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与成年人在全麻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铵静脉注射时的回避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年龄2岁至65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小儿组,2-10岁,共30名;成人组,20—65岁,共30名。在硫贲妥钠静脉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铵静脉注射(10秒),观察注药期间肢体不自主回避反应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无显着差异,年龄、体重均有显着差异。小儿组患者与成人组患者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有显着差异。结论:小儿患者在罗库溴铵注药时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较成人患者为明显。

  • 标签: 小儿 成年人 罗库溴铵 回避反应 静脉注射 全麻诱导
  • 简介:目的:多中心大样本对比观察开颅手术血浆靶控输注(TCI)或持续输注(CI)丙泊酚-芬太尼-肌松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个研究中心共600例行择期开颅手术病人,随机分为TCI组或CI组,两组麻醉诱导分别采用5ug·ml^-1、3.2ug·ml^-1或6mg·kg^-1·h^-1、7mg·kg^-1·h^-1、5mg·kg^-1·h^-1、7mg·kg^-1·h^-1。术中记录丙泊酚的累计用量,BIS、MAP、HR的变化,各辅助用药时间和次数,术后恢复的时间及随访内容。结果:两组丙泊酚使用总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输注速率TCI组(6.54±1.25mg·kg^-1·h^-1)高于CI组(6.18±0.82mg·kg^-1·h^-1)(P〈0.01),诱导剂量TCI组(1.72±0.46mg/kg)低于CI组(2.00±0.03mg/kg)(P〈0.01)。两组应用佩尔地平的平均药量和应用佩尔地平和艾司洛尔的病例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比较两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的两种丙泊酚静脉麻醉方案均可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静脉麻醉 靶控输注 丙泊酚 神经外科
  • 简介:维库溴铵是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本文通过肌肉松弛监测仪,观察维库溴铵单次静脉注射与静脉持续输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作用时效,探索临床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合理方法。

  • 标签: 维库溴铵 静脉输注 临床时效 肌松药物 血药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及可行。方法:自2004年1月2010年7月.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技术,与对照组(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苏醒速度、苏醒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显著(P〈0.05)。术后恶心,呕吐,躁勃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未中效果确切,提高了麻醉质量,有利于患儿术后早期恢复,减少了术后护理风险,减少了手术室麻醉气体污染,该技术易于掌握.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疾病 异丙酚 静脉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复合静脉麻醉中的作用,以及对异丙酚、瑞芬太尼的影响。方法:60例鼓室成形手术的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RL)组,对照组不复合利多卡因(R)。观察利多卡因复合麻醉时异丙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复苏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呼醒时间。结果:复合利多卡因能降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自主呼吸、唤醒时间不延长(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麻醉能降低异内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且心率稳定,不影响麻醉苏醒。

  • 标签: 利多卡因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丙泊酚 瑞芬太尼
  • 简介:创伤髋关节脱位常需施行手法复位,但因病人疼痛而致局部肌肉紧张,使复位操作术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常需要一定的麻醉配合。由于手法复位操作所需的时间甚短,麻醉的选择应以诱导快、止痛满意、苏醒快为要求。我院采用异丙酚-曲马多静脉复合麻醉用于3例髋关节手法复位,初步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特报告如下。

  • 标签: 异丙酚 曲马多 静脉复合麻醉 创伤性髋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 麻醉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或异丙酚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ASAⅠ级,年龄23-57岁。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5例。术前不用任何麻醉前用药。M组诱导期用咪达唑仑0.2mg/kg静脉注射;P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流向,注速均在1min以内。分别在注药前和注药后2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记录MAP、HRV及各频段数据。结果:二组的MAP在注药2min后均显著下降(P<0.05),HR则无显著变化,M组的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M组的HRV在2-10min时较基础值显著上升(P<0.05),此后恢复至基础值;而P组的HRV在10min-20min时显著下降(P<0.05)。二组的LF、HF、LF+HF从2min-5min均显著降低(P<0.05),以HF降低更明显,且持续30min以上,而LF/HF显著上升(P<0.05)。结论:咪达唑仑或异丙本分对心脏植物神经活性及各频段成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以抢制交感占优势,循环受到较严重干部,咪达唑仑的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长。结论:在连续HRV监测下,应用咪达唑仑或异丙酚静脉诱导,均可出现显著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导致诱导后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且以异丙酚组的抑制强于咪达唑仑组。

  • 标签: 咪达唑仑 异丙酚 静脉麻醉法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系统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