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临床工作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时,常会在肌肉内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然而不论是在动物实验中,还是在人体实验中,都有资料提示在临床常用浓度下,很多局部麻醉药都能产生明显的肌肉毒害效应。因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药,其心血管和神经毒性都较低,但有关该药的肌肉毒性还鲜有报道。

  • 标签: 肌肉毒性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药 局部浸润麻醉 肌肉内注射 临床工作
  • 简介:目的:比较罹哌因和布比因硬膜外腔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与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应用PCEA的初产妇70例,分成雨组:0.1%罹哌因+芬太尼2μg/ml组(R+F组,n=35)和0.1%布比因+芬太尼2μg/ml组(B+F组,n=35);另外设置封照组(n=55)均为未接受PCEA的初产妇。结果:两个镇痛组的镇痛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产程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器械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在R+F组明显低于B+F组和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部分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腔低浓度罹哌因或布比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都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产程进展和新生儿都无明显的影响。采用罹哌因PCEA者,其器械助产率和剖官产率最低,初步认为罹哌因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是较可取的分娩镇痛方法。

  • 标签: 硬膜外腔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分娩镇痛 产程 临床研究
  • 简介:因是一种长效、低毒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成人脊髓麻醉应用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有关因在小儿脊髓麻醉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新近,Kokki等(KokkiH,Yl?nenP,LaisalmiM,eta1.Isobaricropivacaine5mg/mlforspinalanesthesiainchildren.AnesthAnalg2005;100:66—70)在这方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他们选择了93名1-17岁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均选择在侧卧位于L3—4或L4—5间隙进行椎管穿刺,通过5cm长25G或9cm长27G笔尖式穿刺针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5%等比重因0.5mg/kg(最大剂量20mg),

  • 标签: 小儿 脊髓麻醉 药物比重 罗哌卡因 椎管穿刺
  • 简介:为了比较因与布比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因用于腰麻的可行性,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肖少华等选择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因和布比因,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0.75%、相对密度均为1.02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照组 治疗组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因与左旋布比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选择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施行矫形术的患儿24例,随机分为N组和L组。N组骶管阻滞选用0.3%耐乐品1ml/kg;L组选用0.2%速1ml/kg。两组患儿骶管阻滞成功后均予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加芬太尼混合液.按丙泊酚2mg/kg·h速度输注,术毕前5—10min停止输注。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结果:N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7.3±2.8min、维持时间103±12min。L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6.3±3.8min、维持时间104±11min。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维持时间则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儿麻醉起效后的MAP和HR明显低于基础值,组内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麻醉起效时的MAP和HR则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骨科下肢手术选用0.3%因或0.2%左旋布比因1ml/kg施行骶管阻滞麻醉,结合静脉持续榆注丙泊酚以保持小儿镇静是安全可行的。因组的麻醉起效明显快于左旋布比组,而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及循环影响方面无明显区别。

  • 标签: 罗哌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 骶管阻滞 小儿 骶管阻滞麻醉 麻醉起效时间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单次法硬膜外麻醉应用0.5%因溶液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选择下腹和下肢手术患儿3l例,ASAⅠ-Ⅱ级,年龄4-14岁,体重12-52kg,男20例,女11例,其中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3例,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1例,择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8例,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

  • 标签: 罗哌卡因 小儿 单次法 硬膜外麻醉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蛛网膜下腔阻滞容易发生低血压,属常见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较大的威胁。为此,我们对下肢骨科手术采用0.15%因轻比重腰麻,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以0.5%因重比重腰麻进行对照对比,目的在寻找一种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的腰麻方法。今报道如下。

  • 标签: 0.5%罗哌卡因 轻比重腰麻 循环功能 阻滞效能 蛛网膜下腔阻滞 下肢骨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因组(R,n=30)局麻药为0.1%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布吡因组(B,n=30)局麻药为0.1%布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均在宫口开大至3~4cm时,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两组给予初始剂量10ml(混和液)后,记录麻醉阻滞最高平面,再连接自控微量镇痛泵(PCA)以5ml·h^-1的速度从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当病人感觉疼痛时.以0.5ml·min^-1的速度自控追加5ml。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产妇按压次数、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妇用VAS法自评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P〉0.05)产妇按压次数两组无差别(P〉0.05).用药总量R组46.3±11.34ml,8组54.1±16.64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0.01〈P〈0.05)助产士评估镇痛效果中,R组达到镇痛评分Ⅰ级占96.67%.B组占80.0%(P〈0.05)。产妇自身评估中,R组镇痛效果达到Ⅰ级占93.33%.B组占73.33%(P〈0.05)。运动神经阻滞中,R组O级(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者)占80%,B组占50%(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R组达10分者占96.6%8组占83.3%(P〈0.05)。结论:0.1%因复合微量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的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因,且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产妇舒适.可下床行走,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自然分娩较好的镇痛方法。

  • 标签: 罗哌卡因 芬太尼 自控镇痛 分娩
  • 简介:目的: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浓度(1.25mg·ml^-1和2.0mg·ml^-1)的因用于术后腰段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时,镇痛效果及运动阻滞程度的差异。方法:30例行下腹部手术或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术后用Baxter微电脑镇痛装置因PCEA,组I浓度为1.25mg·ml^-1,组Ⅱ为2.0mg·ml^-1。PCEA设定参数均为单次剂量6ml,锁定时间60min,背景剂量1ml,限量7ml·hr^-1。结果和结论:两种浓度都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效果,对运动阻滞的程度都很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但浓度为2.0mg·ml^-1的因在术后镇痛效果上优于浓度为1.25mg·ml^-1的因。

  • 标签: 罗哌卡因 术后 腰段硬膜外自控镇痛 运动阻滞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因分别伍用芬太尼和吗啡对上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41例择期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RM组和RF组,接受PCEA治疗。RM组为0.2%的因加吗啡50μg/ml,RF组为0.2%因加芬太尼5μg/ml.每次启动PCA泵给药6ml。结果:RM组和RF组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安静时RM组的VAS评分波动于27~38mm之间,RF组为28-39mm,活动时RM组的VAS为38~56mm之间。RF组兔36-58mm之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F组因的用量显著大于RM组(P〈0.01),RF组与RM组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木的比例为5:1,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评分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出现。结论:0.2%的因加小剂量吗啡或芬太尼对上腹都手术后PCEA的效果相当,RM组可明显减少因的用药量。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 镇痛 病人控制 吗啡 芬太尼
  • 简介:为了研究硬膜外注入因的镇痛效果以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金光浩等选择32例ASAⅠ~Ⅱ级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Ⅰ组,n=10):因组(Ⅱ组,n=11);吗啡组(Ⅲ组,n=11)。术后分别经硬膜外分次推注生理盐水,0.2%因和0.02%吗啡。注药后2小时、6小时时用线性视觉模拟法(VAS)评定疼痛分数,同时测定血浆皮质醇,血糖以及胰岛素和血糖比值。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注入 应激反应 术后镇痛 吗啡 生理盐水
  • 简介:目的:观察0.5%因局部切口浸润对患者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40例甲状腺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因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每组各20例.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醚维持麻醉直至手术结束.术中使用Bls监测麻醉深度,维持在50~60之间.切皮前10分钟分别用05%因10ml和09%生理盐水10ml进行切口局部皮下浸润,两组溶液均未加入肾上腺素。记录手术前、切口浸润即刻.切皮即刻及其后1分钟.2分钟、5分钟、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因组切皮后1分钟,2分钟、5分钟、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的MAP、HR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0.5%因切口浸润麻醉.有效地预防了早状腺手术患者在全麻手术时切皮、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血压和心率的升高。

  • 标签: 罗哌卡因 全麻 甲状腺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异醚(I)、地醚(D)或异丙酚(P)对单肺通气(OLV)期间出现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和肺内分流(Qs/Qr)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施行OLV的肺癌、食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I组、D组和P组,每组12例。静脉诱导快速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分别吸入1.3MAC的异醚、地醚或静脉滴注异丙酚6mg/(kg·h)维持麻醉。三组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双肺通气(TLV)20min、OLV20min和恢复TLV20min时,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b值。结果:与TLV时相比,OLV期间I组、D组和P组的PaO2显著下降(P<0.05);OLV期间肺内分流明显增加(P<0.01)。与P组比较,I组和D组OLV时的Qs/Qb明显高于P组(P<0.05),但I组和D组同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醚和地醚均有抑制HPV的作用,临床吸入1.3MAC时未发生低氧血症,可安全用于单肺通气的开胸病人;异丙酚抑制HPV的作用明显小于异醚和地醚,更适用于单肺通气病人。

  • 标签: 单肺通气 异氟醚 地氟醚 异丙酚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药是现代全麻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几乎所有麻醉医生来观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似乎,它为麻醉医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麻醉条件,但不见得其必然为外科医生带来更优越的手术条件,同时也肯定为手术患者带来隐患。不用肌药实施全麻是天方夜谭吗?常规需要永远延续下去?打破常规的利弊如何权衡?

  • 标签: 肌松药 黄金 麻醉医生 手术条件 组成成分 外科医生
  • 简介:新的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完全恢复的全标准是TOF比值≥0.9,TOF值〈0.9可视为有术后残余肌箭毒化作用(PORC),在临床工作中,全麻恢复期能观察到有残余肌阻滞,为了降低PORC的发生率,使患者完全恢复骨骼肌收缩功能和反射活动,以抗胆碱酯酶药作为拮抗剂拮抗残余肌。但抗胆碱酯酶药有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衡量肌拮抗的利弊,并做出合理的决定,对麻醉医师来说尤为重要。本篇就术后肌残余阻滞作用及肌拮抗应用方面的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 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 SUGAMMADEX
  • 简介:术后残余肌作用在术中应用肌药的病人很常见,是麻醉恢复期病人发生低氧血症、上气道梗阻,误吸和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应用中、短效肌剂,加强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和正确应用肌拮抗剂等措施来降低残余肌发生率。

  • 标签: 肌松药 残余肌松作用 术后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