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艺术家创作之始,首先会考虑做什么、表达什么,继而考虑怎么做、如何表达。我认为方向是先导,方法是手段,方案则是最终的成果。作为一名设计师出身的艺术家,我试图创作出能根植于传统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以现代的方式表现建筑文化,同时对高速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弊病做出反思。同时,我希望通过材料、构造、形式、色彩等手段解构传统建筑。最终,我以木装置和“新水墨”的方式演绎出《梦华录》系列作品。
简介:~~
简介:图案是由形象、色彩、构图三者构成的。图案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其题材、内容、形状和制作过程在广泛的实际应用中构成了千变万化的组合形式,从而形字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简介:
简介:问:学习硬笔书法选什么帖比较好?答:学习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一样,选帖是第一步。选对了字帖就像走对了路,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首先是选水平高的帖。选帖的原则是“取法乎上”。好帖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的法帖,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名帖,适合硬笔以小楷为主,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临钟繇宣示表》、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钟绍京《灵飞经》、赵子昂《汲黯传》《道德经》、文征明《离骚经》等。
简介:所谓书法创作,一定意义上,是不同于通常写字活动的一项自姑至终充满精神思维的感性体验.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则更和作者彼时的创作状态直接相关。
简介:最早的中国绘画是不是就提出了不取形似?我想在千余年的中国画的进展和流变中,我们的古代先辈最早一定还是把形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的,不取形似应该是后来人提出的。我想一开始他们还是会相当重视形的描写,只不过这个"形"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形"是有差别的。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展开从一开始就是分歧的,中国的绘画方式最早就是以线条来描写事物,以线状物。比如说它勾勒肖像,例如阎立本
简介:从本期始,推出规范字教学栏目,着重于如何写好规范字,以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简介:植物需要细心的呵护。如果他们要生存,就需要光、养料和适当的温柔关怀。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植物区系*(plantage*)将以最好的园艺传统来照料它的每一客户。
简介:想要了解中国艺术家谭平的作品,可以从一幅他在1987年创作的、名为《抽象》的小尺寸铜版画开始。20世纪80年代未的中国,艺术家徐冰日复一日地雕刻“天书”造汉字;而吕胜中,正谨慎地走向对中国传统剪纸的颠覆。彼时刚27岁的谭平,却创作出一件完全脱离中国艺术传统元素的、“纯粹”的作品,这种“彻底”的创造在今天看来意味着艺术家内心强大的自由精神。
简介: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鲁迅致赖少其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去年(一九八一)在安徽出版的《画刊》上,
简介:几乎所有在这里讨论的艺术家均否定作品的意义是艺术家自己赋予的。相反,认作品之后就与他们无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山专曾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他举了个例子,艺术作品好比植物,而艺术家则是土壤,植物的本质属性不因土壤肥沃与否而改变。所以,艺术家也无权和不能去确定作品的本质和意义。顾德新也坚持这一观点,所以他从不解释作品的意义。中国艺术家很少受到后结构主义的影响,罗兰·巴物“作者的死亡”的文章也鲜为人知。但吴
简介:我曾不止一次参观过钦瑞兴的书法展,也有幸连续责编过他的3本作品集,彼此更有过清茶一杯的坦诚交流。但要谈论他的书法,却不能“嗤点”,而是要尽量在本体与主体、历史的关联中,在“世情”和“时序”的宽阔中看他和他的作品。当代书法面临的一个重要危机就是主体的“客观不在场”,或者说由于受到时代、媒介、场域等变迁的影响,书法创作或书法作品有时呈现出“无我”或“假面人”的情态,书家注重技法和过程,而心不在作品中。
简介:南宋山水画主要成就集中于画院之内以“马远”、“夏圭”为代表,被称为“院体山水”,即以水墨苍劲的大斧辟皴在小幅画上画边角之景,形成与北宋迥异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从形式、内容、创作方法、还是审美趣味来看.文人意趣对南宋院体山水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简介:邹嘉玺是一位勤于创作且极富个性的中年书家。于创作中,他以北碑作骨力,旁涉帖学之气韵,走出了一条熔铸碑帖,博采众家的探索路子。书道之外,他擅国画、雕刻、雅好奇石。于诸种艺术之间沟通融汇之中渐得渐悟临池的个中真味。由是,品读其书,虽以行草面目出现,然展示出的既有得力于碑
简介:本文从南齐萧子良与永明时代竟陵八友的渊源关系入手,探讨萧子良、竟陵八友文学主张与他们书法实践的关联。指出萧子良、王融等人关于古今杂体的著述,与永明文学“涂绘古典,竞须新事”,都是当时的新鲜事物。文章认为,南朝的杂体书法不仅和参与者多为擅长古文字的书家有关,还从书法外延与绘画混合,进而成为书坛的一股新艳潮流。文章对这一历史现象展开了分析,认为“杂体既资于画,听以附乎书末”是历史的必然。杂体书相当于古代的美术字,虽非主流,但今天仍流传于民间,其中内含的艺术价值仍亦应得到重视。
化古开今录梦华——我对材质、结构和时间意义的一点感悟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草书册
图案设计(一)
静物之一
经历之一
精品选刊(一)
谈素描(一)
书法问答(一)
刘一闻
形一神
古诗教学(一)
行书初阶(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线即一线即一线——游戏于越界与无穷间
赖少其:从“一木一石”精神做起
中国“极多主义”——一种另类“形而上”艺术(续一)
木体实而花萼振——读钦瑞兴的书法
文人意趣对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
雄奇清婉总相宜——品读邹嘉玺碑体书法
南齐萧子良、竟陵八友及新潮“杂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