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围术期骨盆损伤伴血管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4年1月,共有18名研究对象参与,均为骨盆损伤伴血管损伤患者,其中,5名患者接受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4名患者接受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3名患者接受腹膜外骨盆填塞术治疗,6名患者接受血管吻合术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前,对患者进行骨盆CT检查,所有患者均检出损伤血管部位血肿;经相应的方法治疗,手术均成功,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存活率100.00%;术后出现骨盆术区感染2例,经创面负压引流、换药处理后痊愈。结论:对于骨盆损伤伴血管损伤患者,围术期选择动脉栓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术、腹膜外骨盆填塞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可起到有效止血的作用,临床需依据患者伤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踝部手术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踝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患侧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和蛛网膜下隙阻滞(B组)。观察两组阻滞平面及临床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麻醉后5min,A组感觉阻滞范围为患肢L1-L3,B组感觉阻滞范围为T10以下。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成功率均为100.0%,术后48h随访无神经损伤并发症。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30min内SBP、DB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10、20、30min时的SBP分别为(128.67±8.33)、(121.03士8.17)、(129.96±7.91)mmHg(1mmHg=0.133kPa),DBP分别为(71.21±5.75)、(70。03±4.11)、(82.85±4.22)mmHg,显著低于麻醉前[SBP、DBP分别为(148.15±7.71)、(85.03±5.96)mmHg](P〈0.01),与A组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可用于患者踝部手术的麻醉,可达到蛛网膜下隙阻滞相同的效果,且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蛛网膜下隙阻滞更轻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内诊治的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中有68例踝臂指数正常(A组),114例不同程度的踝臂指数异常的患者(B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左右不同颈动脉的狭窄情况。结果:B组患者左右不同颈动脉的直径均显著低于A组(P<0.05),即狭窄程度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的踝臂指数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其联合关系,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其血栓前状态(PTS)阶段进行专业踝泵运动锻炼指导的促康复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康复锻炼指导,观察组联合运用专业化踝泵运动训练指导。结果:观察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为0.00%,对照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为12.00%,P<0.05;干预前Harris、ADL量表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Harris、ADL量表评分均为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其PTS阶段开展专业踝泵运动锻炼指导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升自理能力,并可预防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