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讨论分析蛙神经干动作电位,为电生理实验课教学提供一些创新思路。方法:制备蛙的坐骨神经标本,在原有教学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就记录距离。麻药阻滞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形、幅度、潜伏期及时程的影响,传导速度的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增大两记录电极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第一相峰值逐渐升高,持续时间延长,第二相峰值逐渐减小,电位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记录两点间滴加麻药,动作电位的波形第一相峰值逐步加大,第二相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形成单相动作电位;利用顶点所测速度与起点法测量值不相等。结论:讨论分析该实验结果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原理,牢固掌握基本的电生理知识。
简介:人清醒时的意识清晰水平是由正常的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来维持.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朦胧、混浊及昏迷,是脑功能降低的表现,昏迷的命名甚多且乱,1993年美国神经病学会伦理问题委员会建议昏迷只用三个名称:昏迷、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症.昏迷是指急性脑损伤早期的不睁眼、无睡眠一觉醒周期之昏迷,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自动的无目标的周期性睁眼,脑电图见睡眠-觉醒周期(开始极不规则,以后则逐渐接近正常的昼夜规律).觉醒时病人无任何自我认知的表现,这种睁眼昏迷称之为植物状态.昏迷和植物状态多数表现为广泛性大慢波,一般波幅甚高,其慢波周期长短与意识程度相关:即意识障碍越重,慢波周期越长,且波幅下降,甚至成为平坦波型.
简介:目的:分析45例腓总神经不全损伤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程,探讨其与周围神经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45例不同程度腓总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根据患者胫前肌肌力级别将45例患者分为三组(n=15):胫前肌肌力4-5级(P1组)、胫前肌肌力2-3级(P2组)、胫前肌肌力1级(P3组).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45例患者的CMAP波形,测量CMAP波幅与时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各组间CMAP波幅与时程的差别.结果:(1)P1组、P2组和P3组腓总神经-胫前肌CMAP平均波幅分别为7.1±0.2mv、3.3±0.3mv和0.5±0.1mv;P2组、P3组与P1组相比,波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3组与P2组相比,波幅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2)P1组、P2组和P3组腓总神经-胫前肌CMAP平均时程分别为11.4±0.4ms、16.9±0.6ms和23.3±1.2ms;P2组、P3组与P1组相比,时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3组与P2组相比,时程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CMAP波幅、时程有助于评价周围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2)CMAP波幅降低提示有功能的周围神经轴突数量减少,时程延长反映了周围神经的脱髓鞘损害.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每组43侧。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平板组仅予以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组在平板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双侧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问百分比、3min步行距离、Fugl-Meyor运动功能量表(YMA)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10m最快步行速度(MW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肢体负重时间百分比、3min步行距离等步态评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联合组步态效果较平板组改善更明显(P〈0.05);FMA、CS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较单纯平板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步行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