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3月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则确定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在对照组护理中,使用了常规护理办法,观察组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44%)高于对照组(69.44%),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路径确定中,可以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构建系统性的护理措施,降低急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心源性休克(Cs)指心脏泵功能衰竭,心排血量降低,从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各个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代谢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AMI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通常病情危急,临床诊治难度大,病死率极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实施心肌再灌注,组织灌注治疗,结合药物及机械辅助装置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有关研究将AMI并发CS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冠脉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壁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壁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壁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中所讨论的75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内,按照其年龄状况进行分组分析,>81岁组共25例,71~80岁组共25例,58~70岁组共25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检查特点。结果各年龄组患者心肌梗死位置主要在下壁和前壁位置,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再发心梗和首发心梗死亡,以及再发心梗方面比较三组患者,年龄>81岁组比其余两组均要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内径≥50mm和左心室内径≥39mm者主要为年龄>81岁,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鉴别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时可考虑给予心脏超声进行检查,此检查方式对年龄>81岁者,其筛查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广泛性推广此方式的意义较大。

  • 标签: 心脏超声 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年限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将其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更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缩短患者的急诊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路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心理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多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长、卧床时长等恢复指标上,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提升患者心理状态,适宜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象,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象,观察比较两组人群不同时期的hs-CRP浓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浓度逐渐下降,且在3周后逐渐趋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每个时间段HS-CRP浓度相比,差异皆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S-CRP浓度较健康人群高,且随着病情的恢复其HS-CRP浓度将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经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心理、生理、社会、环境方面的舒适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舒适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舒适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30)和联合组(n=30),给予常规组患者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给予联合组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疗后总有效率96.7%与常规组66.7%相比明显较高,P<0.05。联合组患者血管再通率66.7%与常规组40.0%相比明显较高,P<0.05,联合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2±8.6)%与常规组(41.3±7.6)%相比明显较高,P<0.05。联合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长,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心功能及凝血功能改善,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6例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就治疗有效率,对照组为79.2%,治疗组为95.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患者LVEF、PAR,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患者血管再通率和再闭塞率,治疗组分别为79.2%、31.2%,对照组为54.2%、47.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率,对照组为35.4%,治疗组4.2%,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将综合护理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护理中,探讨其护理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进行随机对照实验,比较进行不同护理后二组的疗效。结果对比二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并发症产生率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研究组病人的各项标准显著比对照组好。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明显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产生,提升治疗疗效,为以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经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 综合护理 预后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n=49)和实验组(n=49),其中参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则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小板凝集率(PAR)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VEF以及PAR均优于参照组(P<0.05)。但冠状动脉再通率与血管再闭塞率统计无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推广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14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在溶栓后对心肌酶谱进行检测。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胸痛缓解率、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冠脉再通率和胸痛缓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率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力衰竭率、梗死心绞痛比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发病3小时内患者的再通率最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具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可提高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发病时间越短接受治疗再通率越高,该方法可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灵川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救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病至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6.614,P<0.001),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0.060,P<0.001),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t=7.200,P<0.001);观察组入院前死亡1例,入院后死亡2例;对照组入院前死亡2例,入院后死亡6例。观察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59,P=0.035)。结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增加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病死率,并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护理 疗效分析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监测与护理,观察组采取全面监测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监测护理效果。结果监测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且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且低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中应用全面监测与护理能有效提升康复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监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抢救程序,3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优质化的护理抢救患者,从而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的时间以及急诊球囊扩张时间都要短(P<0.01),AMI的复发率要低(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优质化的护理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优质化急诊护理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88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取44例设成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余下44例为另一组设成观察组应用心电监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疾病转归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与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疾病转归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调查44例,对照组除死亡3例外调查41例,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实施心电监护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监测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然后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为(44.39±9.67)min,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87%(37/3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尽量避免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80例采用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动脉通融患者为观察组,40例动脉未通融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小于对照组,平均溶栓就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和溶栓就诊时间对溶栓治疗的疗效有明显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溶栓治疗 老年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药物划分为两组,均为35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参附注射液,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2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采用参辅注射液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