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院慢阻肺疾病(COPD)加重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探究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51例COPD加重期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总金额、住院天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检查、住院疗效、不合理使用情况等。结果COPD加重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应用频率排序前5位药品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钠、比阿培南、头孢地嗪;一联用药占31.37%,二联用药占41.18%;三联及以上用药占27.45%。结论在COPD加重期住院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还需严格把握其临床应用指征。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并实施药学指导,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药占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5月-2018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均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CT计算机确定血肿量与术前对比确定患者是否再出血,记录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出血的部位、术前是否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情况。把再出血病人和未再出血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51例发生再出血,再次出血率为11.28%,再出血组中头颅CT血肿形态不规则病例占为54.91%(28/51);未再出血组为8.97%(36/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组术前血肿扩大病例占29.41%(15/51),未再出血组为9.97%(4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形态不规则和术前有CT证实有血肿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再出血,CT为预防再出血提供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孕产妇艾滋病毒(HIV)、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孕产妇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019例孕产妇进行产前抗-HIV、梅毒(TPPA)、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检测。结果2019例孕产妇中,未检出抗-HIV阳性病例,TPPA、HBsAg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16%、13.19%和0.21%;孕早期检测328例,占16.25%,孕中、晚期检测1691例,占83.75%。结论我区孕产妇以HBV感染为主;TPPA、抗-HCV阳性率均较低;未发现HIV感染病例,但不能排除在窗口期的感染者;孕早期检测率不高。通过对孕产妇进行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孕期尽早接受检测,是及早发现传染病和防止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异地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异地病例报告比例,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04-2011年异地报告病例AFP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许昌市2004-2011年异地AFP病例共94例,占51.93%;主要集中于与省会邻近且交通方便地区,自2008年起异地病例比例超过年度总病例的50%,且集中于1-3月份报告;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1岁组病例居多。AFP病例首诊未被及时发现、漏报的存在以及病情严重是异致异地AFP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首诊地医疗机构尤其是儿科等重点科室的监测敏感性是提高AFP病例监测质量的关键,也是减少异地病例发生的主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将宁南县1987—2011年新发麻风病人个案病历和历年麻风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7-2011年宁南县共发现麻风病人89人,麻风发病率最高一年为6.56/10万,最低一年为0,年平均发病率为2.12/10万,男性多于女性(3.451),中青年为主(77.53%),均为农民。以界线类偏瘤型和瘤型麻风病人居多,瘤型率为41.57%,皮肤涂片查菌阳性为43.82%,II级以上畸残率为19.1%;。结论宁南县属于麻风低流行区,发病呈低位小幅波动趋势,今后仍将持续维持低流行水平状态。今后宁南县麻风病防治工作仍应坚持长期持续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机制,继续巩固县、乡、村三级防治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城市创伤发生流行病学特点,为提高城市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急救中心自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院前救治的3462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性别、年龄、发生高峰期、致伤原因、创伤部位、创伤处置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创伤患者3462例,30-50岁为主要创伤人群,其中男性为主,占22.04%,≤50岁男性创伤多于女性,男女比例有差异,≥70岁女性创伤比例13.95%高于男性7.8%,但从男女总比例看无统计学差异;创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第3季度(31.14%);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47.28%),其次摔伤(30.7%);主要创伤部位是颅脑伤(41.51%)、四肢伤(38.45%),次要创伤部位是四肢伤(51.3%);骨折占院前创伤的30.88%,出血占38.59%,危重症创伤约占5%,死亡率约0.5%。结论创伤,尤其是交通伤是威胁城市居民健康的严重问题,以30~50岁青壮年男性为主,高峰期为第三季度,主要创伤部位以颅脑伤最常见,最为常见伤情是骨折和出血;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关注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管理,加强市民急救技能培训,完善社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响水县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戊型肝炎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响水县2013—2017年间戊型肝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2017年间,响水县累积戊型肝炎共83例,2014年发病占比为28.92%最高,随后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男女比为3.3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在32~84岁之间,以40~84岁之间(92.77%)发病人数最多,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两组组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分布主要为农民(87.95%),戊型肝炎全年均有发病,其中以2~4月发病率(32.53%)最高。结论加强戊型肝炎监测防治工作,进一步推广戊肝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避免疫情的暴发。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珲春市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珲春市2005年—2014年性传播疾病疫情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05年—2014年珲春市累计报告性病2660例,年均发病率为11.93/10万,病例中淋病和梅毒分别占报告发病数的44.47%、38.05%。报告艾滋病(HIV/AIDS)42例,死亡11例。男性1791例,女性869例,男女比例为2.061;20~29、30~39、40~49岁年龄组分别为833、528、50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70.26%。报告病例中文化程度中学学历居多,共1675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2.97%。其次为小学学历,共627例,占报告病例数的23.57%。家务及待业、农民、工人和商业服务者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30.45%、12.07%、10.26%和9.97%。结论珲春市性传播疾病以淋病、梅毒为主,艾滋病(HIV/AIDS)疫情也呈上升趋势,今后须加大性传播疾病的综合防治力度。