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将前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中,研究其治疗效果及视力改善情况。方法:将本院在2017年3月---2020年3月间收治的65例患有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做为此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患儿在治疗后的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65例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恢复较好,大于4.7的有24例占病例总数的36.9%;4.0--4.7的有35例占病例总数的53.8%;小于4.0的有5例占病例总数的7.6%,未出现明显变化的有1例占病例总数的1.5%。患儿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也明显减少,其中瞳孔区晶体前絮状渗出的有1例,;角膜内皮水肿的有2例;人工晶体植入局限性粘连的有1例。结论:前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中,其治疗效果较好,视力改善情况明显,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对白内障发展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老年性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送电镜扫描,取老年性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各5例,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检测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多扁平细胞,细胞间隙增大,胞浆内可见空泡变性,部分细胞溶解坏死,部分细胞皱缩,呈早期细胞调亡改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胞浆空泡变性更加严重,两种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可见凋亡细胞。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样本中Fas、p53与Bax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老年性患者。结论老年性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本院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收治55例(6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资料,分研究组(30例,33只眼),对照组(25例,27只眼);研究组以超声乳化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治疗,对照组以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分析两组应用治疗效果。结果视力研究组比对照组高;并发症率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佳。
简介:【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多方面对白内障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病发者的临床状况实践与研究,分析借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后的临床现状。方法 入围研究者总计46例,入围时间区间在2013年1月到2021年1月,患病病症均为白内障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病发者,入围治疗方式有晶状体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研究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参照组),两组病例数各占50%,以患者术后眼部情况、生活质量情况、并发症情况为研究判定标准,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中,计算比对。结果 比对后发现眼部各方面问题的术前情况可比,P>0.05;术后1个月,两组上述测定值均有所变化,而且组间形成较明显差异,对比结果P<0.05;结果二:术前社会职能、活动能力、自理能力、心理状态两组记录数据对比,组间各项评分无差异性P>0.05;术后1个月,数据变化清晰可见研究组存在的优势,及与参照组存在的差异,对比显示P<0.05;结果三:并发症发生率以研究组低1(4.35%)、参照组高8(34.78%),数据间差异显著,对比结果P<0.05。结论 经过多方面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借助晶状体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白内障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病发者的临床结果确切,有效提升患者视力,改善眼部不良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很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临床安全性,建议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2.0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MI60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具有瞳孔粘连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42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1只眼.第1组采用2.0mm微切口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适用于微切口的AkreosMI60人工晶状体;第2组行3.2mm传统的同轴超声乳化植入术和适用于常规切口的AkreosAO人工晶状体.术中采用钝性或囊膜剪剪开的方法分离粘连的瞳孔,以适应超声乳化手术之需.术中记录所采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记录术后第1天、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对应的视力、角膜水肿、瞳孔表现及前房反应等情况.术后1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第1组平均有效超乳时间为(0.52±0.33)min,累积超声能量为11.5%;第2组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0.61±0.35)min,累积超声能量为14.2%.两组表现第1组超声时间更短,使用能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11<0.05);裸眼视力术后第1天、第一周和第1个月,第1组视力≥0.5者分别占62.11%、74%和88.26%,第2组视力≥0.5者分别占53.16%、67.71%和73.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5).术后第1个月两组BCVA≥0.5者均占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2,P>0.05).角膜散光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均有一定的改变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1周.第2组散光大于第1组(χ2=4.048,P<0.05),而术后第1个月,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5,P>0.05).结论采用2.0mm同轴微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MI60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在保证白内障超声乳化效率的基础上,减少角膜伤口导致的手术源性散光,对于手术后快速恢复和前房密闭的稳定性都有好处,也不会增加学习曲线.关键词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并发性白内障瞳孔粘连葡萄膜炎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83-02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两组,实验组40例,40眼,常规组40例,40眼。其中常规组采用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实验组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眼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视力情况,应用价值较高,可值得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央前房深度(ACD)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就诊的76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研究,医学观察始于2021年3月止于2022年3月,以双盲法均分为对照组(38例,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38例,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眼压(14.42±2.16)mmgh,对照组眼压(21.38±2.15)mmg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为(3.12±0.38)mm,对照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平均为(2.21±0.29)mm;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改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效果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选取8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眼压较低、前房深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55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其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LE-B3细胞株,分别于0、50、100、200、400、8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H2O2最佳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6个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对照组细胞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miR-155拟似物组、miR-155拟似物对照组、miR-155抑制剂组和miR-155抑制剂对照组细胞分别转染miR-155拟似物、miR-155拟似物对照、miR-155抑制剂、miR-155抑制剂对照并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各组细胞培养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miR-155和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55对SIRT1的靶向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IRT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随H2O2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各不同浓度间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选取100 μmol/L作为H2O2的实验浓度。空白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良好;模型对照组细胞数量减少,部分存活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边界模糊不清;miR-155拟似物组细胞数量少于模型对照组,细胞固有形态发生改变;miR-155抑制剂组细胞数量多于模型对照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iR-155拟似物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SIRT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cl-2/bax明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55抑制剂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ROS含量、MDA浓度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SIRT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cl-2/bax明显升高、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染miR-155拟似物细胞的野生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41±0.07,明显低于转染miR-155拟似物对照细胞的1.00±0.11,转染miR-155抑制剂细胞的野生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1.98±0.17,明显高于转染miR-155抑制剂对照细胞的1.0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38、8.157,均P<0.05);各转染细胞对突变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miR-155参与H2O2诱导的LECs氧化损伤,其过表达可靶向抑制SIRT1表达,发挥细胞损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时间选取范围{2020.5-2022.1},选择在本院医治的58例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饮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概率及自主饮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出现自主进食概率等比对照组有优势,观察组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后,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有利于改善患者禁食情况,减少并发症概率,属于科学性较强护理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刀在儿童扁桃体摘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资料来源我科在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113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7例,年龄为1.8-13岁,平均年龄为5.3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电刀切除者82例,平均年龄4.6岁;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方法者31例,平均年龄5.8岁。结果使用电刀在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比常规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出血量减少1/2,术后黏膜无明显水肿,且白膜生长良好,吞咽、讲话与疼痛术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使用电刀在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和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