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SA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37岁。左手中指末端肿物半年余,触之疼痛。临床表现为左手中指见1个大小约0.5cm×0.3cm的淡红色的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无包膜。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纤维母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或杂乱排列,核分裂罕见,细胞无明显异型,可见丰富的纤细薄壁血管散在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CD34、CD10,阴性表达Desmin、SMA、MyD1、S-100、CD99、CKpan、CD68。结论SAF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检索国内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源系统)已公开发表有关针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Handbook5.1.0中的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项研究包括589例病例被纳入,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无论单独使用针刺或针药合用均能有效提高患者IIEF-5评分,但临床有效率因组间差异过大无法合并。结论:目前证据虽然提示针刺具有较好疗效,但纳入研究缺乏严谨设计及较为客观指标,结论需要谨慎地对待。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液氮冷冻、电灼和Nd:YAG激光3种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瘢痕情况。方法2001年以来门诊收治的186例化脓性肉芽肿惠儿,分别采用液氮冷冻、电灼和Nd:YAG激光3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疗效。结果3种方法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氮冷冻组与电灼组、激光组在一次性治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氮冷冻组术后瘢痕形成最轻,电灼组最重。结论3种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肿均有良好疗效,一次性治愈率电灼组和激光组优于液氮冷冻;液氮冷冻组对组织损伤较小,瘢痕形成较轻,激光组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