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阴茎阴囊尿道下裂的手术方式。方法运用阴囊中隔转移Ⅰ期治疗11例阴茎阴囊尿道下裂患者。结果全部患者均Ⅰ期愈合,排尿通畅,无尿瘘、尿道狭窄发生,随访6个月-1年,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阴囊中隔转移是治疗阴茎阴囊尿道下裂的可行性办法。

  • 标签: 阴囊中隔转移皮瓣 尿道下裂
  • 简介:摘要作者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轴及choke血管理论,探讨跨区供血结合部的改造与重建,及其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1)基于血管体区或穿支体区均可设计跨区供血,其区别在于血管蒂与轴线;(2)如果各供区间的choke血管为端端吻合,呈串联排列,可获得超长皮,而侧侧吻合呈并联排列,则可获超宽;(3)Choke血管区的改造与重建可延长皮轴线,使其转移距离和修复范围明显增大;(4)切取范围可参考现有的解剖学资料及术前与术中检测综合评估。提出跨区供血的choke血管区改造与重建,以及如何明确跨区切取范围与提高远端成活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整形外科 choke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创面,接力穿支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接力穿支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和26例接力穿支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支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支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和接力穿支设计,采用接力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岛状联合腹股沟游离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岛状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血运及存活、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岛状及腹股沟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岛状联合腹股沟游离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腹股沟皮瓣 足跟 软组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移植术后臃肿微创整形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3年5月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的120例臃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均采用一次性去除内所有脂肪及筋膜组织,皮下置负压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若为关节部位,行石膏固定制动。结果本组120例均一期完成整形术。有1例患者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另119例患者术后血运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术后4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3年),患者对外观均满意,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移植术后臃肿,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瓣臃肿 吸脂术 微创 整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转移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22块,游离肌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修复背阔肌肌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1块自由设计穿支。螺旋桨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的供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手指在日常工作、劳动中是较易损伤的部位,在临床工作中,手指软组织缺损很常见。而手指的组织结构特点导致了一旦发生软组织缺损,极易形成肌腱、指骨外露,游离片无法存活;且手指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会与外界经常发生挤压、摩擦,游离片薄弱不耐摩擦的特点导致了其无法成为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选择。推进(V-Y、矩形推进)与带蒂腹股沟均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经典方法,存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推进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8例,采用带蒂腹股沟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5例,均存活,推进患者无感染发生,带蒂腹股沟3例感染。对于推进与带蒂腹股沟之间的比较,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 标签: V-Y 矩形推进皮瓣 带蒂腹股沟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侧方和静脉修复伴有皮肤缺损断指再植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共收治了26例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患者,共28指,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14例15指)观察组(12例13指),给予对照组侧方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修复治疗,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距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患者,指侧方修复和静脉修复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修复方法。

  • 标签: 侧方皮瓣修复 静脉皮瓣修复 皮肤缺损 断指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制血液循环观察尺在移植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4例移植术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2)和研究组(n=32),常规组采用常规观察法,研究组采用自制血液循环观察尺。对两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血管危象及时发现率、成活率、护理文书合格率、护士对血液循环观察尺的认可度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和常规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成活率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危象及时发现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均要高于常规组(P<0.05)。从科室随机抽取9名护士,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护士对血液循环观察尺的认可度情况进行观察。9名护士均认为血液循环观察尺可以直观观察颜色、对颜色认知统一、颜色指引指导性强;有8名护士认为血液循环观察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结论:在移植术后应用自制血液循环观察尺可以有效提升血管危险及时发现率、护理文书合格率,且可以有效提升术后护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自制皮瓣 血液循环 观察尺 皮瓣移植术
  • 简介:目的介绍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支血管的临床分及意义.方法1990年~2008年,我院利用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转移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共300例,其中,因术中血管变异或手术误伤穿支放弃12例.根据背侧骨间动脉所发出支浅出的部位及浅出间隙,将支血管分为6:近侧12例,均匀122例,远侧132例,弥散缺如12例,支代偿8例,混合14例.结果除12例放弃外,其余均行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修复术,术后258例顺利成活,30例出现各种类型并发症.其中14例出现动脉供血不足,保守治疗后完全坏死4例、部分坏死10例:10例出现静脉回流受限,经拆除缝线,完全成活;6例出现拇指背伸障碍,再次腱转位重建拇伸功能.结论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支血管存在变异,术中应根据支血管的临床分,灵活选择相应手术方案,避免供区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骨间背侧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 解剖变异
  • 简介:目的探讨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颞浅动脉跨区反流轴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12例。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12例,患者头部电烧伤创面均得到较好整复。除1例出现远端血运障碍,经加强换药等处理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应用颞浅动脉跨区反流轴早期修复头部电烧伤创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反流轴型皮瓣 头部损伤 电烧伤
  • 简介:摘要特殊形式穿支是在传统穿支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的适应证。特殊形式穿支分为基本类型与衍生类型,前者包括血流桥接穿支、显微削薄穿支、分叶穿支、嵌合穿支和联体穿支5种术式,后者为5种基本术式中2种或2种以上技术的组合而产生,如血流桥接-分叶穿支、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分叶穿支、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嵌合-联体穿支等18种术式类型。为更好推广与普及特殊形式穿支技术,有必要规范其命名与分,本文提出特殊形式穿支及其衍生术式的分命名原则,以便于交流与推广应用,供同道们讨论。

  • 标签: 穿支皮瓣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分型 命名 显微外科
  • 简介:例1男,35岁,左手中指热压伤后1h入院,创面3.0cm×2.0cm,表面呈皮革状。X线片检查未见骨骼受损。人院后第2天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清创,见左中指中、近节指背皮肤缺损约3.5cm×2.3cm,基底为伸指肌腱。设计第2掌背神经营养:以第2、3掌骨基底间至第2指蹼中点为轴心线,第2指蹼中点背侧为旋转点,4.0cm×2.5cm。按设计由伸肌腱膜浅层掀起,蒂部神经和浅静脉两侧保留0.5cm宽筋膜组织。切开旋转点与皮肤缺损之间的皮肤,旋转180°与受区低张力缝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拆线,患者创面封闭,外形及功能良好。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创面封闭 掌背 热损伤 指背皮肤缺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CDFI)设计腹部轴修复上肢深部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上肢创面特点,选用髂腰、下腹部和胸脐共3个部位8个,术前传统方法设计后,应用CDFI检测轴供血动脉的起止点和长度等,根据检测结果再次设计并转移覆盖上肢创面.结果CDFI检测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8例完全成活.结论CDFI对腹部轴血管判断具有简单、直观和无创的特点,为确定腹部轴移植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 腹部 轴型皮瓣 上肢 深部创面修复 CDFI
  • 简介:乳房重建术的历史不足40年,但术式的变革很快。发展至今,乳房重建手术方式可分为三类:异体组织乳房重建,自体组织乳房重建以及联合运用异体与自体组织乳房重建。其中背阔肌肌、腹直肌肌是最常用的自体组织来源,手术方式各有利弊,接受乳房重建的患者需要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术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重建 背阔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指动脉背侧的临床解剖与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与效血管网,并与指背侧动脉终末支相交通成网。一般设计在手指中节背侧,两侧中线之间。蒂部保留宽约0.3cm筋膜蒂,转移覆盖指端缺损创面。结果19例均成活,2例术后轻度肿胀,予拆线处理。结论指动脉背侧是一种安全、稳定、简单的修复指端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端缺损 动脉皮支 指固有动脉皮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腭裂术后穿孔再次行修复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3例腭裂术后穿孔的患者进行修复的护理体会。结果13例进行修复后完全成活出院。结论修复术后的成活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 标签: 舌瓣 腭裂 穿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掌洞穿伤后掌、背侧皮肤缺损的转移外科治疗。方法12例洞穿伤,其中6例采用尺动脉腕上支哑铃状双叶岛状修复,6例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岛状加指固有动脉岛状分别修复洞穿伤背侧和掌侧。结果皮全部成活,手部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结论本组病例修复方法可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 标签: 洞穿伤 手掌 软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Flap transfer for palm penetrating wound
  • 简介:目的总结用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不断完善。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425例手部电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概况及结果,归纳总结行移植术患者的类型、术后并发症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修复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受伤7d内手术组和受伤7d后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25例患者中,348例行手术治疗占90.2%,其中209例行不同类型移植共248例次,包括远位带蒂202例次占81.5%、局部19例次占7.7%、游离12例次占4.8%、其他类型组织15例次占6.0%。5例因撕脱或坏死改用其他方法治疗。8例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或补植小片后愈合。其余均完全成活,创面一次修复,功能及外观较满意。受伤7d内手术组(170例次)和受伤7d后手术组(78例次)患者,成活率分别为98.8%(168/170)及96.2%(75/7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18/170)及12.8%(10/78),两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1、0.27,P值均大于0.05)。结论可用于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类型较多。合理选择和设计、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术后正确观察与处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烧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