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三台不同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可比性,为本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检验结果的一致性提供依据。方法仪器精密度测定用同一标本在分别在三台仪器上重复检测20次,计算CV值;比对试验选择参加室间质评成绩优秀的仪器作为比对仪器,另外两台仪器作为试验仪器,每天采集8份新鲜抗凝全血样本分别在三台仪器上进行检测,连续进行5d。结果三台血细胞分析仪的精密度均符合要求。两台试验仪器与比对仪器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75,比对仪器的相对偏倚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临床实验室同一检测项目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比对及偏倚评估,判断其一致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现在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纤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是这些炎症细胞中的重要的一员。本文就单核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干扰素α(IFN-α)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Graves病(GD)中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收集G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及甲状腺组织,利用实时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细胞分选及纯化等技术对组织或体外实验中的细胞数目、mRNA水平或蛋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GD患者中外周血血清IFN-α水平升高,分泌IFN-α的pDC亚群细胞数目增加;IFN-α还可以诱导甲状腺细胞表达IFN-α诱导基因(IFIGs)、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基因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的mRNA;GD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降低;DC使Treg细胞更易凋亡。结论:GD的发病与pDC比例增多、IFN-α水平升高以及Treg细胞比例下降等多种免疫调节因素相关。
简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S),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态。其本身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并发于各种基础疾病.表现为同一高炎症反应的表型.
简介:目的:探讨辅助性T17(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叉头蛋白3(FoxP3)+T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5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率以及IL-17+FoxP3+T细胞占Treg细胞的百分率。结果: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百分率高于Ⅰ-Ⅲ期患者及正常对照(均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BMC中的Treg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并且IL-17+FoxP3+T细胞占Treg细胞的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Th17细胞以及II-17+FoxP3+T细胞数量增加,Th17以及IL.17+FoxP3+T细胞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远处转移过程.从而影响肿瘤进程。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化疗联合免疫活性细胞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单纯化疗。对比分析2组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及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提高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4.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7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CD3^+、CD4^+、CD8^+细胞的百分率及CD4^+/CD8^+细胞百分率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联合免疫免疫活性细胞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临床价值高。
简介:<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心肌细胞为永久型细胞,没有分裂增殖的能力,心肌梗死灶只能由疤痕组织填充。虽然最近研究报道心肌梗死后有很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殖,但不能完整修复梗死的心肌组织。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使用成纤维母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等健康细胞注射在心肌缺血区进行实验性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定向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成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用以恢复损伤和坏死的心肌及形成新血管,亦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报道,粒细胞集落刺
简介:胰岛β细胞的数目减少和(或)分泌功能障碍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β细胞凋亡异常增多及β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障碍是导致β细胞数目减少的重要原因。有效抑制β细胞凋亡,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总量,将为2型糖尿病防治开辟新途径。因此,减少β细胞凋亡、促进β细胞的增生、分化,增加β细胞数量的治疗方法将成为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点。近年研究发现胰升糖素样肽1(GLP-1)和Exendin-4(Ex-4)能够刺激β细胞新生和增生、抑制β细胞凋亡,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促进胰岛素合成及分泌。于是,GLP-1和Ex-4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Ex-4对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场革命,目的是建立供者型的正常造血与免疫功能,以取代受者原有异常的造血及免疫系统。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影响移植预后的诸多因素中,除了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吻合程度外,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cellimmunoglobuline-likereceptors/NKcellkillerinhibitoryreceptors,KIR)介导的异源反应活性亦起到很大作用。本文对近年来KIR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能力.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肝素抗凝,经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MSC,然后在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诱导分化,最后对扩增的细胞特征进行鉴定,同时初步研究其体外成血管特性.结果MSC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5~8倍,7.65×103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3代即获得1.26×108个细胞.在70%~80%融合时呈现"铺路石"样形态,细胞免疫组化证实扩增细胞表达CD31和yonWillebrandfactor(vWF),具有吞噬ac-LDL的功能,且扩增细胞在体外参与网状血管样结构形成.结论MSC扩增能力强,在体外能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简介:目的研究并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ratio,PL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对早期糖尿病肾病(early-stagediabeticnephropathy,ED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245例,根据有无糖尿病肾病分为EDN组120例,单纯T2DM组125例,并选取11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空腹血样本检测血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等,并行尿白蛋白/肌酐测定。结果EDN组和单纯T2DM组患者NLR(2.14±0.73vs1.78±0.58vs1.46±0.48,P<0.05)、PLR(116.11±36.43vs100.65±27.83vs90.24±26.17,P<0.05)和MPV(11.29±1.16vs10.37±1.01vs9.78±1.28,P<0.05)均高于对照组;EDN组NLR、PLR和MPV均高于单纯T2DM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病程、血压、血脂等后,NLR(OR=3.77,95%CI2.12-6.08,P<0.01)、PLR(OR=1.81,95%CI1.02-2.89,P=0.04)和MPV(OR=2.08,95%CI1.22-5.04,P=0.01)均是EDN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发现,NL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截断值取1.82时,灵敏度为79.20%,特异度为68.60%,故NLR为EDN最合适的预测因子。结论NLR、PLR和MPV均是EDN的危险因素,其中NLR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诊断预测价值最大,在临床上,对于NLR>1.82的T2DM患者,需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DN。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造血系干祖细胞表面标志c-Kit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始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源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8基因启动子表达的人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d融合基因(hMRP8-hPML-RAR)转基因所致小鼠APL为研究模型,研究APL起始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发现在APL小鼠模型体内存在-群以c-Kit+为标志的白血病起始细胞(LIC)。通过体外培养.发现LIC在失去肿瘤微环境支持后由c-Kit+细胞向c-Kit-细胞分化.同时逐渐丧失白血病致病力。c-Kit的磷酸化位点抑制剂伊马替尼和小发夹RNA(shRNA)虽均抑制c-Kit功能和(或)表达,但并不能明显影响白血病致病力。结论:肿瘤微环境在APL起始细胞致瘤力的维持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白血病致病力的维持上c-Kit可能并不是-主导功能因素。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IM患儿分别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IM患儿急性期CD3、CD8明显升高,CD4、CD19、CD16+56及CD4/CD8明显降低,症状缓解后CD3、CD8百分比呈下降趋势,CD4、CD19及CD4/CD8有所上升,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CD1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上述指标分别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IM可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虽然恢复期患儿CD3、CD8百分比呈下降趋势,CD4、CD19、CD16+56及CD4/CD8百分比有所上升,但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健康儿童水平,需长期关注IM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并控制感染。
简介:目的探讨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转染树突细胞(DCs)最优化的方法。方法以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以获得DCs,观察DCs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标志CD40、HLA—DR、CD83和CD86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s刺激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脂质体转染、电穿孔及被动转染三种方法将MiaPaCa-2总RNA转染DCs,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UC1mRNA表达,MTF法测定DCs存活率。结果所获细胞具有典型的成熟DCs形态特征,CD40、HLA—DR、CD83和CD8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3%、50.2%、89.2%和73.6%,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具有极强的刺激增殖作用。电穿孔法DCs转染48h后,DCs的MUC1mRNA表达量为45.39±9.33,明显高于脂质体法的31.68±7.25和被动转染法的18.53±3.26;DCs存活率为(80.36±2.43)%,较被动转染法的(91.48±5.42)%略低,但高于脂质体法的(67.44±2.51)%,且基本稳定在80%左右。结论采用电穿法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体外转染DCs的效率较高,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