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房颤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房颤组按照疾病特征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9例),持续性房颤组(51例)和永久性房颤组(54例)3个亚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左房内径、血清MIF、Ⅰ型CP(PICP)、Ⅲ型NP(PⅢNP)水平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左房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左房内径增大,且阵发性房颤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房颤组及房颤各亚组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亚组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MIF、PICP及PIIINP水平增加,且3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左房内径与血清MIF、PICP、PIIINP水平均呈正相关(rMIF=0.7050,rPICP=0.6954,rPIIINP=0.6816;P<0.01)。结论MIF、PICP、PIIINP可能通过参与房颤患者心房结构的改变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左房重构的影响。方法300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组1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辛伐他汀20mg/d;对照组15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左房大小LAD,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E,A峰)并计算E/A比值;肺静脉血流频谱(S,D峰)并计算S/D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左房内径缩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A比值及S/D比值均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改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左房重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MMP-14表达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MMP-14、LAD、RVD、LVDd、LVEF、LVFS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MMP-1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AD、RVD及LV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及LVF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MP-14水平与LAD、RVD及LVDd呈正相关(P<0.05),与LVEF及LVFS呈负相关(P<0.05)。结论MMP-14水平与CHF患者心室重构相关,可作为发病机制研究及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简介:摘要对CHF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已经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其发生与发展的基本机制,是CHF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是反映心室的主要功能状态及预测心衰患者预后、死亡的判断指标,研究证明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炎性细胞因子可用于心衰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充血性心衰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以及洋地黄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V、LVESV、LVEF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LVESD、LVEF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从而改善心室重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冠脉介入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患者125例,在发病72小时内及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舒张末容量的变化分为心室重构组与无心室重构组。分析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对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左室重构组与非左室重构组在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左室重构组CK-MB、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左室重构组(P<0.05);CRP、NT-proBNP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K-MB、TnI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左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对患者心室重构的抑制和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CHF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强心颗粒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功能和心室重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水平变换,以及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功能(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VD)、左室收缩末内径(LEVS)、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E峰与舒张末二尖瓣血流速A峰的比值(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项数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远高于对照组的62.5%,χ2=5.230,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强心颗粒治疗CHF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因此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心血管重构的作用。方法46例老年ISH患者口服缬沙坦80mg,qd,随访12月。所有患者服药前后均作空腹血糖、血脂、尿酸、肌酐、电解质、随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经缬沙坦治疗后(1)患者随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24hSBP和24hDBP、dSBP和dDBP以及nSBP均显著下降(P﹤0.05~0.001),nDBP无明显改变(P﹥0.05);(2)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0.001),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房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3)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改善(P﹤0.001),右侧颈内动脉IMT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缬沙坦对老年ISH患者除有平稳降压作用外,而且对其心血管重构的改善有一定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明胶酶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LVR)的关系,评价其对AMI后LVR的预测价值。方法以AMI患者在发病第14天和6个月左室容积增加率>20%作为发生LVR的依据。对120名AMI患者在发病第14天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明胶酶水平,发病第14天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结果AMI后6个月LVDD较基础值增加率与明胶酶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03(P<0.01)。血清明胶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结论AMI患者发病第14天的血清明胶酶水平与6个月时LVR呈正相关,AMI患者血清明胶酶水平是预测晚期LVR的理想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心衰患者左心功能及其重构的影响。方法心衰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曲美他嗪,对照组给予安慰剂。6个月后随访,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BNP、IL-6、MMP-9水平,超声心动图分别探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比较两组间参数指标并以协方差分析校正。结果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血清BNP、IL-6、MMP-9及LVEDD、LVM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IL-6、MMP-9与LVEDD、LVMI呈正相关(r=0.44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75,P<0.05)。结论在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改善患者左室功能,且进一步减轻左室重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夜间高血压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重构和早期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未干预的EH患者155例,分为夜间高血压组(90例)和非夜间高血压组即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左室肥厚百分比(LVM%)、血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结果夜间高血压组中LVM%为46.67,显著高于对照组LVM%为9.23%(χ2=40.74,P<0.001);夜间高血压组患者发生左室肥厚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0.3倍(OR=20.3,95%CI3.3~9.3)。夜间高血压组ACR比值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夜间高血压可能是EH发生左室肥厚及早期肾脏损害重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6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另6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螺内酯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心室重建的影响。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经过治疗后发现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水平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螺内酯效果显著,有效防治患者出现心室重构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3例初次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分为两组rhBNP组和对照组。rhBNP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急诊PCI术后即刻给予常规剂量静脉应用rhBNP,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于AMI急性期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个月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急诊PCI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BNP可进一步抑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功能,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试验组给予卡托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治疗第3d和6个月心房充盈A波最大流速(VA)、左室快速充盈E波最大流速(VE)、左室射血分散(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第3d,两组患者VE/VA、LVEF、LVEDV、LVESV及LV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LVEDV、LVESV、LVMI显著低于对照组;其VE/VA、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效果优于单用卡托普利。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心室重构及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18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分析,其中合并出现糖尿病的9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90例不存在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倍他受体阻滞剂治疗,并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对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在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及降低血浆内分泌激素水平方面的效果相对较差,但其仍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及心室重构的逆转存在较为肯定的临床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变化。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方式对患者术前和术后三个月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具体的检测指标包括节段舒张末容积、节段收缩末容积、节段射血分数。随后对比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在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结果患者检测结果中,患者术后、术后三个月节段舒张末容积、节段收缩末容积小于术前,节段射血分数大于术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小于术后一周、射血分数大于术后一周,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小于术后3个月、射血分数大于术后3个月,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方式可以有效的分析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