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72例大肠癌患者粪便样本,将其分为结肠癌组和直肠癌组,均为36例。提取粪便样本DNA,并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构成的差异,探讨差异菌群可能的促癌机制。结果72例样本经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原始序列2 356 560条,优质序列32 730条,样本序列平均长度主要集中在401~460 bp,对所有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物种分类学注释后,获得1 409个OTU。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直肠癌组和结肠癌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61±0.56和2.43±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9,P=0.223);Simpson指数分别为0.17±0.09和0.2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9,P=0.151)。组间差异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4.67,P=0.01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结肠癌患者肠道中更加富集(LDA值为4.49, P=0.042);在纲水平,丙型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在结肠癌患者肠道中较高(LDA值为4.50,P=0.033),而Erysipelotrichia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3.50, P=0.035);在目水平,Erysipelotrichales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丰度更高(LDA值为3.50,P=0.035);在科水平,紫单胞菌(Porphyromonadaceae)丰度在直肠癌患者肠道中更高(LDA值为3.97,P=0.033)。结论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不同的菌群可能影响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展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佛山地区111例接受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11人结直肠癌患者,进行UGT1A1?28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化疗疗效的异同,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论11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6次重复的纯合野生型TA6/6有76例(68.4%);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型TA6/7有32例(28.8%),基因型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有3例(2.8%).TA6/6中出现3-4度腹泻13例(17.1%);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10.5%);TA6/7中出现3-4度腹泻4例(12.5%);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9.3%);TA7/7中出现3-4度腹泻2例(66.7%),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66.7%).结论TA7/7纯合变异型频率极低,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4度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达统计学意义,而TA6/7杂合子与TA6/6野生型3-4度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相似,对野生型TA6/6或甚至TA6/7者,选择合适患者适当增加伊立替康剂量以提高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伊立替康;不良反应;UGT1A1基因多态性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30-01
简介:【Abstract摘要】AIM目的 旨在总结全盆腔脏器联合骶骨切除加皮瓣游离修复的手术配合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要点,为提高此术式的护理配合效率,给予手术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操作。Method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2019年4月—2022 年 12 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下行手术治疗的16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加骶骨切除术加肌皮瓣转移术,对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的配合,以及截石位,俯卧折刀位等多种体位变换等疑难护理重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Results结果 16例患者行全盆腔脏器切除联合骶骨切除术皮瓣游离修复术,所实施的护理方案全部病人都达到了要求,其中有3例手术术后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2例发生大出血,无患者发生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和术中低体温。Conclusion结论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加骶骨切除术加肌皮瓣转移术,手术操作难度大、复杂程度较高、手术时间较长,但优质、规范的手术护理模式可以同手术医生进行了良好的手术配合,提高手术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为做此类手术的患者提供更专业化和更精细化的全流程护理合作。
简介:摘要目的对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老年晚期大肠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的收治的100例老年晚期大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采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疾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另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老年晚期大肠癌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推广和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卡培他滨单药对比该药联合奥沙利铂同步放化疗对于局部晚期术后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6例局部晚期术后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治疗,B组患者给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同步放化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4%,明显低于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96.43%,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低于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7.14%,P>0.05,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局部晚期术后直肠癌患者给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同步放化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CPT-11联合CAP)或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L-OHP联合CAP)进行治疗,对比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70例,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有患者35例。A组患者应用CPT-11联合CAP治疗,B组患者应用L-OHP联合CAP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接受化疗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概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或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2种治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均为周围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需要重点观察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Asn118AsnC→T,rs11615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奥沙利铂为主方案一线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10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静脉血提取DNA,以real-timePCR法对ERCC1基因进行SNP分型。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为主方案化疗,观察疾病有效率(CR+PR)及肿瘤进展时间(TTP),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其有效率的关系。结果108例入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65%(61/108),其中ERCC1基因进行SNP分型,纯合基因型(C/C)与杂合基因型(C/T+T/T)在疾病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7959,P=0005)。入组患者总中位TTP为6个月,C/T+T/T基因型患者中位TTP为6个月,与C/C中位TTP7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47P=0039)。结论ERCC1Asn118Asn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为主方案一线化疗的临床疗效有相关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肾结核的主要诊断方法.方法对1996—2004年间收冶的25例晚期肾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肾静脉尿路造影(IVU)均不显影,7例伴有对侧肾积水,5例有膀胱挛缩。25例均作B超柃查,仅有1例提示结核。15例行尿结核杆菌检查,阳性6例。3例行逆行尿路造影(RGP)显示患肾多发空洞性破坏阴影,输尿管僵直、虫蛀样边缘、管腔呈串珠状等改变。CT检查18例,显示患肾皮质区多发低密度灶10例,肾积水4例,全肾钙化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证实的3例(占12%)。结论综合尿结核杆菌检查、膀胱镜检查、IVU、RGP和CT可提高晚期无功能肾结核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