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砷(As),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在体内甲基化是其解毒方式。砷对人的遗传和基因的毒性主要作用在体细胞,长期接触As会引起癌症。As可能直接或协同其他致癌因子诱发细胞畸变、突变或癌变,但是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繁衍又都需要砷。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显著的疗效,毒副反应轻,其毒副反应与个体敏感性、解毒与排泄能力及体内砷蓄积量有关。As2O3可能是通过诱导APL细胞分化、凋亡,杀灭和抑制其增殖等综合机制治疗APL的。大量体外研究和某些临床研究还表明,As2O3对其他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四硫化四砷(As4S4)对APL治愈率可>90%,口服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轻。有机砷Melarsoprol对慢性或急性髓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白血病都有较广的抗癌谱,临床治疗白血病有一定效果。砷化物很可能是通过下列途径发挥其抗癌生物效应:(1)As与体内影响细胞呼吸、氧化、代谢和生长的重要酶类的巯基(SH)相结合,干扰了SH酶类的活性;(2)调控癌的相关基因(抑癌基因或原癌基因)的表达;(3)阻抑细胞周期进程;(4)砷化物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生长诱发凋亡。
简介:采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消解烟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G-AFS)法检测砷(As),并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的线性范围是0~60.0μg·L^-1,平均回收率为100.2%。检测了云南省部分主产烟区旺长期烤烟的茎、叶和叶脉中As的含量,并对10组样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s在旺长期烤烟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较大;其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下部叶片〉下部叶脉、中部叶片〉上部叶片〉中部叶脉〉上部叶脉〉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吉林和山西省高水砷暴露地区人群尿砷代谢产物,探讨不同人群砷代谢模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市和吉林省白城市部分乡(镇)的饮水砷含量超标村(水砷≥0.05 mg/L)为调查采样点,选择饮用当地集中式供水和小井水的35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砷暴露组,以临近饮食居住习惯相同、经济条件相近的低砷水源地区人群为对照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一般健康状况检查。采集两组人群尿样,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LC-AFS)技术分离和检测4种形态砷化合物,包括三价无机砷(iAsⅢ)、五价无机砷(iAsⅤ)、一甲基胂酸(MMA)、二甲基胂酸(DMA)。计算总砷(tAs)、无机砷百分比(iAs%)、MMA百分比(MMA%)、DMA百分比(DMA%)、甲基化率(PMI)和二甲基化率(SM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砷代谢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 415名村民,其中砷暴露组1 256人,对照组159人;对照组与砷暴露组年龄、性别比例、职业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和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对照组和砷暴露组尿tAs、iAs%、MMA%、DMA%、PMI和SMI中位数(M)分别为12.86 μg/L、15.03、5.23、76.35、84.97、93.68和69.68 μg/L、10.24、8.37、79.31、89.76、90.65,砷暴露组尿tAs、DMA%和P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iAs%和SMI均低于对照组(U=- 13.87、- 4.30、- 6.64、- 6.64、- 1.99,P均< 0.05)。对人群尿砷代谢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BMI是iAs%的影响因素(β=- 0.08、- 0.08,P均< 0.05);性别、饮酒、BMI和受教育程度是MMA%的影响因素(β=- 0.11、- 0.09、- 0.07、0.08,P均< 0.05);年龄、性别、BMI和受教育程度是DMA%的影响因素(β= 0.06、0.09、0.10、- 0.09,P均< 0.05);年龄和BMI是PMI的影响因素(β=0.08、0.08,P均< 0.05);性别、饮酒、BMI和受教育程度是SMI的影响因素(β=0.09、0.08、0.08、- 0.09,P均< 0.05)。结论不同砷暴露人群尿砷代谢模式存在差异,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以及受教育程度可能是不同砷代谢模式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当前,原料乙腈在有机合成行业普及使用率很高,但是乙腈中含有的氢氰酸、丙烯腈等杂质会影响其下游产品质量;常规的乙腈精制装置采用两段式脱氢氰酸法,第一步是物理分离,通过板式精馏塔来脱除大部分氢氰酸杂质;第二步是化学处理,通过往反应器加入碱性物质脱除余下的氢氰酸;但在投入使用后仍面临氢氰酸质量分数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化学处理流程中的脱氢氰酸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讨化学处理脱除氢氰酸杂质过程中的参数控制,通过试验技术分析,明确切实可行的技艺操控数据,最后通过生产装置实践验证,得出的结果为乙腈产品质量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力促进了国内乙腈精制技术普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