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宫颈息肉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对照组行传统术式治疗,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88%,显著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切除式治疗宫颈息肉在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 CT(简称 MS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简称 IS)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主体为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间来院治疗的 57例 IS患者。对其行一站式检查,包括 MSCT平扫 -CT血管造影(简称 CTA)。 分析诊断效果。结果:CT平扫对于 IS的检出率为 96.49%( 55/57)。图像特征为病变区域密度降低,其中,陈旧脑梗死 11例( 20.00%),陈旧腔隙性梗死 16例( 29.09%)。 CTA检查可见 ,健侧区域的脑血容量(简称CBV)与脑血流(简称 CBF)数值高于患侧区域,达峰时间(简称 TTP)数值低于患侧区域( P< 0.05)。 CTA检查可见,颅内动脉的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 P< 0.05)。结论:为 IS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一站式检查,可检出病变部位与程度,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结果。方法:对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的20例患者(研究组)与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20例患者(对照组)药敏结果与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革兰阳性菌占比为25.00%,,革兰阴性菌占比75.00%;对照组革兰阳性菌占比为30.00%,革兰阴性菌占比70.00%。结论: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者的革兰阳性菌构成比要低于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者,其真菌构成比要高于非肺结核并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者。与此同时,研究组的革兰阴性菌对于头孢唑啉、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噻肟的与革兰阳性菌对于庆大霉素以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高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 : 了解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全年,在云南阜外医院采集血液、尿液、痰、导管、胸腹水、引流液及各种拭子标本,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采用美国 VITEK公司的 Compant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该方法符合临床和实验室标准操作指南。结果:共分离出细菌 7036株,其中阳性 4299株,肺炎克雷伯菌 739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肺炎克雷伯菌所有菌株旳 52.2%。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 91.2%,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极高,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在 90%以上。 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应加强对抗生素的监测、控制和合理使用。
简介:摘要:在临床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用于反应机体外周血中的红细胞变异性,以往 RDW多应用于不同类型贫血的鉴别诊断。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 RDW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PPHN)多因肺先天性发育不良、肺实质性病变等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约为 0.2%,病死率高达 10%。因此,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临床预测 PPHN发生发展、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1人,男27人,女24人;年龄20~88岁,平均48.69岁.所有健康志愿者行肩部CT扫描,按照年龄分为3组:A组(20~39岁)17人;B组(40~59岁)18人;C组(≥60岁)16人.应用骨皮质测量软件Stradwin5.2读取CT原始影像数据,生成骨皮质的彩色分布图.垂直于肱骨头关节面,将肱骨头高度四等分后建立相互平行的3个横截面;在横断面1、2、3,测量分析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和后壁的骨皮质厚度、骨皮质密度和皮质下骨小梁密度.结果在A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B、C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肱骨头区前壁、外侧壁、后壁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在A、B、C组的横截面1、2中均较低.在C组的横截面3,外侧壁的骨皮质厚度和密度值最低.A、B、C组在横断面1、2、3中各个测量点的皮质下骨小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各个年龄段,肱骨头区的骨皮质区域性分布差异程度不同,40岁以后差异程度有所减弱.肱骨头区的外侧壁或者后壁,是骨皮质的薄弱区域.
简介:摘要目的对巴州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672例回顾性的对其临床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及鉴定卡、药敏试验卡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及耐药性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的来源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及呼吸科;主要以痰液标本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最高,可达80.8%,其次为创面分泌物;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由2011年39.9%上升至2014年60.1%,2014年较前几年耐药率均有所升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重症监护室最为严重,且对常用药物普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防止耐药菌的蔓延。
简介:目的研究新生儿CYP1A1、GSTM1、GSTT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为新生儿建立相应基因型记录,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方法收集新生儿脐血,抽提其中有核细胞的DNA,PCR扩增CYP1A1、GSTM1、GSTT1基因的特征性外显子片段。限制酶切CYP1A1扩增产物,RFLP分析每个标本的基因型;非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分析GSTM1、GSTT1的基因型。结果CYP1A1、GSYM1和GSTT1基因型均成多态性分布,CYP1A1的基因型分布有3种,分别为A/A基因型占60.9%、A/G基因型占34.5%、G/G基因型占4.5%;GSTM1的基因型有2种分别为GSTM1+/+和GSTM1+/0占85.5%、GSTM1-/-占14.5%。GSTT1基因型分布为GSTT1+/+和GSTT1+/0占76.1%,GSTT10/0为23.6%。结论在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中,他(她)们的代谢酶CYP1A1、GSTM1、GSTT1基因存在着多态性分布的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范围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CT检测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12例,为骨折线区域中无骨水泥弥散情况,B组为46例,为骨折线区域中有骨水泥弥散,C组为48例,为整个椎体骨水泥弥散,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比较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d以及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A、B、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治疗第3d,A组VAS评分与B组、C组V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治疗3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d、3个月以及6个月,三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A组与B组、C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三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其疼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骨折线区域内椎体内骨水泥是否弥散是影响患者椎体成形术近期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6-01入住ICU患者和普通病房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标本并分离到细菌8562株,其中ICU594株(尿液204株、血液390株)和普通病房7968株(尿液4624株、血液3344株)。使用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ICU血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46%)、大肠埃希菌(16.41%)和肺炎克雷伯菌(15.38%),尿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9.90%)、肺炎克雷伯菌(22.06%)和屎肠球菌(11.76%);普通病房血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4.75%)、大肠埃希菌(22.61%)及肺炎克雷伯菌(6.46%),尿液标本中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7.12%)、屎肠球菌(12.37%)及肺炎克雷伯菌(9.75%)。药敏结果显示,在相同标本类型中,大肠埃希菌在ICU与普通病房患者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CU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ICU病原菌检出率高于普通病房,且常为条件致病菌和多重耐药菌,其耐药性不断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现状,并对该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药敏性作出研究。方法:研究经讨论后于2020年6月-2022年8月实行,在呼吸内科现有病例中遴择出4135份送检标本(痰液、肺泡灌洗液),且所属标本共培养出413例非发酵菌,后续统计中提及的项目为临床检出率、分布、药敏试验。结果:非发酵菌在现有送检标本的检出率为9.99%,并在菌种类型排行中,按照从多至少的顺序可划分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其他发酵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统计中上述菌种的检出数据依次为72.88%、12.83%、7.99%、6.30%;非发酵菌构成分析中将所属菌种进行了占比排列,铜绿假单胞菌统计数据排行首位,其主要以黏液型、普通型、小菌落变异型为主,不动杆菌统计数据排行第二,其主要以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等为主,其他非发酵菌统计数据排行第三,其主要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等为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统计数据排行末位;多粘菌素B与阿米卡星在治疗中会显著提升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在治疗中会显著提升不动杆菌属的敏感性,多诺环素、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在治疗中会显著提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敏感性。结论:充分分析非发酵菌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各个菌种的临床药物敏感性,可有助于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100例ICU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析患者病原菌构成情况,并且对患者进行药敏分析,分析药敏结果。结果:本次研究所选100例患者中,共检出245株致病菌,其中,G-菌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真菌和G+菌;其中占比最高的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其次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G-菌对ICU常用药物菌耐药性分析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安曲南均超过9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安曲南耐药性高,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安曲南耐药性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性高,大肠埃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安曲南耐药性高。结论:在引起ICU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中,G-菌为最主要病原菌,其中,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是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抗生素,同时在分析ICU常用药物耐药性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敏感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红河州肿瘤医院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呼吸道培养阳性结果的对感染细菌进行鉴定、药敏实验。结果 共检出1714株病原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535(31%)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161株(19%),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153株(9%),大肠埃希菌检出120株(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80株(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且呈现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逐年升高,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无明显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结论 本研究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升高,临床科室应该通过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的新动态,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增加,应根据耐药情况进行合理用药,同时加强院内感染防治,减少耐药菌的流行传播。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儿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病原体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采取统计调查的方式,收集了过去五年内全国范围内与儿科传染病有关的数据,并把儿童的年龄分为新生儿、幼儿、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四个阶段。数据表明,各年龄段的儿童所患儿科传染病的类型和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新生儿和幼儿最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学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则以胃肠道疾病为主。在各类疾病中,病原体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性,细菌性疾病主要集中于新生儿阶段,而病毒性疾病在所有年龄段都有较高的比例。这一分析结果对儿医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预知疾病流行趋势、提早做好防控工作,以及制定更精确的诊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