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64例的L4/5单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静态固定组40例采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动态固定组24例采用动态Coflex固定系统。结果两组患者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两组组间术前与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的对比(P>0.05)。结论后路减压与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退变的治疗效果较好,没有相邻退变症状的出现,但其对相邻退变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对比研究的结果与长期的随访。

  • 标签: 腰椎 棘突间动态固定 相邻节段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及修补术前后右心室壁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对29例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I组)修补术前后、10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Ⅱ组)及17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心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基底、中段和心尖收缩期峰值速度、应变和应变率。结果I组术前右心室壁各节收缩期峰值速度高于I组术后、Ⅱ组和对照组(P〈0.05),而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高于Ⅱ组,但与I组术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后收缩峰值速度、应变与应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右心室壁各节收缩峰值速度、应变、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右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易受容量负荷的影响,而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应变率更能真正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准确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壁收缩功能的变化,有望成为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房间隔缺损 右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在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4月-2020年8月本院65例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与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结果 诊断准确率方面,冠脉造影检查是100.00%,心脏超声检查是96.92%,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 心脏超声在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将具体异常状况反映出来,同时有助于诊断准确率提高,此外,该检查方法操作简单,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

  • 标签: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心脏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联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长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并且治疗的24例成人锁骨长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对于24例患者进行术后8-18个月的跟踪回访,患者在手术后的7-10周骨骼开始愈合,并且治疗效果较好,没有并发症的出现,钢板和螺丝没有出现松动断裂的情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联合内固定对于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 标签: 联合内固定 锁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效果。方法: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时间内我院接收冠心病患者112例,以病理学检查作为本次研究的标准进行心脏B超诊断,分析诊断效果。结果: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准确性与病理学检查差异较小(P>0.05)。结论: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效果良好,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心脏B超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收治的58例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后选择心脏B超进行诊断,分析心脏B超诊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诊断,心脏B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中,采用心脏B超诊断符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 标签: 心脏B超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
  • 作者: 董晓辉贺敬澜付治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9期
  • 机构:董晓辉贺敬澜付治安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河北056001作者简介:董晓辉,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2月,学历:本科,科室:骨科,职称:主治医师,籍贯:河北邯郸,毕业院校:河北北方学院,工作年限:10年,医院全称: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脊柱胸腰锥爆裂性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120例脊柱胸腰椎短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行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植骨片,对照组行单纯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无内植;结果两组患者均无组织及伤口类感染、死亡和加重神经症状现象;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01);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2±0.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0±1.32)(t=33.800,P<0.001);观察组Cobb’S角矫正丢失(1.23±0.65)显著低于对照组(7.20±1.65)度(t=26.075,P<0.001);两组患者的前、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S角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均<0.001);结论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脊柱胸腰锥爆裂性骨折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爆裂性骨折;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43-02

  • 标签:
  •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p=0.002)、融合多于12个(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术后 脊柱畸形 多节段 成人 脊柱内固定技术
  • 简介:x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既要求在视觉上与实际相似,又要求易于网格划分和数学求解。本文基于中国人体腰椎L4-5活动的系列二维截面CT图像,采用轮廓线的描述方式提取平面数据,通过将平面数据坐标进行三维化处理,获得腰椎的三维体数据,最后直接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自底向上的建模方式重建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L4-5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和数学求解能力。

  • 标签: CT图像 腰椎活动节断 三维可视化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背景:峡部裂是青少年腰痛的常见原因,也是造成后期腰椎滑脱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峡部清理取髂骨植骨运动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峡部清理取髂骨植骨运动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患者128例,均为单双侧峡部裂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峡部裂分布,疼痛程度,下肢根性症状.术前根据CT横扫将峡部裂分为Ⅰ型线型,Ⅱ型中间型;Ⅲ型硬化型.术后使用CT矢状位重建判断愈合情况,连续性的骨痂形成为峡部愈合的标准,记录愈合时间.愈合取出内固定后测量运动的活动度.分析手术并发症.结果:128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患者平均年龄(23.0±4.5)岁(17~36岁),均为男性.腰5峡部裂81例,腰4峡部裂13例,腰3峡部裂3例.术后6个月愈合41侧,双侧愈合17例;术后9个月愈合94侧,双侧愈合34例;术后12个月愈合159侧,双侧愈合72例,CT分型Ⅰ型患者均愈合.术后1年愈合率为81.9%.术后24个月愈合率92.3%,其中15侧未愈合.双侧未愈合6例,均为CT分类中的Ⅲ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2±2.1)分减轻为末次随访时的(1.3±0.4)分(P<0.05).腰椎JOA评分自术前的(21.0±3.2)恢复到末次随访时的(27.6±1.0)(P<0.05).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25例,运动平均活动度5.0°±2.7°.术后无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无术后感染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3例.结论:峡部清理取髂骨植骨运动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保留固定部分活动度,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腰椎峡部裂 修复 内固定 运动节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 B超在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2月至 2017年 2月所收治的采用心脏 B超检查的 30例冠心病患者的检查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对心脏 B超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灵敏度进行计算。结果:心脏 B超检出中 25例性室壁运动异常者,灵敏度为 86.20%。结论: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采用心脏 B超检查诊断的灵敏度较高,临床检查价值较高。 【关键词】心脏 B超;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8年11月结束于2019年8月,研究样本定义为56例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评价患者心脏B超诊断灵敏率、有害反应。结果经诊断得出,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45例,灵敏性80.36%。心脏B超诊断患者无有害反应,发生率为0%。冠状动脉造影有12例出现有害反应,发生率为21.43%(P<0.05)。结论心脏B超诊断该病灵敏度高,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 标签: 心脏B超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嵴间线与腰椎间盘突出(LDH)的相关性.方法在腰椎平片中回顾性评估髂嵴间线的高度,并根据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髂嵴间线高度在L4上段及以上者为A组;在L4下者为B组;在L4-5椎间隙者为C组;在L5及之下者为D组.比较各组中突出的差异.结果1.髂嵴间线越高,L3-4椎间盘突出率越大;髂嵴间线越低,L5-S1椎间盘突出率越大.2.L1-2和L2-3椎间盘的突出率与髂嵴间线的高度无关.3.无论髂嵴间线的高低,均为L4-5突出率最大.结论髂嵴间线是影响L3-4和L5-S1椎间盘突出的重要解剖因素.L1-2和L2-3椎间盘的突出与髂嵴间线高度无关.髂嵴间线不是L4-5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髂嵴间线;X线片;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4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B超对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以来,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脏B超检查,同时采用临床病理金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分析心脏B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使用心脏B超诊断,患者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有74例,灵敏度为92.5%。结论采用心脏B超检查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正确性和灵敏度比较高,并且安全无创,操作简单,应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心脏B超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50例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实施心脏B超检查及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心脏B超在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检出率为92.0%,与冠脉造影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B超诊断左房内径、 左室末径、 主动脉内径、 右房内径、右室内径病变的检出率与冠脉造影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心脏B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情况诊断过程当中应用心脏超声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有冠心病性室壁运动异常疾病的患者中随机挑选60名开展试验,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以及心脏超声诊断,对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为83.3%,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7%,对结果进行对比看到差别明显,统计学研究价值高。结论:心脏超声诊断准确率比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更高。

  • 标签: 心脏超声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跨伤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跨伤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一年,观察比较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随访一年后,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跨伤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不同方法 胸腰椎爆裂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或腰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或腰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或腰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 标签: 脊柱前路融合 TSRH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段脊柱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