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徐正标(字一之)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文艺学博士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书法研究所负责人、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36名行书获奖者之一。2009年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访目代表团成员,赴日参加“中日自作诗书法展”20周年纪念大展系列活动。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八、十届)、中青展(七、八届)。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千年书法大展,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国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大展,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启动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书法精品展,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交流大展,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等国家重大展览。
简介:2000年年初,笔者撰写《永明书学研究》长文,对南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的八种书学著述进行钩稽、评析,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书学研究的真正自觉,或者说书法理论批评的真正自觉,是在“永明书学”,她不愧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批评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现在看来,拙文还有一个严重的遗漏,即马澄《逸少正(镇)书目录》,这是书法著录的专著。当时笔者未能确断马澄此篇到底是写于齐代还是梁代,还有对古代书学体系中书法著录这种特殊门类重视得也不够,以为这种体例在保存书家、书作的史料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书法观念、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现在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中国古代书学研究中的观念、思想、理论,不是像现在某些书法理论的宏论那样,是从什么儒道释的经典中派生出来的,而是书学研究在解答书法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时逐渐升华、凝炼而成的。话说回来,儒道释作为古代书学研究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资源,肯定会对书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简介:冯宝麟:书法一直是我所珍爱的,而且默默地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耕耘着.近年来,相对于篆刻创作和学术研究而言,我在书法绘画上投入的精力较少.不过,提高书法的创作水平,实现篆书、篆刻的"双篆合璧",一直是我的愿望.我把笔墨的锤炼当成自己的必修课,所以采取"闭关修炼"的方式,我想只有沉潜,才能深入."插柳不叫春知道,莫问春来早与迟",一个从艺者,当你真正地钟爱这门艺术的话,那就应该把你自己当成"柳枝",深深地插入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去吸吮那里的营养,然后生根、萌芽,待春风浩荡之时,你已经"绿树成荫",为艺坛添一片风景.这是我的理想所在.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学习中国画的画家,基本上是在打破过去“山水”、“人物”、“花鸟”分科的形势下进入画坛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们以描绘现实物象的技法为基础,向适合个人艺术气质的领域倾斜。随着在艺术上自由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他们得以选择最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方面。进入90年代以后,这些画家的个性化艺术风貌逐渐凸显,各有题材上的偏重。人们很自然地将他们分别归入人物画家、山水画家或者花鸟画家。但其中许多画家的知识结构和感情容量显然不能被花鸟、山水、人物这种区隔所限制。冯远就是这样的画家。虽然他的作品以描绘人物为主体,但他的艺术资质是综合性的,他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简介:《兰亭序》传为晋大书家王羲之所书,曾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惜世上所见的都是摹本,其中比较接近真迹的,要数冯承素的摹本,因是钩摹,忠于原作,故能保持本来的笔情墨趣和神态风貌。《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究竟怎样呢?明方孝孺说《兰亭序》“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兰亭序》的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写来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显得气脉贯通;其行与行,大致相等,但时有宽狭,略带曲折,宽狭相间,曲折互用,相映成趣。试拿第十四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行字来说吧,总的形势有所倾斜,忽左忽右,呈曲线的形状。比较来看,如果以“趣”字作基准的话,那么“舍”字偏右,“万”字向左,“殊”字又偏右,而“静躁”两字向左,“不同”两字则基本居中。由于重心始终保持在行线中,因此虽有倾斜而不偏离,于是乎形斜体正,势曲态直了,富有韵律感。再拿第十行“所以游目骋怀”几个字来说吧,不论“所”字的收笔与“以”字的起笔,还是“以”字的收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