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9 个结果
  • 简介:吸食大麻和吸烟经常共现,同时吸烟和大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社会心理问题。本文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模型收集了欧洲和北美33个参与国家在2002-2010年间有关15岁青少年在吸烟和吸食大麻方面的时间变化趋势。

  • 标签: 青少年 吸烟和吸食大麻共现 时间变化趋势
  • 简介:]目的着重分析和探究吸烟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影响。方法结合研究的需要,有效收集到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00例,把他们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中包括吸烟患者330例,非吸烟患者70例,有针对性的结合实际情况有效采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反应量表(ARatingScaleforExtrapyramidalSideeffects,RSESE)针对患者所呈现出的抗精神病药物等相关副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分析。结果从具体研究可以有效看出,所有的研究对象不管是吸烟或者非吸烟的患者,其RSESE总分和各分条方面的得分,组间的比较差异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而言,吸烟对于抗精神疾病药物副作用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抗精神病药物所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没有明显的缓解和改善。

  • 标签: 吸烟 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 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中青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开展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起,在中国158家三级医院和82家二级医院连续入选ACS住院患者,系统地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和评价医疗质量。本研究纳入标准包括:年龄<60岁、首次发生ACS的女性患者且住院期间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其吸烟状态将研究人群分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 86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其中340例(12%)为吸烟者。与不吸烟患者(2 523例)比较,吸烟患者45岁以下发病占比更高[13.2%(45/340)比8.5%(215/2 523),P<0.01],合并高血压[59.4%(202/340)比66.7%(1 683/2 523),P<0.01]和糖尿病[39.4%(134/340)比44.2%(1 116/2 523),P=0.09]比例较低,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66.8%(227/340)比53.7%(1 354/2 523),P<0.01],具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39.1%(133/340)比32.6%(822/2 523),P<0.01]、冠状动脉单支血管重度狭窄[56.2%(109/194)比46.1%(706/1 530),P<0.01]和多支血管重度狭窄[63.2%(84/133)比58.2%(478/822),P=0.29]的比例均高于不吸烟者。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家族史和ACS类型后,与不吸烟的中青年女性患者相比,吸烟中青年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病变和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比值比(95%CI)分别是1.41(1.11~1.79)、1.40(1.10~1.78)和1.78(1.11~2.87)。结论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广泛病变及严重病变的风险增加有明确关联,为进一步认识吸烟行为的危害、加强中青年女性的控烟教育和戒烟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吸烟 中青年 女性
  • 简介:目的分析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影响,探索精神分裂症高吸烟率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慢性精神分裂症男性吸烟和非吸烟患者共427例,其中吸烟患者332例,非吸烟患者95例。使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反应量表(ARatingScaleforExtrapyramidalSideeffects,RSE—SE)评价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结果精神分裂症吸烟和非吸烟组在RSESE总分及其各分条目得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吸烟率可能与吸烟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影响无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吸烟 抗精神病药物 副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形态学方法分析重度尼古丁依赖者各脑区皮质厚度的改变,并进一步研究与吸烟相关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41名重度尼古丁依赖者[年龄25~52(38±8)岁]和56名不吸烟的志愿者[年龄22~51(36±8)岁]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3.0 T MRI扫描,应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两组间皮质厚度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重度尼古丁依赖组与吸烟相关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重度尼古丁依赖组在大脑9个区域皮质厚度降低,其中左侧大脑皮质包括:颞中、中央前、额上及脑岛皮质[(2.78±0.10)比(2.92±0.17)mm、(2.57±0.15)比(2.70±0.14)mm、(2.63±0.18)比(2.76±0.15)mm、(3.01±0.10)比(3.13±0.13)mm](均P<0.01),右侧大脑皮质包括:颞极、额中前端、额上、中央后、额下岛盖部皮质[(3.12±0.14)mm比(3.26±0.19)mm、(2.71±0.16)mm比(2.87±0.18)mm、(2.96±0.15)mm比(3.10±0.20)mm、(2.57±0.15)mm比(2.71±0.15)mm、(2.54±0.11)mm比(2.65±0.15)mm](均P<0.05)。左侧脑岛皮质厚度与初始吸烟年龄呈正相关(r=0.403,P=0.009),其余脑区皮质厚度与吸烟相关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度尼古丁依赖者的皮质厚度有明显变化,且左侧脑岛皮质厚度与初始吸烟年龄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放射学 成瘾 磁共振成像 尼古丁 皮质厚度 横断面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高反应性对重度吸烟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影响.方法1996年,对456名慢性呼吸症状和重度心脑血管病的重度吸烟者(FVC≥15包/年)进行调查,询问吸烟史,测量气道反应性、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2002年对其中259人再次进行呼吸功能测量,以及COPD发病情况.结果调整年龄、性别、身高、吸烟包/年、吸烟种类(无过滤嘴、有过滤嘴、混吸)、戒烟和基线FEV1后,气道高反应性(AHR,PC20FEV1<8mg/ml)加快了FEV1(β=19.2ml/yr,P=0.003),FVC(β=20.6ml/yr,P=0.012)和FEV1/FVC(β=0.4%/yr,P=0.008)的1996-2002年间的下降速度.对基线无COPD者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气道高反应性者6年后COPD发病危险显著增加,调整调整年龄、性别、身高、吸烟包/年、吸烟种类(无过滤嘴、有过滤嘴、混吸)、戒烟和基线FEV1后,OR值为5.6(95%可信区间:1.1~28.2).结论气道高反应性在吸烟引起的COP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气道反应性测定有助于吸烟易感者的早期发现.

  • 标签: 气道反应性 COPD 肺功能 吸烟
  • 简介: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护理有吸烟史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时,如何有效实施戒烟干预和跟进。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结果显示个性化的戒烟计划、心理支持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戒烟成功率。持续跟进与自我效能教育也对患者的长期戒烟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戒烟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 吸烟史 持续跟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PD稳定期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吸烟和肺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慢阻肺稳定期患者40例,分成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检测其痰液中TNF-α、IL-8水平,根据是否吸烟、其吸烟指数(每年吸烟包数)、吸烟总量、戒烟年限长短比较分析,评价吸烟吸烟指数、吸烟总量与戒烟年限长短对气道炎症水平影响。并根据肺功能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肺功能检查是否能反映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结果吸烟患者与非吸烟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OPD稳定期患者痰液中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二者与吸烟指数(rs=0.37,P=0.02)、吸烟总量(rs=0.34,P=0.04)呈正相关,戒烟年限长短无相关关系(P>0.05)。根据肺功能分级进行IL-8、TNF-α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IL-8、TNF-α水平与FEV1、FEV1%Pred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吸烟组气道炎症水平高于非吸烟组;且吸烟指数、吸烟总量与气道炎症水平呈正相关,说明吸烟越多,气道炎症水平越高。肺功能分级、FEV1、FEV1%Pred反映COPD稳定期患者气流受限的程度,但未能确切反映出其气道炎症水平的差异。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TNF-&alpha IL-8 吸烟 肺功能 相关性
  • 简介:2.可供戒烟的药物及疗法有:WHO建议使用的戒烟辅助药中,一线药物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ReplacementTherapv,NRT)类产品(包括尼古丁贴片、尼古丁咀嚼胶、尼古丁鼻喷剂、尼古丁吸入剂和尼古丁舌下含片)和盐酸安非他酮。所有的NRT剂型均有效,大约使戒烟成功率加倍。二线药物是指在一线药物无效时临床医生可选用的药物,包括可乐定和去甲替林。

  • 标签: 戒烟成功率 心脑血管病 尼古丁替代疗法 有益健康 一线药物 生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电动牙刷刷牙和普通牙刷刷牙对吸烟者牙齿及口腔清洁能力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长沙医学院吸烟的在校男大学生受试者 30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A(实验组)、 B(实验组)三组,每组 10人。教授对照组使用清水漱口, A组使用声波震动型电动牙刷刷牙, B使用碳素牙刷刷牙坚持使用 1个月后复诊,刷牙后对 4颗智齿行菌斑染色,对邻面区和中央区分别记录改良菌斑指数 (PLI);对吸烟者口腔进行 5种常见细菌进行计数,对三组结果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 A组与 B组邻面区、中央区 PLI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 A组与 B组口腔 5种常见细菌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对吸烟者牙齿,使用电动牙刷较手动刷牙有着更好的菌斑清除效果。

  • 标签: 电动牙刷 吸烟者牙齿 口腔清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左主干患者治疗6个月再发心绞痛和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因冠心病入院的747例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左主干病变的64例(8.57%)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是否吸烟分为不吸烟组、戒烟组、吸烟组,术后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再发心绞痛和再住院率,分析三组结局的差异。结果与不吸烟组和戒烟组相比,吸烟组的再发心绞痛和再住院率均明显升高;而不吸烟组和戒烟组的再发心绞痛和再住院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戒烟可显著降低左主干患者术后6个月的再发心绞痛和再住院率。

  • 标签: 吸烟 冠心病 左主干 再发心绞痛 再住院率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前瞻性研究,综合评估亚洲成人吸烟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筛选出截止至2 019‌年5‌月在亚洲成人中开展的前瞻性研究。获取吸烟状态、吸烟量、T2DM发病人数、效应值等信息,并分别基于不同的吸烟状态、吸烟量、性别和随访时间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1篇文献,共2 159 787‌名研究对象,其中有599 340人(27.75%)吸烟,在平均8.3‌年的随访中,新诊断124 883‌例(5.78%)T2DM患者。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当前吸烟者和戒烟者的RR值(95%CI)分别为1.52(1.34~1.72)(P<0.001)和1.22(1.09~1.37)(P=0.047);轻(<20支/d)、中(20~29支/d)和重度(≥30支/d)吸烟者中RR值及95%CI分别为1.31(1.21~1.53)(P=0.001);1.42(1.14~1.76)(P=0.212)和2.17(1.50~3.16)(P=0.198)。在男性和女性中RR值和95%CI分别为1.15(1.08~1.21)(P<0.001);1.20(1.11~1.30)(P=0.038)。此外,与不吸烟者相比,在当前吸烟者中随访时间<8.0‌年和≥8.0‌年的RR和95%CI分别为1.57(1.22~2.03)(P<0.001)和1.47(1.30~1.66)(P=0.063),在戒烟者中则分别为1.23(1.06~1.43)(P=0.091)和1.20(1.07~1.34)(P=0.041)。结论基于亚洲成人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能显著增加T2DM的发生风险,随着吸烟量的增加,风险增大;且相比于男性,女性吸烟者的危险性更大,戒烟时间越长,发病风险越低。

  • 标签: 吸烟 2型糖尿病 亚洲成人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中国男性人群中吸烟、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a5、a3及b4基因簇(CHRNA5-A3-B4)上rs588765位点多态性与肺癌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收集204例男性原发性肺癌病例,821例正常健康男性对照者。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吸烟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并采集静脉血检测CHRNA5-A3-B4基因簇上单核苷酸的多态性位点rs588765的多态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CHRNA5-A3-B4基因簇上的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关联。结果在控制了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蔬菜食用频率等混杂因素之后,每天吸烟量〉15支者比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增高(OR=3.48,95%CI:2.28~5.30)。携带两个变异基因型(TT)的个体较携带rs588765的野生基因型(CC)者发生肺癌的风险增高(OR=3.91,95%CI:1.05~14.51),但未发现rs588765的多态性和吸烟对肺癌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在中国男性人群中吸烟和CHRNA5-A3-B4基因簇上的rs588765位点多态性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吸烟 基因 肺肿瘤
  • 简介:2015年10月17~18日,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第17届全国控烟学术研讨会暨第5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何鲁丽、韩启德、黄洁夫、王陇德等中国控烟协会历任领导及国内外近300名控烟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17日上午9时,举行了中国烟草价格与税收调整研讨会,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主持会议。

  • 标签: 中国疾控中心 控烟协会 会员代表 控制吸烟 学术研讨会 韩启德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k折交叉验证(k=10)验证模型。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 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P=1/(1+e-x), 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 CI: 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max是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肺纤维化 吸烟 孤立性肺结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目的研究男性高血压病患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与血尿酸水平及吸烟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8例男性按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在高血压组内分为吸烟亚组和不吸烟亚组。测定各组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血尿酸浓度,计算吸烟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压组NOS、iNOS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内吸烟亚组和不吸烟亚组血尿酸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230,P〈0.05),血尿酸与iNOS呈显著正相关(r=0.568,P〈0.01)。结论血清NOS、iNOS活性、血尿酸浓度和吸烟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血尿酸浓度与吸烟相关、血尿酸与iNOS相关。

  • 标签: 高血压病 血尿酸 一氧化氮合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吸烟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气相定量CT对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各肺叶小气道病变与肺气肿损伤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双气相CT及肺功能(PFT)检查的男性体检者186例,并分为吸烟合并COPD者(COPD组)121例,年龄34~84(64±8)岁;吸烟非COPD者(非COPD组)65例,年龄34~72(61±5)岁。根据COPD全球倡议指南,将COPD组患者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Ⅰ~Ⅳ级。将CT原始DICOM数据导入“数字肺”测试及分析平台,计算各肺叶的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fSAD%)、肺气肿区域百分比(Emph%)。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非COPD组、COPD组各分级间CT定量参数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分析吸烟指数与CT定量参数间相关性。结果非COPD组与COPD组GOLD Ⅰ~Ⅳ级各肺叶fSAD%、Emp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了COPD组GOLD Ⅰ级右肺中叶Emph%高于GOLD Ⅱ级外,随着COPD组GOLD级别增加,余各肺叶fSAD%、Emph%逐渐增大。不同分级间fSAD%及Emph%,均以右肺中叶及双肺上叶较大。各肺叶间比较显示,除GOLD Ⅳ级的fSAD%、Em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0.840)外,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指数与各肺叶CT定量指标fSAD%及Emph%均存在正相关(P<0.001),其中吸烟指数与右肺下叶fSAD%及左肺下叶Emph%相关性较高(r=0.474、0.619,P<0.001)。结论双气相定量CT能够早期、敏感地反映吸烟合并COPD小气道病变与肺气肿损伤程度,对COPD早期诊断及演变过程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吸烟 小气道病变 肺气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0与2018年中国≥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与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均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获得全国代表性样本。本研究选择≥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基于复杂抽样加权后,对一般人口学特征、二手烟危害的认知、公共场所室内区域禁烟的态度,以及不同场所二手烟暴露情况、限制吸烟的规定进行描述,采用Rao-Scott 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二手烟暴露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中,看到有人室内吸烟的比例从2010年的84.7%下降到2018年的71.9%,在各个场所看到吸烟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45~64岁、教师、医务人员、企业/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村和中部地区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在各年龄组中,家庭全面禁烟或部分区域允许吸烟的二手烟暴露比例均低于家庭允许吸烟或无禁烟规定;在25~44岁人群中,所在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的二手烟暴露比例低于允许吸烟或无禁烟规定(OR=0.65,95%CI:0.49~0.87),认为0~5类公共场所室内区域不应该允许吸烟的二手烟暴露比例高于8类公共场所(OR=2.13,95%CI:1.35~3.36);在45~64岁人群中,教师(OR=0.37,95%CI:0.17~0.78)、医务人员(OR=0.35,95%CI:0.16~0.76)、农林牧渔水利人员(OR=0.49,95%CI:0.29~0.84)二手烟暴露比例均低于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结论中国≥15岁非现在吸烟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整体有所改善,无烟环境建设初现成效,但建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积极倡导无烟家庭建设,加强烟草危害宣传教育,提高非吸烟者拒绝二手烟暴露技巧。

  • 标签: 二手烟 公共场所 家庭 禁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