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瓣膜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瓣膜心房颤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形态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NVAF患者218例,记录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及辅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复杂型左心耳组和单纯型左心耳组,分析脑卒中与左心耳形态及各个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复杂型左心耳组CHA2DS2-VASc评分、脑卒中/TIA/TE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型左心耳组(P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左心耳结构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栓治疗,通过加强观察和护理,以期取得明显栓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房颤患者CHADS2评分达2分者给予口服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为2.5mg/d,每3天复查INR,根据INR水平调整华法林用量,维持INR在2~3间,同时指导患者饮食、用药、生活护理及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以保障用药安全。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脑栓塞及死亡,7例患者发生少量出血,1例发生中等量出血,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规范使用华法林,加强观察和护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瓣膜心房颤动(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314例,根据是否合并IS分为NVAF组239例,NVAF+IS组7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NVAF+IS组年龄、收缩压、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CHADS2、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NVAF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明显低于NV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是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CHADS2、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及eGFR预测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AUC分别为0.541、0.525、0.577、0.577,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DS2、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CHADS2+eGFR的AUC(0.621vs0.541、0.585、0.588,P<0.05);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2DS2-VASc、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CHA2DS2-VASc+eGFR的AUC(0.626vs0.525、0.586、0.591,P<0.05)。结论CHADS2、CHA2DS2-VASc分别联合eGFR和左心房内径指数对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预测能力分别高于CHADS2、CHA2DS2-VASc。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 心房功能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其年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50~59岁为1.5%,60~69岁为2.8%,70~79岁为9.9%,80~89岁为23.5%,平均为4.5%。由瓣膜房颤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5%。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则年发生率为7%。因此,对于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栓治疗 分层治疗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抗凝药物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在瓣膜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左心耳封堵 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和组,对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发生率70%;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结论采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更好地促进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治疗的效益和安全取决于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预防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服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心房颤动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减少出血不良事件的出现。

  • 标签: 口服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服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心房颤动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更好减少出血不良事件的出现。

  • 标签: 口服抗凝药物 心房颤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心房颤动(AF)作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对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选择与效果评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精细化的指导建议。方法:本研究以3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严谨的病例选择和数据收集方法,获取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用药记录等详细数据。采用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生存分析等方法,对患者的治疗选择及其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史及出血风险等因素显著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传统药物如华法林与新型口服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在疗效与安全上各有优劣。效果评估显示,新型口服药物在降低出血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具有优势,但具体选择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经济状况、治疗依从等因素。此外,肝素在特定情境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需严格监测出血风险。结论:本研究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指导建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风险。通过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疗策略,从而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临床预后 病理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治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查询住院电子病历和门诊存档病历,采用临床资料分析、电话随访+面对面随访、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2019年1~12月于陕西关中地区8家县级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房颤患者,分析中高危栓塞风险患者的治疗现况、华法林和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药(NOACs)长期治疗依从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心内科医生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药物选择、栓塞风险及获益宣教情况。结果共纳入房颤患者4 577例,平均年龄(67.9±10.1)岁,其中男性2 793例,女性1 784例,门诊患者1 968例,住院患者2 609例。采用CHA2DS2-VASc评分,门诊治疗率为14.9%,住院治疗率为44.9%。华法林治疗1年依从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4.0%、26.7%、49.3%;NOACs治疗1年依从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2.7%、25.2%、42.1%。影响患者治疗依从的主要因素:频繁监测凝血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难以保持目标水平、过于担忧出血风险、经济因素、患者对可能面临的卒中风险认识不足、基层医生未告知或强调治疗的必要和重要。结论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瓣膜房颤患者率低、依从差、治疗不规范、健康宣教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心房颤动采取不同强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出院后在门诊实施追踪随防观察的90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纳为研讨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用标准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低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血栓、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持续性心房颤动 不同强度抗凝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依从的影响,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心理支持及随访管理。通过调查问卷及血凝指标评估患者的依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干预组的治疗依从(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干预组的INR水平、PT、血栓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依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整体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依从性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优化管理策略。方法中国老年房颤患者优化栓管理注册研究(ChiOTEAF研究)是一项前瞻、多中心、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全国44家中心招募老年房颤患者,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死亡发生情况。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治疗对血栓、出血及全因死亡复合临床事件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招募7 073例房颤患者,其中6 148例完成1年随访,年龄(74.3±10.5)岁,年龄范围65~92岁,其中女患者占39.4%(2 422/6 148)。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药(NOACs)、华法林和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3.5%(1 444/6 148)、21.1%(1 300/6 148)和41.0%(2 521/6 148)。48.6%(2 988/6 148)患者同时存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高危,49.6%(3 052/6 148)患者HAS-BLED评分≥3。42.3%(2 601/6 148)患者有跌倒风险,34.2%(2 102/6 148)患者合并心力衰竭,17.3%(1 064/6 148)患者年龄≥85岁,14.3%(878/6 148)合并慢性肾脏病/肝病,9.0%(555/6 148)合并恶性肿瘤。校正基线特征后,房颤合并CHA2DS2-VASc和HAS-BLED高危、HAS-BLED≥3、跌倒风险、慢性肾脏病/肝病、年龄≥85岁等患者,治疗较血小板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均P<0.05)。结论权衡血栓及出血风险后,老年高危房颤患者治疗降低临床不良事件。

  • 标签: 心房颤动 老年 慢性肾病 肝病 抗凝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显影(LASEC)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自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病房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瓣膜房颤患者490例,根据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无LASEC组(n=338)和LASEC组(n=152)。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瓣膜房颤患者hs-CRP与LASEC的相关。结果490例患者中有152例(31%)检测到LASEC。LASEC组的年龄、房颤类型、既往栓塞事件、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2DS2VASc评分与无LAS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C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LASEC组[3.16(1.30,5.23)mg/L比0.67(0.37,1.48)m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136,95%CI 1.060~1.217,P<0.001)和D-二聚体(OR=1.040,95%CI 1.011~1.070,P=0.007)是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hs-CRP升高是非瓣膜房颤患者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瓣膜房颤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 标签: 心房颤动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自发显影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析在治疗中利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的效果比较。方法是选择在 2018 年 1月到 2019年 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房颤)青年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瓣膜房颤青年患者267例,年龄(39.11±5.33)岁,年龄范围18~44岁,男233例(233/267,87.27%),女34例(34/267,12.73%)。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结果入选267例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181例(181/267,67.79%),持续房颤86例(86/267,32.21%)。房颤危险因素中,患病率最高的3个因素依次为肥胖(205/267,76.78%)、血脂异常(159/267,59.55%)和吸烟(111/267,41.57%)。入选患者中≥1个危险因素的比率为91.76%(245/26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比率明显高于持续房颤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持续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房颤的比率增加(OR=5.30,95%CI 1.06~26.66,P=0.0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左心房内径40.5 mm、右心房左右径40.5 mm、右心房上下径47.5 mm是预测瓣膜房颤青年患者发生持续房颤的最佳截断点。结论瓣膜房颤青年患者应尽早启动以戒烟、改善代谢、减轻体重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血糖、血压,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有助于更好地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青年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缩压水平对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17年12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时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或此前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等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其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收缩压≥140 mmHg组。以首次确诊房颤时间为起点,对房颤患者进行死亡信息随访,通过社保系统获取死亡信息,由专业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至2018年12月随访结束。统计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全因、心脑血管、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累积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比。采用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判断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死亡的函数曲线类型。结果共纳入1 721例房颤患者,年龄为(67.0±9.0)岁,随访(6.3±3.8)人年,随访期间有544例房颤患者死亡,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为31.61%。收缩压<120 mmHg、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25.59%、36.96%,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14.86%、11.87%、19.76%。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高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47(1.20~1.79)、1.69(1.27~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压<12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0.99(0.73~1.35)、1.24(0.8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呈“U”型,收缩压水平大于或小于123 mmHg均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与收缩压<120 mmHg和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水平的房颤人群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低。

  • 标签: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死亡 收缩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80例。根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56例)、心力衰竭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房颤动分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血肌酐是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8、1.03,P<0.05),持续心房颤动、长期持续心房颤动或永久心房颤动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87及4.10倍(P<0.05)。对RDW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大约登指数是14.00%,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度为55.7%,特异度为87.7%。结论心房颤动分类、RDW、血肌酐可能是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RDW大于14.00%对于预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