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有为、无为两缘起,在佛教界对峙已久。虽两各具颠扑不破的真理,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立共存,可显示大乘教义内容之丰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还是美中不足。若能两会通,则如锦上添花,镜旁置灯,更是美上加美,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今且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之:1.两缘起本有其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其中蕴蓄着不少真理,必须会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为、无为是直接成对之法,它是根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生基本法则生起和存在的。有为法有生有灭,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无为法与之相反,无生无灭,无形

  • 标签: 缘起说 有为法 大乘教 无为法 阿赖耶识 如来藏
  • 简介:<正>许多年前我在美国一间大学的研究院读神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一本中译英的书,名为"CarvingtheHeartoftheDragon"。那书名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边揭开封面,一边喃喃自语,怎样用一把利刀雕刻一条活龙的心脏呢?不会鲜血四射吗?翻开几

  • 标签: 情采 Dragon 学位课程 利刀 神与物游 以赛亚书
  • 简介: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 标签: 补特伽罗 Atman Pudgala 阿特曼 佛教思想 天上天下
  • 简介:周末休闲之余,碰巧几位朋友到家拜访,就人生,做人,干事等谈论,探索一番。饭后几位朋友走了,我回味谈论,探讨的话题很有意思。故归纳为“三”之言和“五行”,以飨读者。

  • 标签: “五行” 人生感悟 “三” 朋友 谈论 休闲
  • 简介:"无分别"说是八世纪晚期"吐蕃僧诤"中汉僧的代表人物摩诃衍的主要主张,它在当时和后世的藏传佛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宗喀巴大师在中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彻底的破斥,从而维护了他所强调的智慧方便双修、止观双运等法门,并重新解释了大乘经典中关于"无分别"的经文.随着宗喀巴大师对"无分别"说破斥的展开,汉藏佛教的某些分歧也徐徐展开.

  • 标签: 宗喀巴 藏传佛教 “无分别”说 大乘经 摩诃衍
  • 简介:作为部派佛教的一支,有部承认佛乘(菩萨乘)的存在,并从各个方面对佛、菩萨、波罗蜜道及三乘差别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纳与梳理。

  • 标签: 佛教文化 大乘观念 波罗蜜道 菩萨
  • 简介:明贤法师:所有佛弟子都有责任勿买、勿用、抵制士力架及其公司相关产品,直到无人再买,要让诋毁僧宝形象者马上付出代价。其人在制造不幸,切莫再让其制造更多不幸。

  • 标签: 广告 相关产品 不幸 制造 公司
  • 简介:无数次重复着同一个梦境。梦中坐在那棵菩提树下流泪。手中握着老和尚留下的三宝印和刻有“定然方”的手章,感觉着老和尚的叹息似弥漫在寺院的每一个空隅,却再也觅不到他真实的笑容。

  • 标签: 定然和尚 菩提树 佛教研究 中国
  • 简介:“洛阳龙门石窟内,一尊历经千年风霜的佛像,手势神似‘剪刀手’。”五一小长假期间,龙门石窟内一尊伸着“剪刀手”的佛像的图片由网友发到微博上后,被大量转发。这尊佛像被冠以“史上最萌佛像”的称号,引发热议。

  • 标签: 佛像 剪刀 洛阳龙门石窟
  • 简介:《文殊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 标签: 《文殊说般若经》 甚深般若 一行三昧 《金刚般若经》
  • 简介:尽管“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五时八教”这些术语并未明确出现于智 本人的著作之中,但传统上所阐述的天台“五时八教”的内容是包含于其关于教判的论述之中的,五时、五味之间的关系以及化仪与化法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可于智顗的著作中得到文证。因此,如果由于智 著作中未出现过“五时八教”这一术语便认为从中看不出有五时八教之说,或由于湛然明确使用了这一术语便认为该说出于湛然或为“后代中国天台的产物”,都未免显得过于匆忙。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灌顶、湛然及谛观等天台后学所提出的“化仪”、“化法”及“五时八教”之名目,实基于智顗之教判学说的恰当理解与领悟,它们既可于智 的著作中获得足够的文证,因而便不能视为对智顗思想的某种误会、歪曲或是附加,而仍应视为智 本人的思想。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智顗之教判学说的更为系统化与明确化而已,更便于后学入门以把握天台之基本的圆教精神而已。

  • 标签: 天台宗 关口真大 五时八教 判教
  • 简介:“九年易形”在魏晋至唐宋年间风行数百年,许多道教内修派别皆有所认同。到明清时,“九年易形”的观点杳无踪迹,似乎毫无影响。这是因为“九年易形”与内丹学有着完全不同的人体观念。随着内丹学的大行其道,这一理论渐渐沉没。然而,这两种对立的观念在清末时期武术领域试图实现双方的圆融,并影响到了现代道教内修实践。

  • 标签: 九年易形 九易 内丹 武术 易筋经
  • 简介:小乘罗汉能不能成为禅宗的祖师?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公案”。本文站在思想史的立场上,对此问题加以全面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早期禅宗中禅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到了《北山录》才有明显的意识。此后宗密、裴体以及契嵩都对此问题发表过自己的意见,本文对他们的看法加以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唐宋僧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把它与对“传法”的看法或者历史观结合起来,展开了精彩的思索。

  • 标签: 禅宗 祖统 北山录 宗密
  • 简介:马丁·路德当年翻译的《圣经》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他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两个重要观念——应许恩典和平等解释,特别是后者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

  • 标签: 理解 权威理解 解释权 判断权 翻译研究
  • 简介:智yi在《摩诃止观》中讲到天台止观思想时,自称是根据《大集经》有关内容而提出三十六兽,作为禅病对治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智yi此另有渊源,实际上并非出自《大集经》,而是出自古式书《六壬大全》。本文对晋代葛洪著《抱朴子》、《晋书》、隋代萧吉著《五行大义》、近年出土的六朝铜式盘,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界人士熟悉三十六兽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对智yi生活的时代三十六兽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摩诃止观》中的三十六兽与天台止观学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止观 考论 《抱朴子》 《晋书》 六朝时期
  • 简介:文化必有其特性,五台山文化从四个方面的特性表现出其文化品格:一,佛教文化高地,这可以说是五台山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基础形态。二,文殊道场是五台山文化的最特出文化标识,文殊信仰对于五台山文化起着一种整合作用。三,“青黄并存”体现着五台山文化的旺盛文化活力。四,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合一是五台山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佛教文化高地 文殊道场 青黄并存 自然价值 人文价值
  • 简介:当将《灵剑子》一书定位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时,其历史地位就更为特殊,在道教的文化发展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处于唐代道教之后,南宋各种新道派成立之期,介于符籙与丹道的传承之间。此一时期道教可以说是支派繁衍与驳杂混乱,除了符籙科教道法特别兴盛外,在道教的思想与理论的建构上有不少的突破与建树,尤其在道家的修炼术上,从唐代的外丹术转向干内修的锻炼术,体内炼丹的思想大为流行,在张伯端的《悟真篇》之前,类似“内丹”的修行方法与技术已层出不穷,不少道士符籙与内修是同时并进。《灵剑子》正好是道教内丹学说与理论成型之前的作品,反映了道教在性命修持上的长期努力,为南宋、金、元修炼内丹道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的各种教派在文化上是互相杂揉的,追求的是炼养成仙的目标,至于五花八门的各种功法,可以各取所需与各自发展。在唐宋内丹思潮的影向下,导致道教生态环境的转变,《灵剑子》即是这种转变下的一种形态,吸收了由行气、胎息而来的内丹功法,但就其宗教本质来说,内修只是其成仙的一种手段而已,仍着重于阴骘的功德圆满上。

  • 标签: 《长春真人西游记》 内丹 北宋时期 历史地位 文化发展 唐代道教
  • 简介:克隆术的问世,给人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科学家们也由此认为掌握了生命的成因奥秘,可以生产出完全相同的“复制品”,甚至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完全可以“自己生自己”。科学家们也由克隆术的掌握以为可以将一个人的生命无限延长下去,人类如果如此“克隆”,自然使人们感到前景可怕,因而许多国家从政府到社会都对克隆术的发展,采取了一些从法律到道德的限制。以此保持人类自身繁衍的稳定。

  • 标签: 克隆 佛理 生命 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