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的新路?在这方面,音韵学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的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诗意盎然、令人难以忘怀?根据本文的观点,真正使这首诗如此诗意盎然的,首先是这首诗的细致、单纯、情绪声调化了的语音结构。这首诗的“语音结构”,不管如何未受重视,不仅“比词的句法更单纯、更本质”,更能与心灵一脉相通。再按本文的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诗中隐含着某种影响无时不在、却又常被视而不见的虚词。这种“渺小”“隐身”的虚词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为小诗增添无尽的诗意;它又像《奥义书》中最常用的比喻“水中之盐”一样,细致入微地调和着小诗的语音结构、味觉、口感,使之回味无穷,或者像“绘事后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所提示的那样,使小诗更出神入化。本文就此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按同样的思路,以音韵学为指导,耳目一新地重新阅读经典作品,不单是汉语的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其他非声调性语言中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罗伯特·弗洛斯特的《雪夜歇脚树林边》,并以此为契机,发掘重要的、却常被忽略的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互相参照的诸多可能性。既然这种文学现象绝非区域性而属全球性的,这种互相参照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正如歌德在《潘多拉》中悲叹时所强调的那样,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命中注定似地只见被光照亮的物而不见照亮物的光”。
简介: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简介:《格比尔百咏》是泰戈尔翻译的中世纪印地语诗人格比尔诗歌集,也是泰戈尔唯一一部翻译他人诗歌的译著。泰戈尔对格比尔诗歌的选译是一个高度能动、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他强化了格比尔诗歌中对内在神爱的表述,弱化了格比尔诗歌对外在瑜伽修炼的推崇,并将格比尔置于印度神秘主义思想史叙事之中,帮助这位出身卑微的诗人在日后的印度思想史叙事中占据关键位置。因此,《格比尔百咏》实际上是泰戈尔以自己的神秘主义思想对格比尔的重新解读。该译作应被视为泰戈尔诗歌创作和宗教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泰戈尔成名作《吉檀迦利》的姊妹篇。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伍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