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方法选取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54例.术后12h亚低温治疗前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检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血氧饱和度(SaO2).术后7d判定患者脑膨出情况并再次检测ICP及CPP.结果常规治疗组与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在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布、亚低温治疗前GCS评分、ICP、CPP及SaO2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脑膨出发生率、脑膨出程度及IC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CPP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提高CPP、降低ICP,并且减少脑膨出的发生率和脑膨出程度,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局部亚低温 脑膨出
  • 简介:目的探讨抑制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否可以增强三氧化二砷(ATO)对胶质瘤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分别用HO-l激动剂钻原卟啉IX(CoPPIX)和HO-1抑制剂锌原卟啉IX(ZnPPIX)预处理细胞后,用ATO处理胶质瘤细胞系U251MG,通过检测细胞死亡、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SubGl等评价ATO对胶质瘤细胞的损伤作用,并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TO诱导的活性氧蓄积,用Westemblot分析HO-1的诱导、P38和JNK的磷酸化情况。结果ATO可以诱导U251MG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活性氧蓄积以及HO-1蛋白表达,这些指标均可被活性氧抑制剂L-N-乙酰半胱氨酸(LANC)抑制。HO-1诱导剂CoPPIX可以明显抑制As2O3,诱导的细胞死亡和活性氧生成,而HO-1抑制剂ZnPPIX则可以显著增强上述作用。结论抑制胶质瘤细胞HO-1的表达能显著增强ATO的胶质瘤作用,考虑到HO-1在胶质瘤内高表达,ATO联合HO-1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胶质瘤的新方法。

  • 标签: 胶质瘤 三氧化二砷 HO-1 活性氧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natidic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0.1g,每天一次,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14天测定血浆LPA。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结果脑梗死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80±0.87μmol/Lvs2.85±0.65μmol/L,P〈0.01);与治疗前相比,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LPA水平均明显降低(5.26±0.50μmol/Lvs5.79±0.83μmol/L,P〈0.01;5.06±0.69μmol/Lvs3.82±0.90μmol/L,P〈0.01),但氯吡格雷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LPA水平高于正常人;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其中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明显。

  • 标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类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中Akt蛋白磷酸化激活情况及其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自由落体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外伤后1h、3h、6h、12h、1d、3d、7d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后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表达.另外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外伤组、外伤+抑制剂组、外伤+二甲基亚砜(DMSO)组,伤后1d统一处死.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检测p-Akt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脑外伤后3hp-Akt表达增加,于24h达到高峰,给予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Akt磷酸化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PI3K/Akt通路在脑外伤后激活并发挥凋亡的作用.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PI3K/ AKT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治疗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3D-CT薄层连续平扫,并将影像资料导入SteahhStationTriaPlus手术导航系统,图像经三维重建后,确认患侧卵圆孔作为靶点,在导航实时引导下进行卵圆孔穿刺,并行电生理测试,再次确认靶点的位置无误后,进行射频热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穿刺成功,射频热术后,患者原有的面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67±0.47,术后VAS评分为0.22±0.57,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且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和疗效显著的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手段.

  • 标签: 神经导航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目的观察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低压氧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MMP9在GM1预防低压氧脑水肿中可能的机制。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n=6):分别为对照(contr01)组、急性低压氧(HH)组、GM1治疗(GM1+HH)组、单纯给药(GM1)组。control组:置于低压氧舱外的常氧舱内;HH组:置于6000m海拔模拟舱内24h;HH+GM1组:连续腹腔注射GM13d(30mg/kg),最后一次给药后30min行急性低压氧处理,方法同HH组;GM1组:前期GM1处理同HH+GM1组,后期同control组处理。小鼠在急性低压氧处理24h后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MMP9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湿重比和伊文思蓝定量评价脑水肿程度。结果GM1降低急性低压氧24h后血脑屏障损伤,减少湿重比(P〈0.05)和伊文思蓝渗出量(P〈0.05),并抑制MMP9表达上调(P〈0.05),减弱星形胶质细胞MMP9荧光强度。结论GM1抑制MMP9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其预防急性低压氧脑水肿的机制中。

  • 标签: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急性低压氧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二十碳五烯(EPA)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收集EPA治疗aSAH后CVS的临床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30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EPA降低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46,95%可信区间(CI)为0.29—0.72,P=0.0006]、持续性SCVS发生率(RR=0.13,95%CI为0.04—0.46,P=0.002)、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发生率(RR=0.27,95%CI为0.14~0.51,P〈0.0001),但并不改善3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RR=1.15,95%CI为0.98~1.33,P=0.08)、180dmRS评分(RR=1.03,95%CI为0.91~1.16,P=0.65)。结论EPA可预防aSAH后CVS,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二十碳五烯酸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异柠檬脱氢酶1(IDHl)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瘤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l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l基因(突变组;IDHl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质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2-羟基戊二(2-HG)水平、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将含三种不同质粒的U87细胞接种大鼠建立荷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经TMZ治疗后60d存活率。结果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细胞上清液中2-HG水平、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P〈0.05);TMZ治疗后60d,突变组大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O.05);空载体组和野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HlR132H基因能够增加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高其治疗荷瘤大鼠的存活率。

  • 标签: 胶质瘤 U87胶质瘤细胞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基因突变 替莫唑胺
  • 简介:PRKCH(编码蛋白激酶Cη的基因)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已知,在日本人群的PRKCH中,1425G/A单核苷多态性(SNP,rs2230500)与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在中国人群中,该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他类型卒中的关系。通过病例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1209例卒中患者和1174例对照者。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缺血性卒中 中国人群 H基因 脑出血 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T—IV)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等5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再灌注72h评分后处死;脑组织制片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表达;氧化炎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疗效,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均能改善大鼠神经损伤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CD31表达,改善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TNF-α和IL-β水平,其中配伍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结论AST-IV和HSYA配伍可以显著发挥协同脑损伤作用,其炎、抗氧化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是潜在作用机制。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 黄芪甲苷 羟基红花黄色素A
  • 简介:目的比较O-(氯乙酰-氨甲酰基)炯曲霉醇(TNP-470)和卡氮芥(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种植于裸鼠皮下,制备U-251胶质瘤动物模型,第7天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TNP-470组、BCNU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第21天观察裸鼠体重及肿瘤大小,并测定移植瘤CD105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CD105-MVD)。结果治疗后第21天①TNP-470组(576.10mm^3±114.29mm^3)及BCNU组移植瘤体积(473.01mm^3±48.04mm^3)均明显小于(P〈0.01)对照组(1512.61mm^3±470.25mm^3);TNP-470组与BCNU组间移植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TNP-470组与BCNU组抑瘤率分别为(61.91%±6.29%)和(68.73%±9.65%),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TNP-470组移植瘤CD105-MVD[(5.70±0.85)个/视野]显著低于(P〈0.05)BCNU组[(8.60±0.87)个/视野];两治疗组移植瘤CD105-MVD均较对照组[(11.32±1.50)个/视野]显著降低(P〈0.05)。结论TNP-470和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生长 TNP-470 卡氮芥 微血管密度
  • 简介: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在人体内含量丰富且参与许多生命活动的调控。MiRNA在血小板形成、mRNA调控、蛋白合成及激活各个过程均有特异性表达,如miRNA参与调节巨核细胞的生成、分化和血小板激活通路等。许多研究试图进一步阐明miRNA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为寻找评估血小板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 标签: 微RNA 血小板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目的利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筛选和鉴定脑胶质瘤易感基因--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2(ERCC2)的单核苷多态性(SNPs).方法应用PCR扩增179例胶质瘤病人肿瘤及血液标本和44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标本ERCC2基因第23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采用限制性酶切及DHPLC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变异检测,直接测序不同类型的PCR片段,并与参考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此片段中验证了一个已知白种人存在的SNP位点.结论黄种人亦存在rs13181,并影响蛋白编码;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病有关联.DHPLC相对于RFLP来说是一种高效、经济、简便、可靠的SNPs筛选方法.

  • 标签: 多态性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 色谱法 液相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神经胶质瘤 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