA1c标准差,根据患者所有记录的HbA1c测量值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按照HbA1c均值高于或低于目标值7%和HbA1c标准差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0.48%,将受试者分为四组:Q1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Q2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Q3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和Q4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χ²检验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bA1c变异性与DKD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DKD组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病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药的比例、HbA1c、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水平均高于NDK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及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均低于N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HbA1c标准差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240,P<0.01]。进一步进行分层后发现,Q4组患者发生DKD风险最高(HR=1.601,P<0.01),Q1组患者最低,Q2组患者(HR=1.424,P<0.01)发生DKD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184,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BMI、WHR、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Q4组患者eGFR下降风险最高(HR=1.230,P<0.01),Q1组患者最低,Q2组患者(HR=1.161,P=0.023)eGFR下降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124,P=0.012)。结论HbA1c变异性是T2DM患者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当HbA1c变异性>0.48%时,可能在DK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比平均HbA1c更大的作用。
简介:摘要1例10月龄女婴因"间断发热、腹泻21 d"入院。患儿生后出现不明原因周期性发热、腹泻,本次并发多处小肠穿孔,行肠穿孔修补术,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后完全缓解。家系全外显子检测提示患儿为TNFAIP3基因自发杂合无义突变c.133C>T(p.R45X)所致婴儿型炎症性肠病。本病临床罕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白虎人参汤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整体治疗成效。方法:研究对象(2019.04-2020.05的2型糖尿病就诊者)随机取样94例,随机数表法分组,行西药治疗(对照组,n=47)和白虎人参汤治疗(研究组,n=47),观察病人血脂水平变化趋势,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5.74%(45/47,研究组)、82.98%(39/47,对照组),研究组疗效更理想。同时,患者血脂水平在用药前差异不大,用药后研究组LDL-C、TG、TC指标比对照组低,HDL-C指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服用白虎人参汤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