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年和2019年中国人群心肌炎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1990年和2019年数据,采用患病人数、新发病例人数、死亡人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以及年龄标化发病率、病死率、DALYs率等指标,分析中国人群罹患心肌炎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心肌炎患病人数、新发病例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23.49万、27.51万、1.31万例,相较于1990年分别增长了85.62%、47.51%和50.22%。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94/10万、0.92/10万。相较于1990年分别下降了6.06%和16.04%。中国男性心肌炎患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人群心肌炎患病人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均向高龄人群转变,且因心肌炎导致的DALYs和年龄标化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0年的45.86万人年和42.51/10万降至2019年的34.13万人年和25.39/10万,男性患者的DALYs和年龄标化DALYs率总是高于女性。结论与1990年比较,2019年中国心肌炎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人群心肌炎疾病负担高于女性,且中国老年人群的心肌炎疾病负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检患者的踝臂指数(ABI)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探讨ABI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2018年于开滦总医院体检的34 902名体检者,记录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生化指标,计算eGFR,通过测量ABI评估其血管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BI与eGFR相关性。结果在34 902名体检者中,患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占30.6%,3.72%体检者的ABI<0.9,0.16%体检者的ABI>0.9。在模型中调整了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盐摄入量、是否运动、体质指数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1.1≤ABI<1.4组相比,0.9≤ABI<1.1组的eGFR<90 ml·min-1·1.73 m-2的风险上升(OR=1.108,95%CI:1.049~1.170),ABI<0.9组的eGFR<90 ml·min-1·1.73 m-2的风险上升更明显(OR=1.820,95%CI:1.577~2.102)。结论低ABI与早期肾功能下降相关。当ABI<1.1时,随着ABI指数的降低,体检者eGFR<90 ml·min-1·1.73 m-2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当ABI<0.9时,早期肾功能下降风险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基因分析我国流行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3, HPIV3)的基因变异规律和进化特征。方法采用多重荧光PCR方法对2007—2020年5个省市(北京、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常见病原体核酸筛查,对HPIV3阳性标本进行HN基因序列测定,与GenBank数据库的国外和我国10个省的HPIV3流行代表株H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展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期间从5个省市共获得49株HPIV3的HN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6.6%~100%之间,其中48株为C3基因亚型,1株为C5基因亚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我国12个省市在2003—2020年间存在C1、C3和C5基因亚型的毒株共流行,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4%~99.8%和97.9%~100%,其中C3是我国的优势流行基因亚型,分属于C3a、C3b、C3c、C3e和C3f进化分支,以C3f的传播范围和流行时间最为广泛。对C3基因亚型的进化分析显示,其最近共同祖先形成时间(tMRCA)可追溯到1990年,有效群体规模在2002—2010年间逐渐扩张而后趋于平稳;C3各进化分支HPIV3的HN基因进化速率在3.69×10-4~5.82×10-4替换/位点/年之间;C3基因亚型毒株HN蛋白共享N308、N351、N485和N523潜在N-糖基化位点,选择压力以负向选择为主。结论C3基因亚型是我国的本土优势HPIV3流行型别,形成了广泛传播和持续流行态势,并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多个进化分支共同循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T7~T9椎体的BMD和T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3,T7~T9椎体的CT值和T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简介:摘要:在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非常重要,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新经济是明显区分于旧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在当前的全球化配置中围绕信息技术为动力,以创新为内在,是当前社会的一次调整。具备创新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化等相关特点。在这些特点下对人才有了更多要求,企业要在新经济时代实现长远的发展,需要结合新经济时代的情况,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创新发展。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人才需求下,面临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只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推动企业进步。
简介:摘要:基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利用2000-2018年中国人口人均GDP、GDP增长率、老年抚养比、少年抚养比、居民消费率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消费率与人均GDP、GDP增长率成正比,与老龄化程度成反比。因此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居民消费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挖掘其内在原因,为中国居民消费不足找出合理的解释,并对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内需不足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进一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作出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量化肝癌筛查及监测服务在我国人群中的可及性,尤其是可获得性维度的系列指标。方法参照国际权威机构对癌症筛查可获得性评价涉及的具体内容和指标,包括当地相关政策方案、覆盖率、筛查参与率和依从率及影响因素、治疗率、接受度、公平性等,通过系统综述方法,结合核心文献/论著、官网、方案报告等渠道,对我国人群肝癌筛查及监测相关指标进行系统整合评估。结果文献检索最终纳入34篇期刊论文,多为地方性肝癌筛查参与率和监测依从率报道,更多信息来自其他渠道。分析结果提示,中央财政支持的3项癌症筛查服务项目,均在特定地区和年龄段有针对一般风险人群的肝癌筛查方案推荐及实践评价,针对筛查发现的不同高危人群有明确监测方案推荐。肝癌初筛的年度覆盖率在全国35~74岁人群中约为0.09%。因项目模式不同,整体筛查参与率(参加复筛人数÷初筛阳性人数×100%)在37.5%~62.3%之间;监测依从率(参加监测人数÷复筛阳性需监测人数×100%)在纳入6项研究的M(Q1,Q3)为26.9%(23.5%,41.0%);系统综述仅纳入2篇影响因素报道。全国大样本分析提示,城市肝癌高危人群对甲胎蛋白检测联合超声筛查的主观接受度为99.3%。农村人群筛查监测发现的肝癌患者治疗率在90%以上。未见公平性相关报道。结论我国主要公卫服务项目均有具体肝癌筛查和高危个体监测的方案推荐,但总体可获得性的提升空间大,主要体现在筛查覆盖率。筛查参与率和监测依从率均存在项目人群研究间差异,需更多影响因素探索;较高的主观接受度提示潜在的客观需求。整体而言,目前针对我国肝癌筛查监测可及性的信息仍然有限,提示需要更多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中国人群主要伤害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主要伤害死亡数据,通过计算4种主要伤害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主要伤害死亡状况,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9年伤害标化死亡率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AAPC=-3.5%,P<0.001),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0%,P=0.104)。主要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波动上升趋势,50~79岁人群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0~岁组AAPC=3.9%,60~岁组AAPC=5.6%,70~岁组AAPC=4.6%,均P<0.001)。男性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道路交通事故和溺水下降速度较女性更快(男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5.3%,女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3.8%;男性溺水组AAPC=-4.0%,女性溺水组AAPC=-3.5%,均P<0.001),女性自杀及后遗症下降速度较男性更快(女性AAPC=-6.4%,男性AAPC=-4.7%,均P<0.001)。农村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高于城市且降速超过城市。中部地区自杀及后遗症标化死亡率最高,西部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溺水标化死亡率最高,道路交通事故和溺水下降速度最快(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5.3%,溺水组AAPC=-5.3%,均P<0.001)。结论2010-2019年中国人群主要伤害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有回升趋势,老年人、男性、农村居民和中、西部地区是未来防控的重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育龄人群中21种遗传代谢病的携带率,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依据,同时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集897位无关健康个体(包括143对夫妇)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该897位个体的54个基因(21种遗传代谢病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筛选在数据库记载的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结果897位个体中检出数据库记载的54个致病基因中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共140个,总频次为183次,人均携带0.20个。一对夫妇同时携带SLC25A13基因致病性变异,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生育一健康婴儿。检出的变异涉及40个基因,变异数频次较多的5个基因分别是ATP7B、SLC25A13、PAH、CBS和MMACHC。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人群中该21种遗传代谢病发病率约为1/1100,发病率较高的5种单基因病是瓜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和苯丙酮尿症。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21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在中国育龄人群中的携带率及发病率,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孕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是主动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阻断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预测未来肝癌的疾病发展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1990—2019年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院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中国人群肝癌粗发病率及总发病数、粗死亡率及总死亡数、年龄性别发病率及发病数、年龄性别死亡率及死亡数,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计算年龄标化率。观察指标:(1)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3)2020—2044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预测。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采用Joinpoint(V.4.9.0.0)软件回归计算不同时段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变化率(APC)、年平均变化率(AAPC)及其95%可信区间(95%CI)。采用R软件(V.4.1.1)Nordpred包中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2020—2044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预测。结果(1)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国人群肝癌粗发病率从1990年的20.0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4.80/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24.3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9.71/10万。中国男性人群肝癌粗发病率从1990年的27.8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2.05/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34.76/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5.22/10万。中国女性人群肝癌粗发病率从1990年的11.6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7.26/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13.5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4.29/10万。中国人群肝癌粗死亡率从1990年的19.64/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3.20/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3.9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8.44/10万。中国男性人群肝癌粗死亡率从1990年的27.0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9.18/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34.10/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3.03/10万。中国女性人群肝癌粗死亡率从1990年的11.7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98/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13.64/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97/10万。(2)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趋势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1990—1996年、1996—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9年。5个时期中国总人口年龄标化发病率的APC从1.27%(95%CI为0.81%~1.73%,P<0.001)变为1.12%(95%CI为0.91%~1.33%,P<0.001)、男性的APC从1.68%(95%CI为1.19%~2.17%,P<0.001)变为1.65%(95%CI为1.42%~1.87%,P<0.001),女性的APC从0.21%(95%CI为-0.32%~0.75%,P=0.406)变为-0.14%(95%CI为-0.40%~0.11%,P=0.241)。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趋势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1990—1996年、1996—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2年、2012—2019年,5个时期中国总人口年龄标化死亡率的APC从1.47%(95%CI为0.74%~2.20%,P=0.001)变为1.34%(95%CI为0.78%~1.90%,P<0.001),男性的APC从1.96%(95%CI为1.18%~2.75%,P<0.001)变为1.79%(95%CI为1.18%~2.41%,P<0.001),女性的APC从0.14%(95%CI为-0.54%~0.82%,P=0.670)变为0.48%(95%CI为0.02%~0.93%,P=0.041)。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3.22%(95%CI为-3.41%~-3.03%)、-3.51%(95%CI为-3.82%~-3.19%),男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2.90%(95%CI为-3.10%~-2.71%)、-3.22%(95%CI为-3.57%~-2.88%),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3.96%(95%CI为-4.17%~-3.76%)、-4.13%(95%CI为-4.43%~-3.82%)。(3)2020—2044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预测: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将从2015—2019年的9.51/10万下降至2040—2044年的5.78/10万;中国男性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将从2015—2019年的14.84/10万下降至2040—2044年的9.75/10万;中国女性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将从2015—2019年4.28/10万下降至2040—2044年的1.88/10万。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将从2015—2019年的8.40/10万下降至2040—2044年的4.62/10万;中国男性人群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将从2015—2019年的12.91/10万下降至2040-2044年的7.59/10万;中国女性人群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将从2015—2019年4.01/10万下降至2040—2044年的1.70/10万。2020—2044年,中国人群肝癌每年发病人数仍将稳定在16万人左右,死亡人数将稳定在14万人左右。中国男性人群肝癌每年发病人数平均为12.85万,死亡人数平均为10.90万;中国女性人群肝癌每年发病人数平均为3.60万,死亡人数平均为3.49万。结论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2020—2044年,中国人群肝癌每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将超过10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辅助生殖生育的男性和可让女性自然受孕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和严重程度。设计基于国家登记的队列研究。研究地点1994年1月到2014年12月,瑞典。参与者1994—2014年,瑞典有1 181 490名出生儿童及相同数量的父亲。根据受孕方式进行分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组20 618例,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组14 882例,自然受孕组1 145 990例。主要观察指标前列腺癌的诊断、发病年龄,以及抗雄激素治疗(晚期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经典治疗方案)情况。结果在通过IVF、ICSI和自然受孕方式成为父亲的男性中,分别有77例(0.37%)、63例(0.42%)和3 244例(0.28%)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5.9岁、55.1岁和57.1岁。与自然受孕的男性相比,通过辅助生殖生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ICSI风险比为1.64(1.25~2.15);IVF风险比为1.33(1.06~1.66)]。他们罹患早发性前列腺癌(即55岁前确诊)的风险也增加[ICSI风险比1.86(1.25~2.77); IVF风险比1.51(1.09~2.08)]。通过ICSI受孕并罹患前列腺癌的父亲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不少于自然受孕组(优势比1.91;P=0.07)。结论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特别是ICSI技术生育的男性,罹患早发性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是筛查和长期随访可能获益的前列腺癌风险群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并与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结的CMT基因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8年来CMT基因分布比例的异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CMT及其相关疾病家系520个,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和缺失突变后,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包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上述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阳性结果采用Sanger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结果在520个家系中,确定了336个CMT家系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从2013年的48.6%(51/105)增加到2021年的64.6%(336/520;χ2=9.54,P=0.003),其中PMP22基因重复占26.7%(139/520)、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突变占8.8%(46/520)、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突变占5.0%(26/520)、髓鞘蛋白零(MPZ)基因突变占2.3%(12/520)、PMP22基因点突变占2.1%(11/520)、热休克蛋白B1基因突变占1.9%(10/520)、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1)基因突变占1.9%(10/520)、SH3结构域和四三肽重复序列2(SH3TC2)基因突变占1.5%(8/520)、免疫球蛋白mu-DNA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突变占1.3%(7/520)、MORC家族CW型锌指2(MORC2)基因突变占1.2%(6/520)、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突变占1.0%(5/520),其余非常少见的基因突变家系有16个(16/520,3.1%),未确诊家系184个(184/520,35.4%)。结论与2013年相比,影响CMT最常见的3种基因仍然为PMP22、GJB1和MFN2基因,但MPZ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与其他基因如SH3TC2、GDAP1基因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新发现的CMT致病基因如MORC2及SORD基因所占比例与IGHMBP2基因接近,应予以重视。二代测序技术提高了CMT的诊断效率,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导致的CMT诊断价值很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退行性二尖瓣病变(DM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采用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死亡人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以及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及其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DM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DMVD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461.2、27.0、0.129万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0%、199.1%和13.2%。2019年DMV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8.1/10万、12.7/10万和0.075/10万,与1990年相比,变化率分别为32.6%、42.8%和-54.1%。另外,2019年的数据还显示,女性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男性190.1(181.5~198.9)/10万、女性262.0(250.3~273.9)/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10.5(10.0~11.0)/10万、女性14.9(14.3~15.6)/10万];DMVD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5~69岁,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64岁。1990至2019年,中国因DMVD导致的DALY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4.6万人年升至2019年的6.9万人年,增长了49.4%;而年龄标化DALY率持续下降,由1990年的5.5/10万降至2019年的3.8/10万,降幅30.8%,且女性的DALY和年龄标化DALY率在不同年份均高于男性。结论1990至2019年中国DMVD的DALY及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DMVD所致的疾病负担严峻。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女性转移性黑素瘤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并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从1例17岁女性恶性黑素瘤患者腋窝淋巴结分离转移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细胞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型检测对比细胞系与其来源组织信息,并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锚定非依赖性恶性增殖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数量及结构;以高侵袭性黑素瘤细胞系A2058、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为对照,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S100、Melan-A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裸鼠荷瘤,观察在体内的致瘤性。结果成功建立1株黑素瘤细胞株,命名为ZJMM-45,在超1年的时间中培养70余代次,显示出稳定的形态和增殖,细胞呈梭形、多角形,可产生黑素颗粒。STR匹配分析显示,样本ZJMM-45与患者冻存淋巴结组织匹配度96%,为同一来源。ZJMM-45细胞系存在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位点BRAFV600E(c.1799 T>A);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ZJMM-45细胞染色体多为三倍体,呈异常结构。ZJMM-45体外培养呈指数增长,至第5天达到平台期;在琼脂中呈克隆样生长并形成克隆球,显示出锚定非依赖性和恶性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ZJMM-45与A2058细胞均表达HMB45、S100和Melan-A;Transwell实验显示,ZJMM-45侵袭、迁移细胞数量(300 ± 14、260 ± 14)均高于A2058细胞(150 ± 6、160 ± 19,t = 13.25、11.76,P < 0.001)。裸鼠荷瘤实验4周后5只小鼠均发展成内径为1.0 cm的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包括增殖性黑素瘤细胞核深染,形成小巢,与原实体瘤相似。结论成功构建1株来源于中国黑素瘤患者的转移期细胞系ZJMM-45,携带BRAFV600E突变,表达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在体外培养中有快速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恶性特点,体内实验有明显致瘤性。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筛查干预视角,分析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所致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负担的现况、既往与未来,并行国际比较,为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及其筛查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平台摘录数据,描述中国2019年结直肠癌所致DALY数、世标率及不同亚组值;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变化趋势,结合人群筛查情况行国际比较。进一步预测中国结直肠癌所致DALY负担未来变化趋势。结果中国2019年结直肠癌所致DALY总数为639.5万人年,占全球结直肠癌负担的26.3%,占中国全部癌种负担的9.5%;其中男性DALY数占65.2%,≥65岁者占44.8%,与本土结直肠癌筛查指南推荐接近的年龄段(40~74岁)人群占73.7%,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数占4.8%。相比1990年,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所致DALY总数增长了181.5%,有明确归因占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因素是高BMI、红肉摄入过量和加工肉制品摄入过量等(增幅依次为151.1%、86.4%和78.8%)。就结直肠癌所致DALY率,中国1990年为245.6/10万,2019年为320.6/10万,增幅达30.5%;作为参照,已开展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澳大利亚(2006年启动)、英国(2006年)和日本(1992年),DALY率降幅分别为36.0%、28.6%和17.8%。预测提示,若无继续扩大范围的人群筛查,2030年中国结直肠癌所致DALY总数将达766.6万人年~906.6万人年,较2019年将增加19.9%~41.8%。结论中国结直肠癌所致DALY负担近30年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及伴随失能会使负担更重。目前本土推荐筛查年龄可覆盖七成DALY负担来源人群,但人群的实际筛查覆盖有限。其他国家结直肠癌所致DALY负担的下降与筛查开展密不可分,提示尽快扩大本土结直肠癌有效筛查覆盖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