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中短期变化及相关心电图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确诊为DCM的患儿,根据是否有CLBBB将DCM患儿分为合并CLBBB组(CLBBB组)和未合并CLBBB组(non-CLBBB组)。所有患儿定期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根据随访1~5年的数据,比较两组患儿LVEF的中短期变化特点,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探索心电图相关指标预测DCM合并CLBBB患儿LVEF变化的价值。结果94例DCM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CLBBB组35例,non-CLBBB组59例。CLBBB组和non-CLBBB组的LVEF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儿的QRS时限、纠正的QT间期(QTc)、V5导联R波峰值时间(TV5R)及QRS波切迹或顿挫异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M患儿的LVEF在发病1年内呈上升趋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Z值呈下降趋势,并于1~5年内趋于稳定;且CLBBB组患儿的LVEDd Z值显著高于non-CLBB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BBB组患儿的LVEF均值围绕50%小幅度波动,而non-CLBBB组患儿的LVEF均值于60%上下浮动,CLBBB组患儿的LVEF均值显著低于non-CLBB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患儿QRS时限(HR=0.979;95%CI:0.960~0.999,P<0.05)和QTc(HR=0.988;95%CI:0.979~0.998,P<0.05)是DCM患儿LVEF恢复正常的独立预测因子。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显示不同水平QRS时限和QTc的DCM患儿LVEF正常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并CLBBB患儿LVEF经规范治疗后短期内上升,后趋于稳定;CLBBB影响DCM患儿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心电图指标QRS时限和QTc是预测DCM患儿LVEF恢复正常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联体背景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中老年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和天津河西医院诊区急性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低(HFrEF,LVEF< 40%)组70例(38.9%)、射血分数中间值(HFmEF,LVEF 40%~49%)组50例(27.8%)和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50%)组60例(33.3%),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差异。结果1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HFrEF组与HFmEF组、HFpEF组与HFmEF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心衰再入院分析,HFrEF组47.1%(33例)较HFmEF组48.3%(29例)高、HFpEF组24.0%(12例)较HFmEF组高(HR分别为2.307、2.368,95%CI:0.187~4.480、1.207~4.644,均P<0.05);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HFrEF组57.1%(40例)较HFmEF组34.0%(17例)高(HR=2.053,95%CI:0.187~4.408,P<0.05)。多因素分析,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FmEF组与HFpE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477,95%CI:0.241~0.941,P<0.05);肺心病(P<0.05)、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P<0.01)、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Ⅳ级(P<0.0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肺心病是心衰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医联体背景下中老年住院HFmEF患者临床特征倾向于与HFrEF一致,但其缺血性心脏病特征更显著,HFmEF组患者1年心衰再入院风险低于HFpEF及HFrEF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3组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导管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方面是否优于药物治疗。方法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对比导管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HFrEF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比较两者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1 166例患者。相比于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提高了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8.1%比18.2%,OR=17.48,95%CI:6.79~45.02,P=0.000)、射血分数(MD=6.59%, 95%CI:2.49%~10.69%,P=0.002)、6 min步行试验距离(MD=24.18 m, 95%CI:5.67~42.69 m,P=0.001)、生活质量(MD=-8.03, 95%CI:-14.33~-1.72,P=0.01)和氧消耗量(MD=3.17 ml·kg-1·min-1,95%CI:1.05~5.28 ml·kg-1·min-1,P=0.003),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8.7%比17.5%,OR=0.45,95%CI:0.30~0.67,P=0.000)和更低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20.8%比35.8%,OR=0.44,95%CI:0.30~0.63,P=0.000)。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43.3%比39.5%,OR=1.29,95%CI:0.76~2.19,P=0.34)。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HFrEF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在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40例/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脏超声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增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房内径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接诊的高血压合并HFrEF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胶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12周治疗,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BP、DBP、MAP均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减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射血分数减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未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与实验组(31例: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持续用药3个疗程后相关心功能指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持续用药3个疗程后副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射血分数减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真实世界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使用剂量,并比较研究与靶剂量 ACEI 对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起始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口服,50 mg/次,2 次/天,根据患者的血压、耐受情况及医患意愿等调整剂量。标准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其他治疗遵循指南要求。随访连续治疗 18 个月,观察真实世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再入院天数及次数、药物的使用剂量等治疗有效率,心脏结构、6min 步行试验、明尼苏达生活量表( MLHFQ) 评分、B 型脑钠肽(BNP)、血常规和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事件发生率。同时对入选时收缩压低于 100mmHg 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在真实世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平均使用剂量为 138.96±67.22mg,达到靶剂量率为 1.8%。标准组达到靶剂量率为 47.3%。(2)观察组的再入院天数及次数、治疗后 MLHFQ 评分及 BNP 均低于标准组,6min 步行试验及临床有效率高于标准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幅度高于标准组(3)两组治疗后心脏结构和功能、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电解质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真实世界我院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治疗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大部分患者没有达到靶剂量;与靶剂量的 ACEI 相比,常用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劣于靶剂量 ACEI,且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更为突出。收缩压低于 100mmHg 的心衰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也同样能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PAF)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右室收缩功能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12月首次行射频消融治疗HFpEF-PAF的患者,分别于消融术前及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分析患者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内径(TVAD)、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TDI-S′)、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LS)。术后相应时间点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复发。结果入选的30例患者中,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完成随访者7例,心房颤动复发4例,余19例患者完成随访,并进行右心结构及功能分析。与消融术前相比,心房颤动未复发组在术后随访各个时间点上述右心室结构及功能(RVFAC、TAPSE、TVAD、TDI-S′、RVFLS)参数明显改善(均P<0.05)。与心房颤动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RVFLS、TDI-S′较低(P=0.039、0.019)。结论HFpEF-PAF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能够使右室收缩功能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患者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CRT-D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34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发生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未发生恰当治疗组(93例)和发生过VA恰当治疗组(141例)。患者年龄(58.8±13.4)岁,其中男178例(76.1%,178/234)。主要终点事件为ICD/CRT-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的VA事件。次要终点为恰当电击(shock)治疗的VA事件或全因死亡事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能够预测ICD/CRT-D发放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5.2±21.6)个月,共141例(60.3%,141/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治疗的VA事件,103例(44.0%,103/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电击治疗的VA事件。共70例(29.9%,70/23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扩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是发放首次恰当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服用胺碘酮是发放首次恰当电击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30 d患者活动度的平均值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ICD植入患者,CRT-D植入患者首次发放恰当治疗及首次发放恰当电击治疗VA的风险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LVEDD、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植入CRT-D是恰当VA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低平均患者活动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非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非射血分数降低CHF合并轻中度COPD患者,按照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来计算倾向性得分,依据1∶1比例进行匹配,将247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247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预后情况和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均为P>0.05)。平均随访(23.2±12.1)个月,观察组的因心力衰竭加重而住院风险(27.5%比40.9%)和因COPD急性加重而住院风险(23.1%比36.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其中,应用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患者的因心力衰竭或COPD加重的住院风险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但两组的死亡风险相似(25.5%比33.2%,P=0.1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2.021)、糖尿病(HR=2.687)、肺功能(HR=1.834)、肾功能(HR=2.483)、B型利钠肽(HR=3.531)是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均为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合并轻中度COPD的非射血分数降低CHF患者再住院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心房容积、心肌应变、应变率在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心房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18~83(48±15)岁。根据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将其分为左心室壁无增厚组66例、左心室壁增厚组60例。选取体检正常者83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2名,女41名,年龄14~88(48±16)岁。运用右心房容积法分别测量受试者的右心房最大排空分数、右心房被动收缩排空分数和右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分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右心房心肌应变(存储功能应变、通道功能应变和泵功能应变)和应变率(存储功能应变率、通道功能应变率和泵功能应变率),其中右心房存储功能指标为最大排空分数、存储功能应变和存储功能应变率,右心房通道功能指标为被动收缩排空分数、通道功能应变和通道功能应变率,右心房泵功能指标为主动收缩排空分数、泵功能应变和泵功能应变率。分别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壁无增厚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壁增厚组及对照组三组间存储功能、通道功能及泵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主动收缩排空分数低于对照组(40.1%±10.5%比45.4%±11.1%,P=0.001);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无增厚组、左心室壁增厚组及对照组三组间的被动收缩排空分数及主动收缩排空分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被动收缩排空分数:40.2%±9.3%比36.4%±10.7%比36.5%±9.4%,P=0.038;主动收缩排空分数:39.8%±10.6%比40.4%±10.4%比45.4%±11.1%,P=0.002)。原发性高血压组的存储功能应变、通道功能应变、泵功能应变、存储功能应变率、通道功能应变率和泵功能应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储功能应变:34.8%±13.7%比45.0%±13.3%,通道功能应变:18.3%±9.4%比26.5%±9.6%,泵功能应变:16.4%±7.3%比18.6%±7.1%,存储功能应变率:(1.6±0.6)/s比(2.0±0.6)/s,通道功能应变率:(-1.2±0.5)/s比(-1.6±0.6)/s,泵功能应变率:(-1.7±0.6)/s比(-2.3±0.6)/s;均P<0.05]。趋势检验显示存储功能应变、通道功能应变、存储功能应变率、通道功能应变率和泵功能应变率三组间数值绝对值的趋势关系为: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壁无增厚组>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壁增厚组(均P<0.001)。结论同时运用右心房容积、右心房应变、应变率可以全面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心房存储、通道及泵功能的受损,且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壁增厚组的右心房通道功能受损更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实验组在这一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示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治疗效果比参照组较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应用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确诊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206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1),沙库巴曲缬沙坦组(n=52),达格列净组(n=51),联合治疗组(n=52)。采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整理并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相关结果的变化情况。出院后对入组患者进行平均6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患者有无心衰再住院,发生室性心律失常,MACE(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事件等。结果在抗心衰治疗后,四组患者之间的NT-proBNP(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联合治疗组NT-proBNP及ST2比其他三组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因心衰再次住院以及MACE事件显著降低(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K-M生存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的生存概率均显著增高,其中联合治疗组生存概率最高。结论HFrEF患者通过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其临床疗效和预后均有明显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型及中间型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易损期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及中间型心力衰竭患者312例,失访17例,最终本研究共入选射血分数保留型及中间型老年心衰患者295例。按照易损期内(出院后90 d)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87例和非MACE组2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对患者随访结果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静息心率和红细胞比容对患者易损期内发生MACE的影响。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静息心率及红细胞比容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组患者出院时静息心率水平为(78.6±6.9)次/min,高于非MACE组患者的(71.1±8.4)次/min(t=7.30,P<0.01);红细胞比容(32.3±3.6)%低于非MACE组患者(36.6±4.9)%(t=-8.22,P<0.01)。静息心率和红细胞比容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及中间型老年心衰患者易损期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HR为1.11(95%CI:1.07~1.14,P<0.01),红细胞比容HR为0.91(95%CI:0.83~0.99,P<0.05)。低静息心率(193例)和高静息心率组(102例)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86.5±1.2)d和(57.9±3.2)d。高静息心率组的生存率(87.3%,89/102)小于低静息心率组(98.4%,190/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0,P<0.01)。高红细胞比容组(134例)和低红细胞比容组(161例)生存时间分别为(84.6±1.7)d和(67.0±2.4)d。低红细胞比容组的生存率(91.9%,148/161)小于高红细胞比容组(97.8%,13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2,P<0.01)。ROC显示静息心率、红细胞比容水平检测截点值分别为73.5次/min、35.4%,静息心率联合红细胞比容检测的ROC下面积(AUC)为0.919(95%CI:0.882~0.947,P<0.05),高于静息心率AUC为0.885(95%CI:0.843~0.919,P<0.05),红细胞比容AUC为0.747(95%CI:0.694~0.796,P<0.05)。结论静息心率、红细胞比容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及中间型老年心衰患者易损期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观察其心功能等情况。方法:本组观察开始时间为2021年8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7月,将64例患者分组对比,普通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优化组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普通组和优化组心功能指标对照中,优化组E、e,、E/A、E/e,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组,(t=11.161,p=0.014),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超声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收治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同意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厚度。结果:试验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诊断中应用心脏超声可以准确判断心脏结构、功能异常情况,对于疾病诊断有很高的提示作用,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一种以皮肌炎典型皮损为主要表现,至少6个月或更长时间没有肌炎表现或者肌肉磁共振、肌电图等实验室检查轻度异常的一种疾病。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相关CADM临床症状以皮肤、肺受累较为多见,心脏受累较少。本文报道1例抗MDA5抗体相关CADM合并重症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病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对合并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的糖尿病患者心肾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合并HFmrEF的糖尿病患者350例,根据是否应用SGLT2i分为SGLT2i组76例和对照组274例。主要观察指标为随访发生心肾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相似。平均随访时间为(10.3±5.6)个月,有33例(9.4%)心肾事件。SGLT2i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6.6%)和28例(10.2%)。SGLT2i组的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9%比6.6%,HR=0.599,95%CI:0.380~0.944,P=0.022),但死亡(0比0.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3%比1.8%)和急性肾功能不全(1.3%比1.5%)发生率均相似(均为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GLT2i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呈显著负相关(OR=0.582,Log-rank检验P=0.016),与心肾临床结局呈显著负相关(OR=0.649,Log-rank检验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GLT2i(OR=0.867,P=0.002)、老年(OR=1.814,P=0.012)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OR=1.681,P=0.031)是发生心肾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GLT2i可降低合并HFmrEF的糖尿病患者心肾临床结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