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黄蓓佳的新作《所有的》(《钟山》2007年5、6期)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在隽永清丽的文字下执著于对人、对生命的关注以及揭示。没有复杂的叙事圈套,整个作品犹如一张不施脂粉的脸,干净素雅,却扣人心弦。
简介:黄昏欲雨,倚窗而坐。一壶梅子清酒,三两梅影横斜。微醺阖眸时,耳畔低低地传来梅韵戏腔。几句清音,道诉浮生。想来岁月之美,也尽在于此了。
简介:正因有一段时间没看到周家鸿先生的散文,而疑惑他是不是要致全力于诗歌创作上之时,就在9月4日的《文山日报·壮苗》见到他的散文《安静荷场的蛙声》了。品鉴数日,就想说,《安静荷场的蛙声》真是篇好文。
简介:文发兵(广东)王芸菲(上海)何奇峰(福建)苏军强(广东)陈楚杰(广东)魏玲玲(上海)王思佩(江苏)田力(河南)赵剑光(辽宁)焦雨华(河北)童建生(海南)席磊(广西)程琳(河南)朱志坤(黑龙江)邓杉(湖南)李海洋(河南)以上读者的三位亲友将获得本刊寄赠的《故事家》杂志。
简介: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数十年的时间,经过众多筑路者们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付出,一条东起蜀地成都、西止西藏拉萨的天路川藏线终于建好落成。川藏线沟通了内地与边地实实在在的联系,这对民族发展、国家强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至此,以川藏公路为歌颂对象的各类文艺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作品中有虚构类,也有非虚构类,创作队伍中有专业文艺工作者,也有非专业文艺工作者,有军人,也有非军人。而作为军
简介:
简介:“女人的命运存在着天然的悲剧性,逃不脱的。”阎真《因为女人》中的这句话是全书的眼,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该书最基本的思想,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争议点。所谓天然的悲剧,就是说悲剧的生成首先是由女子的天性所决定的,因而是必然的无可逃遁的。
简介:历史的痕迹.往往在沧桑荒凉之处显影。《白梅开在立春时》的作者余艳女士寻幽探密,在山林深处独自面对人迹罕至的向元姑之墓.发出深沉慨叹,回望近一个世纪前的时光,将一段哀婉绵长又满怀家国大义的故事娓娓道来。
简介:虽然李同愈(1903—1943)原籍江苏常熟,1927年始漂泊到青岛电报局工作,一般对于他属于"青岛籍作家"却没有什么异议。二三十年代青岛文坛两次大事件,《青潮》的创刊与《避暑录话》的发行,李同愈是除王统照及其高足青岛《民报》主编杜宇以外唯一贯穿始终的人物。青岛沦陷后李同愈送走妻儿。
简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在其代表作《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TheDeathofWomanWang,以下简称《王氏之死》)中描绘了中国清代初期山东郯城的社会现状,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众的生活风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王氏之死》是由郯城前任知县冯可参与1673年主编的《郯城县志》,郯城知县黄六鸿(1670-1672
简介:"口气温和的/甚至矮下身/更像是一个不被关注的人/自言自语/必须说出真实的疼痛和真实的麻木"翟营文用自己的文字为其诗作的真诚和淳厚做了最好的注解。读翟营文诗歌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其扑面而来的土地情怀和无法隐遁的理性体察。比起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我们极不忍却又不得不承认现今诗歌创作的边缘化状态。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诗歌是艺术的皇后”。
简介:陈鹏小说《六一节》中的“我”,是个不入流的影视人。似乎是为揭示小说中“我”拙劣的文化身份,《六一节》中插入一个名为《万国大厦》的影视短剧剧本,“我”在小说中一“走神”,就会按场景顺序“构思”它。从文本看,《万国大厦》可谓标准且规范的剧本,但若以专业标准视之,《万国大厦》的编剧水准则不及格,可归为缺少才华的平庸之作。于是小说中“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成色如何,便有了个切实的依凭。
简介: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王瑞康散文自选集《洱海情思》。为大理散文大花苑增添了一朵小花,让人们看到苍山洱海如梦如幻的景致,欣赏到交警战线上的一角风景,感受到交通线上耕耘者的一瓣心香。
简介:一个想要写诗的人,周身是焕发着光芒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不在于这个人写出了怎样的诗,而是在于他想要写诗的心情。一个怀有想要写诗心情的人,某种意义上,他怀有一种信仰。在任何时代,这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当今。
简介:<正>曾沛虽迄今只出版过《行车岁月》、《行云万里天》两部小说集,但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界,她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作家。早在60年代中期,曾沛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其创作的时间跨度,迄今已整整30年。中国大陆正在出版中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马来西亚卷”总共仅十卷、曾沛名列其中。《马来西亚卷总序》对于入选作者有这样一段文字:
简介:张抗抗:小说弥漫着一种人生漂泊无定的忧伤气息,适合“郁达夫文学奖”。依旧是王安忆绵密、冷静的叙事风格,撑起一个空阔的大格局。向西—向南是地球空间的设置,加之十几年生活变迁的时间跨度,成为二维。还有两个女人由生计与困惑渐生的友情,便成三维。人情冷暖家庭变故,国内国外的现世和过往,都被精巧地包裹在一家温暖的小餐馆里,演绎出海外华人在“漂移”中的人生沧桑感。
简介:<正>中国乡土小说,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起文学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对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一些文学史论文章和小说史专著都有深入的论述,对八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也有大量的评论涌现。乡土小说研究这块理论园地确实可谓硕果累累,现在我们又有了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下简称《史论》)。这部专著对七十年来乡土小说的流变作了一番梳理总结,无疑为乡土小说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增添了一份厚重
错位的生命之叹——评黄蓓佳的《所有的》
蓦回首梅香处芳华如故——评京剧《梅兰芳华》
哲思·诗性——评周家鸿散文《安静荷场的蛙声》
2008年2月(上半月版)读者评刊获奖名单
呵护诗心 呵护精神——评肖勇诗集《川藏印记》
《上海故事》2012年第10期读者“月月评”获奖名单
现代女性的天然悲剧——评阎真长篇新作《因为女人》
历史叙事的文学转化——评余艳《白梅开在立春时》
长街翠色无人识——评李同愈的《忘情草》
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心灵栖园的温暖追寻——评翟营文的诗歌
寄真爱于音色中:浅评电影< >的表现手法
剧本写在小说中——评陈鹏的中篇小说《六一节》
热情与感情——评王瑞康散文集《洱海情思》
独举火把的夜行者——康宇辰诗评
历史与文化视野下的澳门文学──评《澳门文学概观》
徘徊于写实与写意之间——评曾沛的小说创作
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结果和评语
活史,作为一种策略——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
朴中见巧 本意深藏──评黄建国《蔫头耷脑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