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次纳入 58 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间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3 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行果糖二磷酸;试验组行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 93.1% )、对照组( 68.9%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4% )、对照组( 27.7%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显著,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微小RNA-155(miR-155)、微小RNA-146b(miR-146b)表达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根据有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入院当天血清miR-155、miR-146b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76例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28例(36.84%)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年龄、家庭条件、家庭月收入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血清miR-155、miR-146b表达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血清miR-155、miR-146b均是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发现,血清miR-155、miR-146b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85,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成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高,这种恶性心律失常高风险可能与患者血清miR-155、miR-146b异常过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吸气肌训练(IMT)联合耐力训练对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2019年7月,共纳入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76例,计算机法随机分组,康复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康复组患者给与IMT联合耐力训练的康复干预方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外无特殊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出院后12周行最大吸气压(PIma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肺运动试验(CPET)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定法(MRC)评估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结果干预后康复组PImax高于对照组及同组干预前[(91.5±12.3)比(72.4±10.2)cmH2O(1 cmH2O=0.098 kPa),P<0.001],而对照组前后则无明显改变;康复组LVEF高于对照组[(52.0%±9.0%)与(43.3%±8.4%),P<0.001];CPET:康复组峰值公斤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摄氧量(VO2at)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合理的IMT联合耐力训练的心脏康复方案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及外周肌力,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49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儿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葛根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结果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D3+、CD4+、CD4+/CD8+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以有效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简介:摘要: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是由小 RNA 病毒科的脑心肌炎病毒群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感染猪和啮齿类动物,尽管在许多种动物中普遍存在亚临床感染,但主要引起猪的零星死亡或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