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0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泌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砷暴露致不同程度皮肤损伤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水平。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不同程度皮肤损伤居民为研究对象。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将研究对象按皮肤损伤程度分为正常、可疑、轻度、中度及以上4个临床分度。采集任意1次中段尿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检测不同临床分度人群尿中各形态砷代谢产物水平。结果共纳入522人,其中男性309人、女性213人;年龄为(39.11 ± 12.38)岁,范围为11 ~ 65岁。正常、可疑、轻度、中度及以上各有337、80、31、74人,不同临床分度人群尿中无机砷(iAs,中位数:15.46、37.16、104.46、163.06 μg/L)、一甲基胂(MMA,中位数:15.95、33.27、82.80、123.84 μg/L)、二甲基胂(DMA,中位数:78.16、147.86、301.28、371.30 μg/L)、总砷(tAs,中位数:113.90、220.94、501.25、684.46 μg/L)、无机砷百分比(iAs%,中位数:15.66%、15.53%、21.67%、21.65%)、一甲基胂百分比(MMA%,中位数:13.51%、15.40%、17.14%、16.43%)、二甲基胂百分比(DMA%,中位数:70.37%、67.98%、63.25%、61.23%)、一甲基化率(PMI,中位数:0.84、0.84、0.78、0.78)、二甲基化率(SMI,中位数:0.84、0.81、0.79、0.79)、一甲基胂与二甲基胂比值(MMA/DMA,中位数:0.20、0.23、0.27、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97.98、96.44、85.50、95.08、38.58、29.94、51.98、38.58、43.20、43.20,P均< 0.01)。与正常人群比较,可疑、轻度、中度及以上人群iAs、MMA、DMA、tAs、MMA%、MMA/DMA水平明显升高,SMI水平明显降低(P均< 0.017);与正常人群比较,轻度、中度及以上人群iAs%水平明显升高,DMA%、PMI水平明显降低(P均< 0.017)。结论不同程度皮肤损伤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水平不同,呈剂量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