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关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并非是一个新话题,最近,由于对现行《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讨论而重新引人注意。2001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接受《嘹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就指出,应进一步增强司法活动的司法公信力。晚近,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也倍受关注,2005年年12月《半月谈》杂志社还专门就司法公信力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的持续下降,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拟将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讨论,探讨从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对民事诉讼模式作出选择。

  • 标签: 民事诉讼模式 司法公信力 《半月谈》杂志社 《民事诉讼法》 人民群众 新闻周刊
  • 简介:控制交付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在打击跨国、跨地区毒品犯罪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侦查手段,具有隐蔽性、合法性等特点.近几年我国侦查机关运用该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运用控制交付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并注意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

  • 标签: 毒品犯罪 刑事侦查 控制下交付
  • 简介:经济法的功能一直是经济法理论探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在传统的研究视域,经济法的功能基本局限于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矫正性功能。尽管这种观点极具说服力并在相当程度上业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并不能遮蔽其研究路径中的固有局限性,即国家干预沿循一条单向运作的轨迹并对国家的干预能力匏有乐观的预期。而借助一种视域的转换,挖掘福利供给中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将使经济法的功能研究获得极大的扩展,并有助于对“需要国家干预论”的经济法属性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 标签: 福利供给 经济法功能 利益配置 社会整合
  • 简介:<正>其二,律是恒平、稳定的法律形式,概括力强包罗广泛,而条文又言简义赅,在实践中易于掌握运用,与此相比,条例则因时因事而定,修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提出,来源不一、情况复杂且又数量众多难负与律文及其它条例参差矛盾,加之修例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在实践中则会贻害无穷。因此,以律指导条例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条例的弊害。“惟律与例相札而弗合,则主谳者往往略律而从例,一或不慎,则爱书不可复问矣”。“若夫例则引彼物以肖此物,从甲事以配乙事也,其能无牵合影射之虞乎?……至

  • 标签: 条例 律文 相互关系 律例关系 清朝 法律形式
  • 简介:变更待证事实方式、严格责任、阶梯型罪名体系都具有解决犯罪构成要件证明困难的功能,它们与刑事推定一起构成解决犯罪构成要件证明困难的体系,三种方式的存在为准确定位刑事推定提供了坐标系。通过分析三种方式解决犯罪构成要件证明困难的有效性、适用范围、正当性,可以初步勾画出刑事推定在解决证明困难体系中的定位。

  • 标签: 刑事推定 证明困难 变更待证事实 严格责任
  • 简介:税收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税收法治建设应当放在国家治理总体布局中统筹考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税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新形势对税收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形势下推进税收法治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实践,剖析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和法治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全面推进税收法治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探讨。

  • 标签: 税收法治 税收立法 税收执法 税收司法 税收法治环境
  • 简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实行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均呼唤财政立宪主义理念的落实,其中对国家税收权的制约是核心。为此,不仅需要从宪法的意义上对"税收"的内涵进行解读,展现其中蕴涵的宪政主义精神;而且需要从征税权的行使、税收收入的使用、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征税权的合理划分等制度上进行建设和完善,方能在通过财政立宪推进中国宪政进程方面见到实效。

  • 标签: 宪政 财政 税收 权利
  • 简介:“宽严相济”赋予了司法人员更广阔的执法空间。这种执法空间是在原有一定自由裁量基础上的扩张,也在某种程度扩大了执法的张力。因此,强调“宽严相济”应防止司法权力的擅断和滥用,需要重申和防止司法权力运行的异化。而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重在监督和制约,这其中,案件检查监控是防止刑事司法政策在实践中被运用异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完善案件检查监控的范围、时机和工作程序以及成果运用。有助于从内部保证司法权力运用的规范和合理。

  • 标签: 宽严相济 案件检查监控 执法效果
  • 简介:意大利在司法改革中确立了多元化的刑事特别程序。但是,立法突进引起"文本法律"与"实践法律"冲突:司法适用率低、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力、诉讼周期依旧漫长等一系列问题。意大利对刑事特别程序不断修正,平衡个人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利主导型模式:一方面赋予被告人更多程序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保留部分职权主义传统,赋予法官更多程序审查权和检察官更大司法权力。我国刑事司法也存在人权保障和司法效率问题,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的权利模式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颇有启示。

  • 标签: 权利主导 刑事特别程序 意大利
  • 简介:自助加油是一种新型加油方式。自助加油这一行为使得消费者与加油站之间仍成立买卖合同关系,买卖双方均应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加油站若未尽义务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则应承担违约责任。消费者若未按正确的操作流程加油或因其他行为而给加油场所的安全带来威胁,给加油站及加油站的工作人员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失,受害人既可要求违约赔偿也可要求侵权损害赔偿;若给加油站内其他消费者或停留者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失,受害者可要求侵权损害赔偿。另外,加油站属于公共场所,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若未采取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则应承担侵权责任。

  • 标签: 自助加油 合同义务 侵权 责任竞合 安全保障义务
  • 简介:在上篇全景性描绘中国法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思想家、统治者、一般人民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的角色与作用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制度、实践和法理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法文化的特点,提出并回答了诸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典里有“律”和许多其它名目的条文?为什么刑法里既有许多非常繁琐具体的条文,又有若干内容极其概括抽象的“补遗条文”?为什么允许“比附援引”?为什么民事法律极为简略,人们的民事作为都以什么为依据?为什么强调自白、服辩、认罪,允许刑讯,却不允许律师辩护,禁止“越诉”而又允许“京控”和“扣阍”?“秋审”、“勾决”的意义何在?民间援用的民事规范是谁,依什么程序订立?为什么政府允许民间团体的存在?州县数量有限的司法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司法?程序法不够严密时何以救济司法权的滥用?证据法不完备时案件的真相怎样才能理清?民事案件的审理依据何在?道德与法律、家族、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定位?传统中国有没有“人权”与“法治”的观念?“情”、“理”的具体内涵及其冲突解决机制、道德、情理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 标签: 法文化法律 制度 实践 法理
  • 简介:立案登记制是2014年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但因《行政诉讼法》又将原告资格作为起诉条件之一,这种规定是否会消解立案登记所带来的积极作用,需要对此作出审慎分析。在立案登记制,应当区分原告与正当原告,从形式意义上来理解原告。同时,在原告资格的认定上,应当恪守"主观诉讼"原则,坚持"合法权益"要素和"规范保护理论"。至于对原告资格等实体性起诉条件的审查,法院不妨采用诉讼化的程序。

  • 标签: 立案登记制 原告资格 合法权益 利害关系
  • 简介:BOT项目投资是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本文从分析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草案入手,对我国BOT争议解决法律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在对ICSID管辖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利用ICSID解决BOT项目中缔约政府与特许权人的争议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

  • 标签: ICSID 争议解决机制 缔约 国际贸易法 管辖权 仲裁
  • 简介:正当程序作为指导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性原则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机理。包括权利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权力应当受到严格的制约和监督、程序本身应当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程序运行过程应当有主体的参与、经由正当程序产生的结果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正当性的程序应当是符合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程序,等。在侦查讯问程序中引入和推广“三项制度”符合正当程序的有关基本原理,是侦查讯问程序正当化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正当程序 侦查讯问程序 “三项制度”
  • 简介:解决腐败问题,法律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法律控制的切入点却一直局限于两处:加重对腐败者的刑罚,以及将尽可能多的腐败行为犯罪化。本文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创新性地将立法者、执法者视为相互独立的主体,与腐败者进行“三人博弈”,以博弈对局的确立来分析法律的运行机理和效力机制,进而阐述了法律对腐败行为的影响途径和程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法律对腐败犯罪控制力低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刑罚轻,而在于陷入了激励悖论。

  • 标签: 法律 博弈分析 实施机制 激励悖论
  • 简介:宪法的价值能够影响到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目标以及具体的法律和制度。国有资产监管要遵循法治原则,依法而为、有法必依,并防范人治思维。有限政府和权力制约原则是控制政府过度千预、促进企业自主经营的重要保障,也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依赖。民主是国有资产监管的合法性来源之一,也是监管的重要方法。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宪法上的地位未必是平等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也应当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并接受市场竞争。

  • 标签: 宪法价值 法治 有限政府 民主 平等
  • 简介:1930年至1931年间的蒋胡约法之争无疑是民国政治史和立法史上的大事件。这场争斗始于蒋胡二人对于训政时期是否应当制定约法的不同主张,一变为胡汉民被软禁、蒋介石强行通过约法,终于蒋胡体制解体、广东与南京争衡。约法之争既是蒋胡的理念之争,也是军权与党权之争,更是集权与分权之争。但若从民国威权政治转型视野观察,这场约法之争体现出执政者寻求政治合法性的努力,也是蒋介石试图建立党国弱势独裁体制的尝试。约法虽难以避免政治化,但于威权政治的宪政转型仍不乏路径探寻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威权政治转型 约法 弱势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