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6年1月出版的《土默热红学——〈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新探》,洋洋大著60万字,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在网上引起热议,被称作是具有“颠覆性的红学新学说”。土默热先生积20年心血,经10年探索,10年耕耘,建起了一座在胡适红学“基础”之外的红学大厦,他把《红楼梦》的著作权交给了洪异;把作品的“生活原型权”交给了生活原型——百年世家洪异家庭的洪园;把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景色交给了杭州的西溪湿地;把那些聪明美丽的红楼女儿交还给了“蕉园诗社”的“五子”、“七子”;把贾宝玉异端邪说的论者听者交还给了刚刚亡国破家的南明遗老遗少……今年春上有40多位红学专家汇聚西溪再争鸣,土默热的见解让我们在习惯了平日红学思维的同时,感受一股清新的学术探讨之风,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这才是学术领域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刊出秦轩先生写的《土默热重勘〈红楼梦〉》,以飨读者。
简介:年近古稀的易只是贵州《水钢报》的退休编辑。从1996年4月1日起。他开始了“祖国56个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活动。11年的风风雨雨,他已经走过了云南、贵州、湖南、海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福建等18个省(自治区)的68个州(地、市、盟)200多个县(自治县、旗)500多个民族乡(镇)1000多个民族村寨,画钢笔速写和白描作品2000余幅,写日记20余万字,反映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抢救民族民间文化。如今,易只已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速写和白描作品740余幅,发表《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札记》和其他文章7万余字。他两度深入土族之乡,描摹土族的服饰和原生态文化,创作了一批美术作品,这里我们选发其中的数幅,以飨读者。
简介:<正>(一)在19世纪70年代前,缫丝生产完全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一统天下,蚕桑业与缫丝业一直牢固地结合于小农经济的内部,停留在小农个体经营的阶段,尚未出现养蚕与缫丝相分离的现象,正如日本学者铃木智夫教授所指出的:“蚕户各自以收获之成茧,直于自家缫丝,而以生丝出售,向无缫丝与养蚕离分之观念”.在中国农村手工缫丝业广泛发展的基础上,1874年,侨商陈启源于广东南海县开办继易隆缫丝厂,使用法国式共拈丝车,又设置锅炉,输蒸汽于茧盆,代替炭火煮茧.如此一来,据说工效提高许多,“一人可抵十人之工”,而且所缫生丝粗细均匀,售价提高,“期年而获重利”,引得时人分外眼热,竟相仿效.到1894年时,广东全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