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查究并分析采取护理安全屏障对儿童护理不良时间管理事件的有利作用。具体操作:选取 88例患者儿童作为查究对象样本,随机对患者儿童人数进行等同数目的分组管理,由此形成按照护理管理方式不同的对比小组和观察小组。对比小组对 44例患者儿童运用普通常规的看护安全管理方式,观察小组则为对其他 44例患者儿童使用护理安全屏障的管理方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差异管理,探讨和分析由于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儿童护理不良事件减少的成效。结果 :运用护理安全屏障管理方式的观察小组患者儿童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的 8.37%,明显低于对比小组的发生机率 27.15%,差异符合概率统计学意义的概念。结论 :在为儿童护理周期把护理安全屏障作为重要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护患纠纷。

  • 标签: 护理安全屏障 患者儿童护理 管理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我院的住院老年人的护理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究神经内科老年痴呆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对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有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对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有助于保证神经内科患者的健康安全。结论对神经内科老年痴呆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能够保证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因此,医院应重视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工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210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70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分别于介入治疗前12h予以20、40、60mg阿托伐他汀口服。对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内皮素(ET)水平进行检测;术后对患者随访1个月,对其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和再次靶血管血管重建等心脏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h的CK-MB、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而hs-CRP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术后24h的CK-MB、CTNI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术后24h的CK-MB、CTNI水平亦显著低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术后24h的hs-CRP及ET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术后24h的hs-CRP及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高剂量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2.9%显著低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20.0%、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予以60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情况,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心脏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输液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原因。方法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急诊输液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症状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78例急诊输液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由头孢类、β-类酰胺类-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使用后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43.59%、24.36%、12.82%、19.23%;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停止用药,症状轻微者停药后即恢复正常,症状严重的患者对症治疗,使用5~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即可恢复正常。结论对急诊输液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及时停药,分析发生原因,加强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急诊 输液 抗生素 不良反应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ICARE沟通模式的人性化护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CICARE沟通模式的人性化护理进行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护士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为2.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基于CICARE沟通模式的人性化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明显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CICARE沟通模式 人性化护理 急诊科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急诊输液不良事件预防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即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1例急危重症患儿,经数字盲选方式,划分A组(30例,常规护理)和B组(31例,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结果B组液体挂错、穿刺失败、头皮刮伤、留置针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显著低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急诊输液 不良事件 穿刺失败
  • 简介:摘要医疗器械在治疗疾病、康复训练等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医疗器械在使用中仍有不良事件,存在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开始对医院医疗器械重视起来,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管,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上的监测,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医护人员通过落实监测管理制度,解决医疗器械产生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使医院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和对风险的监测,从而加强风险控制管理,让医疗器械为患者的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医院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 风险控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急诊输液不良事件预防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即本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61例急危重症患儿,经数字盲选方式,划分 A组( 30例,常规护理)和 B组( 31例, 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B组液体挂错、穿刺失败、头皮刮伤、留置针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显著低于 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中应用 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急诊输液 不良事件 穿刺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神科封闭病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科封闭病房精神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50例人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科封闭病房护理干预可直接影响患者住院诊疗安全性,护理人员未关注患者住院诊疗期间心理、认知改变,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精神科 封闭病房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施行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登记表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根据药物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中需要采集的信息设计表格。结果研究者填写方便,表格形式一目了然,有利于研究者对受试者不良事件的分析及转归的追踪。结论使用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登记表,能更全面的收集受试者的安全信息,将患者随访及用药整个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更加完整的呈现,有利于简化研究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

  • 标签: 不良事件 药物临床试验 资料收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急诊输液不良事件预防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即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1例急危重症患儿,经数字盲选方式,划分A组(30例,常规护理)和B组(31例,PDCA循环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结果B组液体挂错、穿刺失败、头皮刮伤、留置针堵管等不良事件发生显著低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急诊输液 不良事件 穿刺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科微创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在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期间来我院疼痛科行微创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取3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并根据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选取的30例患者中,血压异常患者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神经损伤患者经治疗后仍存在麻木感,椎间隙感染患者行骨科手术治疗后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对于患者存在的角膜反应迟钝、头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情况,行相应治疗后,其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对于疼痛科患者行微创介入术后出现不良事件,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类型尽早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判断,进而将不良事件发生予以降低,将疼痛科治疗水平予以提升。

  • 标签: 疼痛科 微创介入术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预防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根因分析法在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 年 -2018 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 35 例,通过根因分析法对其原因和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利用强化护士知识与技能培训等措施,实现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有效控制。 结果: 35 例不良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理,并未出现纠纷或投诉事件,未发生任何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 结论: 在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中,对根因分析法的应用,可以实现其发生因素的了解,结合根本原因持续改进,以便于优化系统,避免不良事件出现,确保患者安全性。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血液透析 护理不良事件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椎间盘假体的使用安全提出建议。方法:对2012~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MAUDE数据库中153例人工椎间盘假体有关伤害病例报告和1994~2015年96篇涉及不良事件的国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工椎间盘假体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沉陷、移位、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结论: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加强风险意识,健全监测相关的工作制度,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 标签: 人工椎间盘假体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风险因素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根因分析法在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018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35例,通过根因分析法对其原因和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利用强化护士知识与技能培训等措施,实现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有效控制。结果35例不良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理,并未出现纠纷或投诉事件,未发生任何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结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中,对根因分析法的应用,可以实现其发生因素的了解,结合根本原因持续改进,以便于优化系统,避免不良事件出现,确保患者安全性。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血液透析 护理不良事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老年患者出院过渡期是药物不良事件的高发阶段,将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将增加药源性不良反应及再次入院的风险,因而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是近年来临床诊疗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老年患者发生出院过渡期ADE的主要因素、减少老年患者过渡期发生ADE的护理措施、老年患者出院过渡期的用药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思路。

  • 标签: 药物不良事件 老年患者 出院过渡期 护理
  • 简介:摘要据相关部门研究调查得知,近些年来我国医疗行业事故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这不仅影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信誉和质量,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医疗方面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需要对医疗器械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医疗方面的不良事件采取监测预警机制,使目前医疗方面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促进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运行,保证医疗行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 标签: 医疗器械 质量控制 不良事件 监测方法 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