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再生过程中神经组织形态学以及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肌细胞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方法:构建坐骨神经截断后神经再生室,以5Hz和100Hz电针刺激患侧环跳、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次治疗10min,隔日一次,每周治疗3次,设对照组.各组治疗时间为14周.神经组织HE染色、神经纤维银染、髓鞘砂罗铬花青染色以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电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生组织形态学变化;取腓肠肌组织HE染色,应用PixeraProPlus专业图像分析系统(美国产),测量肌细胞直径、截面积,取其平均值.结果:电针刺激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组织形态及失神经支配腓肠肌肌细胞的恢复,其中以5Hz电针组治疗效果最佳,从而说明电针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的重要手段.
简介:运用录像观察法、三段评估法等对2013、2014年世界杯和2013、2015年世锦赛单打前八名男、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新材料球前、后的使用率、得分率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乒乓球运动员使用新材料球后的主观感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优秀运动员在打法上新材料球与赛璐洛并没有明显差异,仍然以旋转、速度、力量相结合的进攻型打法为主;男、女运动员在使用新材料球后回合球并没有集中于相持段,总体显示出男、女运动员主要得分仍然较多的集中在“前三板”;新材料球由于形状、重量以及空气阻力等影响,对来球速度、旋转及弹起高度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对未来如何适应新材料球的技战术训练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在力竭运动后恢复期不同时相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和钙超载程度的变化,为运动导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作初步的探讨。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空白对照组(A组)、力竭即刻组(A1组)、力竭后6小时组(A2组)、力竭后24小时组(A3组)。A1组、A2组、A3组负自身体重的5%负荷游泳至力竭后,分别在即刻、6小时和24小时取材。取一侧颈动静脉混合血5ml,离心(3000rpm,10min),分离血清,待测其SOD、GSHPx、MDA、Ca2+、CK和GOT。取血后,立即取左室前壁心肌组织约05g,冰水浴中匀浆10min,制成10%的组织匀浆液,将匀浆液以4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测定心肌组织SOD、GSHPx、MDA和Ca2+。血清及心肌组织SOD采用比色法;血清及心肌组织Ca2+采用钙偶氮胂Ⅲ法;血清及心肌组织GSHPx采用比色法;血清及心肌组织MDA采用TBA法;血清GOT采用连续监测法;血清CK采用比色法。所有数据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各游泳组心肌丙二醛(MDA)(即刻组:518±055nmol/ml;6小时组:608±036nmol/ml;24小时组:505±038nmol/ml)非常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93±018nmol/ml),以6小时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运动强度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中NO、eNOS含量及肾脏PAI-1的表达的影响,以期对运动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进行高脂高糖膳食6周后,注射STZ,并通过测定血糖确定造模成功,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DMC),糖尿病运动1组(DME1,跑速为10m/min),糖尿病运动2组(DME2,跑速为15m/min),糖尿病运动3组(DME3,跑速为20m/min),运动组每天1小时跑台运动,每周5天,持续6周。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血糖极显著下降(P〈0.01);血清NO、eNOS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P〈0.01);肾PAI-1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而运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耐力运动可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血清NO,eNOS的含量,降低了肾脏PAI-1的表达,其中运动1组和运动2组更明显地控制了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简介:通过建立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运动损伤后骨骼肌超微损伤和恢复发生的机制。主要结果:运动后大鼠肱三头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排列紊乱,Z线异常(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肌细胞膜模糊、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等。这些现象随运动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运动后24h表现最为明显,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恢复明显,但没有完全恢复。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2035.42±426.49)U/L与对照组血清CK活性(293.66±76.07)U/L相比,非常显著增高(P〈0.01),达到了峰值,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组血清CK活性(425.51±143.34)U/L与即刻组血清CK活性相比已显著恢复(P〈0.01)。结论:运动后24h骨骼肌的损伤程度最为严重,72h后可明显恢复;大强度运动对CK的活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血清CK活性的变化能够反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状况。
简介:目的:动作和能量代谢是认识和理解人体运动的两个视角,这两个视角分别涉及人体运动的能量利用和能量供应能力。本研究旨在从能量供应和能量利用两个角度探究不同运动水平男子皮艇运动员在测功仪1000m模拟比赛中的能力差异。方法:选取了不同运动水平的两组男子皮艇运动员(高水平组:N=9,21±3yrs,189±3cm,84±6kg,训练年限5.3±2.0yrs;低水平组:N=12,16±1yrs,184±6cm,74±7kg,训练年限1.1±0.4yrs)进行测功仪1000m的模拟比赛划(持续时间4min)。基于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血乳酸和测功仪运动学数据,计算模拟比赛划过程中的代谢总供能和测功仪总做功,并求得模拟比赛划的效率(=100%×测功仪总做功/代谢净总供能)。结果高水平组在模拟比赛划中能够代谢产生更多的能量(426.2±46.6kJvs.361.6±42.6kJ,P<0.05),能够对外做出更多的功(52±5kJvs.36±4kJ,P<0.05),也能够更好地利用能量(效率:12.2±0.9%vs.9.9±0.8%,P<0.05)。结论:能量供应和能量利用是男子皮艇运动员不同运动能力差异的重要特征,皮艇运动员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可从这两个角度给予重点考虑。
简介:目的:运用随机生物力学模型比较篮球运动员水平急停落地和垂直起跳落地动作对ACL损伤危险性和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采集51名篮球专项大学生在完成急停起跳动作时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学数据,并进一步研究受试者ACL损伤率以及引起损伤的下肢生物力学危险特征。运用混合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落地形式和性别对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比较2种落地形式和性别对ACL损伤危险因素的影响发现,膝关节屈角(F[1,18]=503.7,P〈0.001)、小腿倾角(F[1,18]=44.9,P〈0.001)、向后(F[1,18]=100.3,P〈0.001)和垂直(F[1,18]=29.3,P〈0.001)地面反力、膝关节伸展(F[1,18]=67.5,P〈0.001)和内旋力矩(F[1,18]=12.3,P=0.003)、股后肌肌力(F[1,18]=13.8,P=0.002)、髌韧带力(F[1,18]=62.8,P〈0.001)、向前剪切力(F[1,18]=36.0,P〈0.001)和矢状面负荷(F[1,18]=63.1,P〈0.001)均具有显著性交互作用。结论:基于随机生物力学模拟方法得到篮球运动员在完成急停起跳落地动作时,水平急停比垂直落地更容易引起ACL损伤,男性垂直落地形式下ACL损伤危险性最小。女篮运动员ACL损伤危险性大于男性,在水平急停时更为明显。篮球运动员急停起跳时的2种不同落地形式其ACL损伤危险因素因性别而有差异。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脑α波、神经递质、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脑功能态和熵值的特征。方法:采用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对五个级别的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时序脑电测试,对脑α波、神经递质、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脑功能态和熵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56kg级组和62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平均型;69kg级组和85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优化型;77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慢化型。(2)五个级别的运动员S1、S2和S7系存在显著性差异;S3系、S4系、S5系、S6系、S11系和S13系无显著性差异。(3)69kg级组运动员显示处于轻度中枢疲劳,其他四个级别组运动员中枢疲劳度处于正常范围;各组运动员的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和脑功能态无显著性差异;熵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男子举重运动员脑涨落图特征与各自级别的训练特点和恢复手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