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学科治疗模式对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武警部队肿瘤放射诊疗中心曾行分次立体定向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共109例,其中行多学科治疗33例,同期未行多学科治疗76例。比较两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中位生存期,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3.6~48.0个月),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3.9个月。多学科治疗组与非多学科治疗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9%与85.5%(P=0.704),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3个月与11.8个月(P=0.031)。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预后因素为高GPA评分(P=0.032)、无颅外肿瘤(P=0.043)、有驱动基因(P<0.001)及多学科治疗(P=0.002)。结论多学科治疗模式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延长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在肺部寡转移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行SABR的159例肺部转移瘤的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控率(LCR)和总生存(OS),并采用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59例患者共214个肺转移灶,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1、3、5年LCR分别为90.1%、73.9%、65.8%;1、3、5年OS率分别为73.8%、43.6%、11.9%。单因素分析显示生物等效剂量(BED)≥100 Gy与高LCR相关(P=0.033)。多因素分析显示BED、原发灶来源是LCR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3、0.043)。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3级不良反应。结论SABR肺寡转移瘤安全有效,对于原发灶控制良好合并肺寡转移瘤的晚期患者,尤其来源于肺癌者,应积极给予SABR,放疗剂量应尽量选择BED≥100 Gy分割方案。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伴颅骨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该患者为25岁男性,10岁时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切除小部分病灶后行放射治疗。15岁因头痛伴血压升高就诊,发现右肾上腺占位,未进一步诊治。25岁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明显,就诊我院诊断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行手术切除。术后药物治疗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26岁复查血、尿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升高,同时发现颅顶占位性病变,131I-MIBG显像阳性,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伴颅骨转移。颅顶病灶先后行4次射波刀治疗,病灶略缩小。29岁出现右侧肋骨与左侧髂骨多处转移,行131I-MIBG放射治疗。基因检测示SDHB基因致病性突变。治疗后1年随访,口服酚苄明10 mg,qd,血压波动于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本例患者为恶性嗜铬细胞瘤伴颅骨等多处骨转移,幼年起病,病程跨度大但预后尚理想。我们建议实施以临床表型指导的基因检测诊断路径,及时诊断、合理评估嗜铬细胞瘤患者预后并长期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脑转移瘤是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由于锥形线束CT(CBCT)等图像引导技术无法较好地实时显示颅内肿瘤体积、形状及瘤周水肿变化,影响了自适应放疗的精准性,限制了大剂量低分次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磁共振(M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且无额外辐射损伤,较CBCT具有明显优势。MR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可以实时影像跟踪治疗过程中颅内肿瘤解剖形变及位置变动,并据此进行在线剂量重建,从而保证肿瘤组织得到足量照射、减少周围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到动态的精准放疗。本文就MR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NB)具有高度的生物学异质性,预后差异很大。半数以上患儿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和骨髓转移约占60%,即使通过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分化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策略,预后仍然不理想。本文对NB骨和骨髓转移机制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髓母细胞瘤神经轴外转移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16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出现了神经轴外转移。描述性分析患儿的起病年龄、神经轴外转移的部位及时间、病理及分子分型、治疗及预后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神经轴外转移患者和非转移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截至202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3~69个月)。随访的616例患儿中有11例出现了神经轴外转移,发病率约为1.8%,其中男8例,女3例。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6岁(2~10岁),出现神经轴外转移时的中位年龄为7岁(2~12岁)。神经轴外转移多发生在术后0.5~38.0个月,转移部位依次为骨(6例)、骨髓(3例)、肺(3例)、盆腔(2例)和腹腔(1例)。另外,神经轴外转移患儿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2 298.00±1 570.70) 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为(201.00±68.34)μg/L,均高于未发生轴外转移的患儿[(249.50±46.28) U/L和(22.80±7.12) μg/L,均P<0.05]。神经轴外转移患儿部分接受化疗,但大多选择终末期姑息治疗,生存期多低于10个月。结论尽管髓母细胞瘤患儿发生神经轴外转移的发生率很低,但其预后极差,多在1年内死亡;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其次为骨髓和肺,可能与脑脊液播散及LDH、NSE水平增高有关。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善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的预后。EGFR敏感突变与NSCLC的脑转移发生率相关并可能影响其放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脑转移瘤的EGFR-TKI单药治疗和放疗均有效,二者联合是否较单一治疗改善EGFR基因突变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回顾性研究提示先行放疗,尤其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联合治疗可能更具优势,但存在争议。因此,对EGFR基因突变NSCLC的脑转移放疗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由美国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AANS)和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组织专家,在2010版《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通过复习文献,重新制定了2019版《成人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根据治疗方法及疾病特点分为8个部分,涵盖了手术、放疗、化疗、激素及新疗法等方面,新增了"多发脑转移瘤"的相关内容。由于脑转移瘤疾病的复杂性,可能出现指南中某些推荐意见之间重叠而影响对其深入理解,故本文对新《指南》中提出的诊疗推荐意见进行了解读,以供同道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最常转移至肺、区域淋巴结、骨和肝脏,转移至脑膜瘤较少见。我们报道了1例71岁女性,有肾细胞癌病史,因近4个月反应缓慢,步态不平衡入绍兴市人民医院。脑MRI显示右侧中颅窝基底部肿块。病理组织学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合国外文献,就肾细胞癌转移至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探讨,以期提高病理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对结肠癌肺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18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取对数生长期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细胞,分别接种于小鼠右侧背部(2×105/只)和脾(1×105/只),肿瘤细胞通过脾静脉血行转移至肝,构建CT26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HSV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9只;oHSV2组采用100 μl oHSV2(感染复数为1)进行皮下瘤内多点注射,PBS组采用100 μl PBS进行皮下瘤内多点注射;隔1 d注射1次,共6次;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小鼠存活情况,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荷瘤后第20天处死两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分离其脾淋巴细胞。摸索结肠癌肺转移瘤CT26细胞株最佳接种数量和最适观察时间点;选择9只正常的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4×107/只)和CT26细胞(2×105/只),阴性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同时接种相同周龄正常小鼠的脾淋巴细胞(4×107/只)和CT26细胞(2×10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尾静脉只注射CT26细胞(2×105/只);荷瘤后第10天全部处死3组小鼠,观察肺转移瘤的生长,小鼠存活情况,观察小鼠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oHSV2组9只小鼠中7只未发现肝转移灶,2只出现1~2个长径<2 mm肝转移灶;PBS组9只小鼠均出现多发性肝转移灶,肿瘤长径1~10 mm。oHSV2组小鼠总生存优于PBS组小鼠(P<0.001)。结肠癌肺转移瘤小鼠模型中,小鼠尾静脉接种肿瘤细胞的最佳细胞数量为2×105/只,最佳观察时间点为尾静脉注射后第10天;荷瘤24 d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全部死亡,实验组小鼠在第60天仍全部存活,3组间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脏组织未见明确肿瘤细胞,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肺脏组织有广泛弥漫的肿瘤细胞。结论oHSV2诱导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产生的脾淋巴细胞能够有效抑制CT26小鼠结肠癌肺转移瘤的生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皮质的肾上腺切除术(CSA)治疗双侧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0例双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10例。平均发病年龄32.5(8~51)岁。3例有嗜铬细胞瘤家族史。双侧同步发病、异时发病患者分别为14例、6例。20例术前尿香草扁桃酸(VMA)平均值为(106.4±60.0)μmol/24h。术前增强CT检查示肾上腺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部呈低密度坏死灶,考虑嗜铬细胞瘤。20例均全麻下行CSA。14例双侧同步发病者中,9例行同期手术,5例行分期手术;6例异时发病者均先后切除双侧肿瘤。腹腔镜手术18例,开放手术2例。经腹或腹膜后途径,打开肾上极周围脂肪囊,游离肾上极内侧缘,显露肾上腺及肿瘤,完整切除肿瘤及包膜,保证肾上腺组织距肿瘤切缘3~5 mm,保留的皮质大小至少为同侧肾上腺的1/3。术中尽量保留肾上腺中央静脉,减少对肾上腺血管床的破坏。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中监护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肿瘤破裂。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2.3±61.0)min和(137.9±60.3)min,术后入住ICU例数分别为7例和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8.6±355.7)ml和(277.8±264.7)ml,输血例数分别为5例和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4±2.0)d和(7.8±3.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5 mg,每12小时1次),无明显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表现及艾迪生病危象,于术后2周至1个月逐步停用激素。平均随访5.4(1.0~16.0)年,3例复发,无转移病例。术后对10例进行基因检测,7例携带嗜铬细胞瘤RET、VHL致病基因突变(RET 2例,VHL 5例)。结论CSA治疗双侧嗜铬细胞瘤尽管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但避免了激素替代且不会增加转移与死亡风险,可在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尤其是双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中探索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复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复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平均44岁,范围21~66岁。肿瘤位于右侧7例,左侧2例,双侧3例。肿瘤最大径平均7.8 cm,范围2.5~16.0 cm。所有手术均经腹腔途径完成。3例患者行一期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病例。手术时间平均108min,范围50~19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 ml,范围20~400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4 d,范围3~5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8.5 d,范围5~23 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嗜铬细胞瘤。术后随访5~3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复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能安全高效地完成手术,具有出血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简介:摘要我国肾上腺结核仍是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PAI)也称Addison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如何诊断早期肾上腺结核,降低误诊率,以利最大限度保留残余肾上腺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表观传播扩散MRI(mean apparent propagator-MRI, MAP-MRI)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 DCE-MRI)在鉴别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与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 B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BM[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isocitrate dehydrogenase-wildtype, IDH-wt)]患者27例及经手术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BMs患者24例行常规MRI序列及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 DSI)与DCE-MRI检查,DSI经解析得到MAP-MRI的各参数图,DCE-MRI经西门子工作站处理后得到多个参数图。在各参数图上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参数值。为了最小化个体差异,将各参数值除以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值,得到各参数的相对值。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性别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年龄、MAP-MRI及DCE-MRI各参数值及其相对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以评估各参数值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GBM(IDH-wt)组与BMs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7和P=0.247)。GBM(IDH-wt)组患者肿瘤实质区的非高斯轴向(non-Gaussianity axial, NGAx)、非高斯垂直(non-Gaussianity vertical, NGRad)、返回轴概率(return to the axis probability, RTAP)、返回平面概率(return to the plane probability, RTPP)均高于BMs组,均方位移(mean square displacement, MSD)低于BM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M(IDH-wt)组患者瘤周水肿区的相对转运常数(relativ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rKtrans)高于BMs,而相对渗出速率常数(relative the rate constant, rKep)低于BM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RTPP与NGAx是鉴别GBM(IDH-wt)与BMs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较高的单一参数,AUC分别为0.985、0.937,敏感度分别为0.963、0.926,特异度分别为0.917、0.833。结论MAP-MRI与DCE-MRI在鉴别GBM(IDH-wt)与BMs时表现出了较好的诊断价值,且肿瘤实质区的RTPP与NGAx可作为较好的影像学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