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医工融合培养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将医学和工程学科的知识与技术相结合,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促进肿瘤研究的合作与创新,同时可促进肿瘤专业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推动肿瘤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探讨了医工融合培养模式在肿瘤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培养肿瘤学专业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医工融合思维的教学新模式。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S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制定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62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MI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4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心脏功能评估指标、手术因素、术后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SM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2例患者中61例(13.2%)术后发生SMI。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更大(60.7岁:52.3岁)、心肌缺血病史和心脏手术史占比更高(分别为24/61:50/401和23/61:23/401)、颈椎手术占比也更高(38/61:168/401),而术中舒张压(77.0mmHg:80.5mmHg,1mmHg=0.133kPa)、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则较低(2.2mol/L:2.3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低于2.2mmol/L、心脏手术史、年龄>55岁与SMI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SMI的发生率为13.2%,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55岁、术后低血钙和心脏手术史。对于老年患者和既往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需详细告知风险,术后监测电解质是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骨性融合率和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研究组骨性融合率为87.50%,对照组为67.50%,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前两组AOF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中,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可有效提升骨性融合率,并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骨性融合率和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研究组骨性融合率为87.50%,对照组为67.50%,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前两组AOF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中,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可有效提升骨性融合率,并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术后残余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9年江西省中医院脊柱骨科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痛患者50例,随机分作对照组及治疗组,各组均有25例。给予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针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VAS评估、JOA评分,并对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估,计算治疗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显著高于对照组(48%);治疗后患者VAS、JOA分值改善显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0)。结论:小针刀在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上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椎板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采用椎板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并与2010年-2012年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治疗的56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及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32%、6.75%、12.16%、0.354±0.004mm,对照组为53.57%、14.28%、23.21%、0.263±0.005mm。经统计学比较(P<0.05)。结论采用椎板减压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使术后椎体结构的稳定性更加可靠,保持较为固定的椎间隙,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优质护理模式在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1到2018.12的80例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优质组开展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满意度;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后住院的时间、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后恢复胃肠道功能时间;护理前后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过程的应激指标;护理投诉率。结果优质组满意度、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过程的应激指标、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后住院的时间、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后恢复胃肠道功能时间、护理投诉率对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1例颈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疼痛程度(VAS评分)、脊髓功能(JOA评分)、Cobb角、骨融合时间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神经症状明显改善,颈痛基本消失.末次JOA评分(25.3±2.7)分,较之术前的(8.6±6.1)分获得明显改善,末次JOA总优良率为76.0%(16/21).末次随访VAS评分(3.1±0.1)分,与术前(7.6±0.5)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后下颈段后凸畸形明显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29.9±6.2)°改善至术后(7.7±3.1)°,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8.6±4.4)°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9.2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结核可取得早期缓解疼痛、纠正Cobb角、早期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的良好疗效.关键词颈椎结核手术一期前路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18-02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踝关节炎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 98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 49 例,观察组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术前、术后两组踝关节疼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AS );比较两组术后 12 个月 AOFAS 评分;术后 6 、 12 个月骨性融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 1 个月、 3 个月及 6 个月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总结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脊柱内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为切口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和局部疼痛等,血液学及细菌学检查确定有无细菌性感染;所有患者在诊断切口深部感染明确后,全部行切口拆开,清创,闭式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的治疗。结果随访4个月~3年,平均2.1年。闭式冲洗引流后7日局部症状消失,引流液清亮后拔管4例,7~14日拔管13例,14~21日拔管9例;引流后21日,全身症状消失、血常规、CRP、血沉正常后停用抗生素13例,36日停用抗生素13例。5例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1年后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见断钉与断棒。结论联合敏感抗生素加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有利于及时控制感染,疗效肯定且没有必要取出内固定物及植骨材料。
简介:背景:椎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椎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椎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获取颈椎标本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Nd:YAG激光联合RGD表面修饰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相容性、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联合表面改性后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能达到椎间支架的力学要求,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候选材料.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钛刚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3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至末次复查时,全部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脚腰段脊柱生理弯曲得以维持,无继发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ASIA脊髓神经损伤分线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感觉(t=2.759,P=0.025)、运动(t=4.616,P〈0.05)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足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4月我院收治的 58例三节段颈椎病患者,依照入院单双次序分为对照组( n=29)与观察组( n=29)。对照组行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的 JOA、 NDI以及 Nurick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JOA、 NDI以及 Nurick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颈椎间盘置换;颈前路融合;三节段颈椎病;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ree 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5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ree segm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9)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29).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JOA, NDI and Nurick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JOA, NDI and Nurick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ree segments,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