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阐述了翻译中存在的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它的制约性和可译性,并提供了适量的说明例句。
简介:Ⅰ导论:从“认同”开始在我对论题展开描述以前,我想首先简单地描绘一幅画,它是法国“印象派之后”三位画家中的高更的一幅代表作。巨大的画幅里,充满了许多具有原始意味的自然人的形象,有的采集果实,有的捧物而食,也有的三两并坐,还有一个默默地独自托腮而思。他在想什么?透过这笔触凝重、色调浑厚、充满象征氛围的画面,我总感到那个静坐者的胸膛里,好象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在鼓涌、躁动、翻腾。寻视画题,赫然醒目的一行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读着这带有神密色彩和极强压迫感的题目,我顿悟,作者由于对自我定义问题的把握不定,从而陷入了疑惑和焦灼。这是一种心理现象,用现代心理学的目光来解释叫做“认同”。所谓认同堪称一种心理危机,当心理的主体在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反转过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追问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自我定义的问题。它要求心理主体回答:我是谁?或我为何?
简介:Ⅳ系统描述之二:中国文化系统的内研究在做完对中国文化的外研究之后,由外入内,“对系统属性进行内涵描述的下一步是测定其等级结构.”(《一般系统论原理》91)描述的目的是从元素——结构的角度来把握中国文化的系统质.那么我们须要明白,构成系统的元素有哪些?它们以何种方式相耦合?前者既于上文述及,后者就是它的结构问题.构成中国文化系统的两大元素,本身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各自由若干更低层次的子系构成.而欲把握中国文化的系统质,就必须明白这一点,正由于对象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元素的整体,所以“作为一个整体的客体,它的属性不仅是由其个别元素的属性决定的,而且与其说由其个别元素的属性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其结构的属性,由所考察的客体的特殊的综合性的联系所决定的.”(同上书P17)这就是系统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原则.由系统诸元素的特殊的综合联系所形成的系统结构去把握这个系统的属性(系统质),是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因此系统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系统诸元素的耦合方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